APP下载

医学重点学科评估实践及启示

2018-01-30马福军杨永学王霞刘天江雷建国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8年21期
关键词:重点学科科室方向

马福军 杨永学 王霞 刘天江 雷建国

作为医院的基本构成单位,学科的建设和发展成为医院发展的关键,学科成为人才培养的平台,重点学科是医院的核心力量已经成为医院管理界的共识[1-3]。四川省卫计委于2017年公布了最新的重点学科评估标准(《四川省医学重点学科(实验室)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评估体系》,下简称《评估标准》)[4]。评估标准是学科建设的前提,为学科建设搭建了整体框架,为学科发展指明了方向,是各家医院都非常重视的内容。我院根据评估标准对全院学科进行摸底调查,了解医院学科的家底,解读评估标准一级指标间的相互关系,体会评估标准关注重点,理清评估标准的脉络,以期为学科建设提供依据,为同类医院的学科评估提供依据。

1 《评估标准》解读

对《评估标准》的解读有利于理解四川省重点专科建设的思路和重点,也有利于我们遴选重点学科,从而更好的进行重点学科建设。

1.1 评估指标及其相互关系

《评估标准》有7个一级指标,分别为:研究能力、业务技术、人才梯队、学术活动、教育培训、社会责任、项目管理,总分1 400分。按照一级指标占学科总分的比重排序,学科的研究能力是最重要的,占了总分的近1/3,其次是人才梯队建设和业务技术,分别占总分的18%和16%,排第4位的是项目管理能力,占14%,第5和第6是教学能力和学术活动,分别占12%和8%,最后是社会责任占4%。而这7个指标当中人才是绝对核心内容,除项目管理外的其他6个指标都与其有关,可以说重点学科建设就是以人才建设为根本。这6个指标当中学术活动和教学能力是培养和塑造人才的,人才梯队是建设团队的,研究能力和业务技术是人才建设的成果。项目管理能力是医院的组织管理能力和科室自身的学科建设能力的体现。7个一级指标之间相互作用,构成有机整体。

每个一级指标又有2~3个二级指标,共有17个二级指标。二级指标是对一级指标的进一步分解,在二级指标的基础上分化出三级指标,共有71项三级指标,其中核心指标12项,核心指标要求,所有核心指标必须有10个以上得分才能进入重点学科评审环节。所有三级指标中有65项是硬性指标,即可以用有或者无回答的指标,占总数的82%,另有8%是无法量化的指标,比如,技术水平是否国内(省内、市内)领先。

1.2 重点指标解读

“研究能力”作为第1个一级指标,是人才建设的核心内容,其3个二级指标:研究方向、学术成就、在研项目是决定整个评分标准的基石,这其中研究方向又是最重要的,也是其他2个二级指标的决定因素,有了研究方向,就可以申请相关科研课题,围绕课题开展研究就能够发表论文、著作、申请专利,申请成果鉴定,申报科技奖项,进行成果推广;有了研究方向可以使继教项目目的明确,做到有的放矢;有了研究方向就能更明确引入新技术,发展常规技术(即第2个一级指标“业务技术”)。在研究能力提高的基础上,学术地位才能提高,才有资格成为学科带头人(即第3个一级指标“人才梯队”)。后3个一级指标(即“学术活动”“教学能力”和“项目管理”)是前3个的补充,得分也较为容易。

根据评分标准,在建设学科的时候,我们可以循着这样的思路:选择研究方向开展课题研究取得成果推广应用,在这其中培养了人才,引进了新技术,最后学科得到发展壮大。另外一方面,也可以反过来,先引进人才带来研究方向取得成果推广应用学科发展。从《评估标准》中我们看到了两种不同的学科发展思路。

1.3 人才梯队

另外,我们注意到人才对学科的重要作用,人才可以串起整个学科的重要得分点,比如,神经外科宋伟正博士在科研课题、出国进修、博士、开展新技术、期刊论文、确定研究方向等多个方面都得分,对学科的充实和支撑作用非常明显。药剂科邹剑也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另外药剂科的人才储备也是非常值得借鉴的,药剂科近年来大力引进硕士研究生,从根本上提高了科室的业务素质,合理配置了人才结构,科室整体素质提高很快,学科发展有巨大潜力。病理科徐华主任,科研能力较强,但需要整合团队的力量,做好学科建设。更进一步的,具备科研能力的临床人才是学科建设的关键。如果根据科室人才储备和梯队建设排名的话,则顺序会发生比较大的变化。

从此次评估的结果来看,医院学科带头人普遍学术地位、科研论文都较欠缺,目前学科带头人只关注了技术,但技术水平也没有达到应有的高度,整个人才梯队没有形成。也没有形成亚专业的发展及亚专业的人才培养机制。医院的学科建设还处于初始阶段,学科建设能力较弱,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人才对学科的巨大推动作用。

2 存在的问题

2.1 研究方向的问题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看到研究方向是重点学科建设的第一环,也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没有明确可行的研究方向,将会导致学科发展目标不清晰,定位不明确的问题,就会导致学科像无头苍蝇到处乱撞,最终导致学科无序发展,失去竞争力。

目前面临的问题正是研究方向的问题,许多科室没有研究方向,还有的科室把手术技术当做研究方向。这点在学科评估过程中是最为突出的问题。肝胆外科、胃肠外科、耳鼻喉科等就选择一种手术当成研究方向;有的科室在选择研究方向是把科研课题作为研究方向,比如药剂科;有的科室则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比较盲目,不切实际,未考虑科室是否有条件进行研究;还有些科室研究方向很模糊,没有具体的内容,显得空洞,比如风湿血液科就选择SLE、风湿作为研究方向;还有的科室则干脆没有研究方向,比如肛肠科、急诊科、检验科、核医学科、眼科、胸外科等,这类科室占比例较大。只有少数科室有研究方向,且比较具体可行,比如神经外科、消化内科。这些问题也是我们进行学科建设中应该重点关注的问题。

这也提示各科室在做好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治同时,向纵深发展,发现新的增长点,新的需求,发展亚专科,多思考、多总结,找到研究方向。是走“高大上”路线,还是接地气路线,差异化发展,还是进入红海一片,值得深思和下一番功夫。科室在选择研究方向的时候可以借助swot、pest分析法和波士顿矩阵等来分析[5-6],确定研究方向和研究内容。

2.2 在研课题的问题

科研课题是重点学科建设的主要抓手,做好了课题,就会产生研究成果,发表论文,申报奖励,这些都是学科评审关注的重点,也是得分最多的点。另一方面,科室可以从在研课题上,聚焦研究方向,培养锻炼研究人才。所以必须有效的促进在研课题的申报、研究和过程监管[7]。

这方面的问题主要是,科室在按照评分标准评分时,只要有课题就加分。但实际上,有许多在研课题已经超期未结题,有的甚至根本没有开展,这类在研课题比较多。在申报重点学科时可以打分,但在实际中,这样做有很多弊端。今后应该加强这方面的管理,给在研课题负责人压力,同时也要让其看到研究的好处,两方面结合使科研课题出更多的成果。

2.3 技术认定的问题

这主要是对新技术和常规技术所处的位置,但国内先进、省内领先、市内领先等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因为没有一个可量化的标准,所以有些科室在自评时会出现虚高的现象,有些科室则过于“低调”自评得分比较低。大多数科室都存在技术认定的问题。评价技术的先进水平,应该以国家重点专科建设中相应的技术作为标杆,还是应该以技术的效果(开展例数、并发症、治愈率以及技术使用在不同风险的人群等评价)作为标杆还不明确。另外内科的技术又不同于外科技术,内科的技术应该是有技术含量的有创无创技术和疾病管理技术,不能将引进的新项目作为技术。这类的问题比较多,还不够明确。这给学科的评估认定带来了许多问题,如何客观评价学科的业务技术是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8]。

一部分科室对于研究方向是否处于本学科前沿不清楚,对研究方向对所在地市州的贡献和辐射范围不了解。这类主观性的评价,同技术的认定一样,不好判定。

2.4 评价标准问题

《评分标准》存在重复计分的问题,另外,科研所在比例过大,有2/3的内容都是科研相关的,而管理和技术的比重过小,即便涉及到的管理也是医院层面的管理[9-10],因此在评估时,科室管理相关的分都给了满分,作为学科评价的标准有失偏颇。作为四川省的医学重点专科评分标准,我们无法改变,但在我们自己的学科建设的实践中,应该重视疾病及学科管理,从而使学科能够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

3 对策及措施

学科评估是学科建设的第一步,对于学科本身,评估可以摸清学科家底,找准学科定位。对于医院,评估可以对学科进行遴选,有针对性的进行学科建设[11]。目前医院的学科建设尚处于起步阶段,学科评估还处于摸索阶段,评估标准仍待完善,评估机制有待建立[12]。这需要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努力。

3.1 设计适合自己的评估系统

不同的学科评估标准会产生不一样的学科排名。我们此次学科评估采用的标准为四川省的标准,这个标准是由四川省卫计委科教处制订,侧重于学科的研究能力,业务技术比重较低(科研相关所在比重达到2/3,业务技术能力只占总分的不到1/5),而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标准是有国家卫计委医政司制订,标准侧重业务技术,而科研教学所占比重较轻。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标准分五个部分,实行量化千分制,其中“基础条件”占100分,“医疗技术队伍”占200分,“医疗服务能力与水平”占400分,“医疗质量状况”占200分,“科研与教学”占100分。研究与教学占总分的1/10,而医疗相关内容占3/5。无论是省上的标准还是国家标准,都侧重一面,不能体现学科全面均衡发展,单纯照搬标准,可能不利于学科全面发展。

因此结合国家临床重点专科标准和省厅重点学科(专科)标准需要制定医院学科评估标准:含学科管理、学科研究(科研、论文)、学科技术、学科质量、学科人才、学科地位、学科教学交流等全面的评估体系,具有可操作性的、切合实际的指标体系。使学科得到全面均衡发展,使各学科真正成为区域的危急重症的救治中心[3]。

3.2 实行动态组织管理和评估考核工作

成立学科评估小组,每年对学科组织指导和监督管理,定期与各科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根据建设和评估情况不断完善评估体系,实行动态管理。评估标准在全院实行,评估工作即针对现有重点学科,也针对后备梯队的学科。

3.3 建立激励机制

发挥重点学科的标杆示范作用,即对重点学科在人、财、物等方面倾斜,加大对重点学科的投入和扶持力度,激发非重点学科建设学科的热情。另外对重点学科设定达标线,对上线学科进行奖励,对于没上线学科进行警告、处罚等措施,实现学科能上能下的管理机制。

综上所述,重点学科是医院的核心竞争力,重点学科评估标准是引领学科进步的灯塔,为学科发展指明方向,是学科发展的前提和关键因素之一,我院通过四川省重点学科评估标准的实践,发现了标准中存在技术认定缺乏客观标准等问题,对这些问题,可以通过制定适合医院自身的评估标准,动态评估考核,建立激励机制等措施得到比较好的解决。

猜你喜欢

重点学科科室方向
消毒供应中心与临床科室建立有效沟通的实践与探讨
科室层级护理质量控制网的实施与探讨
广东省特色重点学科: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
2022年组稿方向
广东省“冲补强”重点学科:光学工程学科
黄山学院校级重点学科简介
——生态学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爱紧张的猫大夫
“合作科室”为何被坏了名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