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影响大学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因论考
2018-01-29曲登科
摘 要:知识经济越来越成为未来世界竞争的焦点,知识经济竞争的主导也就是人才的竞争。我国是人口大国,如何使我国的人口劣势转变为人力资源优势是我国能否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关键。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影响大学生资源优化配置的原因复杂多样,分析这些原因,为大学生资源配置研究提供参考,可有利于进一步促进我国大学生就业,
关键词:大学生资源优化配置;要素;原因
大学生资源配置问题是研究我国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重要因素之一,如何使我国由人口大国变为人力资源强国是我国未来社会立足于国际世界的安身立命之本,是未来知识经济时代适应国际竞争的基础和源泉。我国大学生人力资源配置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日趋合理,但仍然不能满足市场需要,在经济迅速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影响大学生资源配置的不利因素,分析这些因素,可有利于进一步了解大学生资源配置结构,找出其内在原因,为进一步解决大学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供借鉴。
1 某些现存的国家体制和制度阻碍大学生就业
针对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促进就业的政策和措施。但由于管理上的脱节,一些政策还“悬在空中”得不到落实,成为阻碍毕业生就业的难点。
1.1 “所有制壁垒”阻碍大学生就业
我国还处于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时期,在这个转型的过程中,我国无论经济体制、政策支持、社会系统运行都会面临很大的挑战。这种挑战是前所未有的,也是在摸索中前进。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的产业结构也会发生大的变化。逐步形成以第三产业为主,中小型企业得到充分发展的局面。也就是就业岗位将逐渐走向第三产业,逐渐走向中小型企业的工作范围。而当前我国的人事制度改革尚显滞后,大学生如果进入行政、事业单位工作,养老保险,住房公基金等五险一金都能得到保障,而大部分中小企业,特别是小型企业多采用临时用工方式,甚至连用工合同都不签,干一天就是一天的工资,节假日不工作没有工资。职称、职务都无法得到保障,工作环境差,有着朝不保夕的感觉。在这种现状下,无法让大学生放心的去工作。因此,“公务员热”,“公务员难考”的现象就不难理解了。
1.2 “二元制”管理制度阻碍大学生就业
我国的户口管理仍然实行农村户口和城镇户口两种户口管理方式,这种人为的城镇差异在我国由来已久。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改变命运的唯一方式就是考大学,只要考上大学就可以改变农村户口,这样就可以享受和城镇人口一样的待遇。城镇户口有其与生俱来的优势,不仅可以享受社会保障,还可以享受国家在用工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同时这种差别还体现在人才管理方面,我国现行人事制度仍是两套体制,一方面进入国家行政事业单位的可以享受“五险一金”、干部身份,可以晋升,提拔,所换得的荣誉、职称、职务都能得到社会的认可,调动、跳槽到其它单位仍能得到认可,可根據原有系列继续升迁,而另一方面,国家实行人事代理制度,人才市场帮助用人单位保存户口、档案、党组织关系等,用人单位对人才的日常进行事务管理。而劳动者在这种中小型企业工作,晋升的职务只在本单位有效,一旦跳出此单位,所有晋升职务都化为乌有。同时,“五险一金”得不到保障。这种“二元制”管理结构严重阻碍了大学生的就业方向和就业选择。
1.3 二元经济结构导致的大学生自愿性失业
大学生自愿性失业的重要原因在于我国存在分割的二元劳动力市场,劳动力不能完全自由流动。它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从区域上来划分,可以分成两种就业版块。一种是大中城市就业市场,另一种是,县区城市、农村及西部地区就业市场。由于大城市就业环境好,社会福利、养老保险等都能得到保障,社会安全稳定,信息畅通、待遇高等优厚条件使很多大学生愿意选择大城市工作而归避去县区小城、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而近几年,形势与先前不同的是,大城市工作岗位基本饱和,很多优秀人才在大城市都很难找到工作,而他们由于观念的局限性,他们情愿失业也不愿到农村及偏远地区工作。因为在偏远地区不仅生活得不到保障,工作环境差等因素不说,最主要的是,工资待遇低是一个现实问题。我国工资待遇有一定的区域性,发达地区工资待遇高,而欠发达地区,工资待遇又太低,这种人为因素限制了大学生的流动。如果欠发达地区的工资待遇能略低于或基本与发达城市持平,同时,城乡二元结构能有所调整的话,大部分大学生在不能在大城市找到合适工作的前提下,他们会愿意选择到农村或偏远地区工作,哪怕这只是暂时的,或仅仅作为一个跳板的话,这对于国家合理、优化配置人力资源将大大有益。
其次,从职业级次分析,劳动力市场按接受教育层次可分为两个市场。主要包括接受高等教育的和初等教育以上而未接受高等教育的。第一市场主要包括律师、医生等专业技术人才,第二市场主要包括技工、推销员等劳动力为主的劳动者。而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第一市场的就业岗位越来越少,而且对学历要求也越来越高,这样就必然有一批大学毕业生面临就业危机。当他们不能找到工作时,就被迫面向第二劳动力市场去寻找工作,而一旦进入第二劳动力市场,由于受“先入为主”的限制,一个人一旦进入一个部门工作就很可能长期在此工作下去,就可能长期被锁定于第二劳动力市场。即使第一劳动力市场再有机会竞争时,他的专业技能也因为长期的丢失而被迫搁浅,无法与第一劳动力市场竞争者匹敌。因此,期望第一劳动力市场的大学生们在不能找到预期工作时,他们情愿选择失业或待业也不愿委屈就业。这样就出现了人力资源浪费,国家高等教育培养人才的浪费。
2 用人单位没有正确发挥就业主体作用
在大学生就业逐渐成为买方市场的情况下,就业主体——用人单位的主导地位得到加强,其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利作用有以下表现:
2.1 对大学毕业生需求既萎缩又务实
我国经济经过快速发展之后,近几年开始走向稳步发展,精细发展时期,一方面保持一定经济增长的同时,大批企业开始走稳步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力求使企业内部的各项工作做精、做细、做实,随着企业内部人员的逐渐饱和,在人员的招聘上要求也更高,比如在同等学力的情况下,首先会考虑名校毕业、学生素质高、有一定的社会背景等方面,不再象过去通过托关系,开后门等就能进入企业工作,有些企业甚至打上了“女生免谈”等歧视性的用人标语,我们且不讨论企业用人的道德性,从另一个方面可以看出人才需求的饱和性。一些高校在人才的招聘上也出现了类似的歧视字样,如对高校教师的招聘上,要求本、硕、博专业一致,且要求是211或985高校毕业,一方面对学历要求提高的同时,对第一学历的要求也更加苛刻,这无法肯定人才的水平有所提高,只能说明人才的培养已经过剩。
2.2 “双向选择”后出现的另类现象
我国1999年高校招生实行“并轨”后,“双向选择”成为用工的一个重要招聘方式。实行“双向选择”后,用人单位在人才的招聘上拥有了更大的自主权,另一方面扩招后我国大学生培养的大量增多,使得人才市场人才富余,因此在人才的招聘上出现了“博士到处走,硕士遍地有,本科专科靠边走”盲目追求学历、重资轻能的现象。固然,经济的发展对学历的要求也会有所提高,但有些行业,有些单位根本不需要太高的学历,也不是高学历所能解决问题的。而这些单位趋之若骛的原因,显然是为了提高企业的知名度,提升企业的自身价值。企业是永远以利益最大化为追求目标的。而这种利益最大化的结果导致更多的无辜大学生的失业。导致大批人才的埋没。
3 高校自身因素的影响
3.1 学校专业设置与市场需求变化之间的结构性矛盾
随着近几年的连续扩招,学校为了扩大生源,开设了大量新兴专业。一方面开设了一些面对市场需要、应对科技变化的新兴专业,另一方面扩充了传统专业。而教育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加上市场变化一日千里,使得高校无法看清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可能开设的专业已经被市场所淘汰,这就造成了大批大学生一毕业就意味着失业。有些专业是高等教育与地方政府联合培养的地方专门人才,而这些人才一般情况下是为某些特殊投资企业培养的,一旦这些企业撤资或倒闭等,针对此类企业培养的人才就再无用武之地。
我国的传统学科专业设置有增无减,传统文史专业,如哲学、历史每年也在扩招,这些专业本来就业岗位有限,就业面窄已经是不争的事实,而伴随着扩招的进程,这些学科也不甘落后,纷纷扩招,扩招的结果必然导致更多的大学生失业。
3.2 课程内容与设置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
课程内容陈旧,课程设置不合理已是我国当前高校课程设置的一个突出问题。随着经济化进程的加快,高校培养人才上多以市场为导向,逐渐忽视了传统学科的培养,逐渐导致学术人才的缺乏,搞教学研究、学术研究的人才越来越少,学术腐败、论文抄袭现象也日渐严重。很多课程教材仍然停留在70、80年代,一些新兴的民办高校一方面面对市场需要培养企业需要的专门性、高科技人才,一方面却学习着古老、早已不能适应市场需要的教材。课程与教材改革的呼唤天天喊、月月喊、年年喊,但往往是雷声大,雨点小。
3.3 大学生就业指导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不够。就业指导仅仅是学校就业指导的一个部门在做这个工作,一直没有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多以招生为主,很少把就业工作作为头等大事来抓。在课程的设置方面,我国高等教育课程规定了思想政治课、语言工具类、体育类、计算机类等四大类课程,就业指导课很难列席其中,虽然就业指导部门多次要求就业指导课应作为大学生必修课之一,但很难引起学校的重视。加上课程设置的陈旧,就使得大学畢业生仍然以天之骄子自居,毕业后不愿到艰苦行业,或行业待遇差、就业环境差的行业工作,导致大量自愿性失业的情况发生。
2)就业指导教材的不规范性。由于就业指导课还没有正式的被请上课堂,因此就业指导教材也不规范,市场上一些教育培训机构以营利为目的,请一些所谓专家编写了一些就业指导教材,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联合编写了一批就业指导教材,这些“教材”都很难作为正规的教材对学生进行授课。一些学校虽然开设了就业指导课,但由于专业教师的缺乏,多以辅导员为主进行授课,辅导员的素质又参差不齐,很难保正授课的质量。加上教材缺乏系统性、针对性,就业指导课的质量也只能流于形式。
参考文献
[1]靳希斌.教育经济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0.
[2]杨葆琨,等.教育经济学新论[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9:247.
[3][加]莱纳兹.教育的各种职能[M].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98.
[4]袁贵仁.中国高等教育研究[M].2002(2):32.
[5]姜继红.社会资本与就业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1-3.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13.
[7]王善迈.教育投入与产出研究[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317.
作者简介
曲登科,男,河南偃师人,河南工程学院讲师,河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研究生,主要从事体育人文社会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