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性格研究现状

2018-01-29王婷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6期
关键词:人格结构弗洛姆性格

王婷

“性格”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在英语世界中,“性格”这个概念(Character)来源于拉丁文charakter一词,意为铭刻、标记、特性,即用以表示人和事物的特征。社会性格是指在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相似的职业经历的基础上形成的,为大多数人所共有的性格特质。社会性格的概念不是指某一文化中大多数人的性格特征的简单总和,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性格不是统计学概念。社会性格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心理学、人类学和社会学等领域。[1]

一、心理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1.弗洛伊德的性格动力学理论。弗洛伊德把人的性格分为本我、自我、超我三个结构层次,认为性格对人的行为的驱动源于力比多的外显,性格发展的基本动力是本能,尤其是性本能。性格伴随着性的发展而发展,性格发展的阶段受性的因素支配,他所指的“性”涵义是很广泛的,除了与生殖活动有关以外,还包括能直接或间接引起有机体快感的一切活动。[2]

2.赖希的性格盔甲学说。赖希认为“性格盔甲”是人的性格中的一种“自我保护装置”,其功能主要是对付外部压力和威胁,压抑自身的冲动和焦躁。赖希的性格结构理论改造了弗洛伊德的动力学性格理论,将性格结构理论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形态构成理论相结合,以说明特定社会中人类性格结构的成因,其性格研究的视角已经逐渐从人类个体的生理本能开始转向宏观的社会历史。[3]

3.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 20世纪40年代,埃利希·弗洛姆明确提出“社会性格”的概念。他认为人在本质上并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而存在于人与他人、人与自然、人与自己的关系之中。因此,性格的根本基础并不在各种类型的力比多中,而是在特殊的人与世界关系中。弗洛姆将人置于宏观的社会环境下来考察其性格的形成机制与社会功能,并对性格进行了类型区分——个体性格与社会性格。“个体性格”描述的是个体相对于他人的性格特殊性,而“社会性格”描述的是由个人所组成的群体的性格相似性。[4]

二、人类学领域的相关研究

1.本尼迪克特的文化与人格研究。本尼迪克特认为文化系统中的文化特质是该社会人们心理的反映,不同社会的文化都具有不同的文化特质。这种文化特质一旦成为文化的主旋律,就会使该社会显示出某种一致性,形成该社会所特有的风俗和习惯,并反作用于人,使个人依据这种文化特质来做出反应,这种文化特质就是文化模式。通过三种文化模式的比较,本尼迪克特阐明了她的文化模式概念,她认为人格首先是由文化所决定的,个人对文化也是具有重要作用的。[5]

2.艾布拉姆·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结构”研究。卡丁纳将社会成员因共同的教养文化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或行为的总和概括为“基本人格结构”,文化与“基本人格结构”交互作用。卡丁纳的“基本人格结构”类似于弗洛姆所提的“社会性格”概念,都强调从社会性、群体性、相似性的角度研究性格,只不过卡丁纳更侧重从跨文化比较研究的角度研究文化与性格的交互作用。

3.R·林顿的“身份人格结构”研究。林顿根据社会人类学的概念——“身份”和“角色”,发展出“身份人格结构”的概念作为“基本人格结构”的补充。林顿认为,每个民族虽有其基本人格结构,但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不同地位和身份的人各有其应扮演的角色,由于角色的不同,遂形成不同的人格结构。相较于卡丁纳的社会文化视角,林顿的理论更侧重从社会角色身份的视角研究性格,为一个民族或社会中人格差异的研究奠定了理论基础。

4.科拉·杜波依丝的“众数人格结构”研究。杜波依丝用资料统计获得的“众数人格结构”代替抽象的“身份人格结构”或“基本人格结构”,这对于人格研究的具体化、数量化和科学化是一个卓越的贡献,丰富了文化和人格的交互作用理论。

三、社会学领域相关研究

1.大卫·理斯曼的社会性格类型研究。美国社会学家大卫·理斯曼(David Riesman)在其老师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基础上又做了进一步的研究。他在同事的帮助下所完成的学术著作《孤独的人群》(《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1988)里面探讨了美国人社会性格取向的形成及其演变。理斯曼根据性格取向的特点,将美国人的社会性格概括为三种:统导向型、内在导向型和他人导向型,并通过对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考察,深刻阐述了美国特定阶级——中产阶级性格的形成原因以及发展演变过程。他系统分析了影响社会性格形成的几个重要因素,提出家庭、学校和大众传媒等对社会性格的塑造起关键作用,而社会性格的呈现主要是通过诸如工作、生活、教育等相关社会活动表现出来的。

2.英格尔斯的“现代性人格”研究。英格尔斯认为,任何一个国家或社会若想顺利实现现代化的转型,都离不开人的现代化的实现,国家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归根结底还是人的现代化,是教师和学生的现代化。因此,英格尔斯从社会现代化的视角,重点考察了现代人格结构的基本内涵与构成。[6]

国内学者对社会性格理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弗洛姆的社会性格理论的介绍和分析(张国珍,1988;曹玉文,1996;季乃礼,2004;等)。二是从特定社会背景出发,对社会性格类型、文化作用和历史变迁问题的研究(许纪霖,1992;陆剑清,1999;唐晓喻,2009;等)。

这些研究成果为后继的研究提供了基本理论与方法论的借鉴,使社会性格研究的价值和意义得到充分彰显,但其中仍有些问题值得我们进一步去思考。第一,对社会性格的内涵分析不足。现有研究缺乏对社会性格与性格、个人性格、国民性格等概念的辨析,对相关概念之间的关系问题探讨的也不够深入。第二,现有研究侧重对整个国家或者社会层面人的社会性格的探究,而缺乏对特定阶层或群体社会性格的分析。第三,目前国内对社会性格的研究大多停留在弗洛姆社会性格的界定之上,而缺乏对社会性格的维度层次、类型特点、行为表现的具体分析。

参考文献

[1][美]艾里希·弗洛姆,孙恺祥译,健全的社会[M].上海译文出版社,2011.

[2][美]埃里希·弗罗姆,刘林海譯,逃避自由[M].国际文化出版社,2000.

[3][美]埃·弗洛姆,孙依依译,为自己的人[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4][美]埃里希·弗罗姆,关山译,占有还是生存—一个新社会的精神基础[M].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8.

[5][美]理斯曼、格拉泽、戴尼,刘翔平译,孤独的人群—美国人性格变动之研究[M].辽宁人民出版社,1988.

[6][英]托顿、雅各布斯,王倩译,性格与人格类型[M].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7.

猜你喜欢

人格结构弗洛姆性格
弗洛姆人本主义精神分析的启蒙价值*
猫的性格爪知道
浅谈弗洛姆的自由思想与人的孤独——对其代表作《逃避自由》的分析
不乐多冤
文学作品中的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初探
以精神分析批评方法解读施蛰存《将军底头》
你的性格像《哆啦A梦》中的谁
从人格结构理论看人物的性格与命运:解读《岛》中索菲娅的心路历程
弗洛姆类伦理思想的主旨与马克思人学思想的渊源
花开一朵,至情绽放——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看杜丽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