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急管理研究
2018-01-29王怡媛
摘 要:近年来,除了自然灾害频发,网络攻击等人为突发事件也在威胁着档案信息资源的完整,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急研究成了保护社会记忆,国家宝贵的信息资源的必修课。从突发事件中的存量档案和增量档案的应急管理入手,介绍了档案应急管理。
关键词:档案应急管理;容灾备份;档案应急机制
档案作为一种对国家的各项工作和发展状况的真实记录,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是促进我国各项事业科学发展、维护党和国家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依据,它的安全关系着国家对信息资源的控制以及能否顺利传承我国优秀的历史文化。
1 档案应急管理的意义
应急管理是指在各种灾难和危机事件发生或即将发生之时,为保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和生态环境安全而采取的有组织的政府行为。这不仅包括对公共突发事件的响应和恢复重建, 同时还包括预防、准备、倡议和立法等,其目的是为了减少人员伤亡,降低财产损失,控制破坏程度,以尽可能快的速度和小的代价终止紧急状态, 回复到正常状态。档案的应急管理则是要求档案系统在应对突发事件中,为了降低灾害对现存档案的损害,从而做出的一系列计划组织、协调、控制活动,是一种有持续动态的管理的过程。近年来,由于全球气候变化,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地震、水灾、火灾等灾害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以及我国档案管理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建设步伐的加快,档案数据的数量呈几何级增长,伴随而来的安全问题也日益凸显。由于纸质档案具有孤本性,在突发事件中损毁的档案会给以后的工作带来不利,因此如何保证档案信息的完整和安全,越来越受到档案学界的关注。
我国的档案应急管理研究从2000年开始,到2008年汶川大地震发生后,如何做到在突发事件中保证档案信息的安全,迅速成为档案学界的热点问题。就某种程度而言,现代社会充满了风险,无论是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性重大灾害,还是大面积的停电、重大计算机系统的故障、网络攻击、反社会的骚乱、恐怖袭击等社会行重大突发事件,都会给档案信息管理工作带来严重的威胁。在这些突发事件中,常态的档案管理工作模式将难以应对。因此,档案的应急管理也就显得尤为重要。
2 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分类
首先在突发事件中可以将相关档案大致分为两类,存量档案和增量档案。
存量档案是指社会现存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载体类型的档案,既包括保存在国家档案管理机构的档案,也包括散存在其他社会组织、企业乃至个人手中的档案。从现有的统计数据看,我国目前存量档案的数量已相当庞大,“馆藏的丰富为档案利用的活跃和深化奠定了物质基础”,有利于档案工作目标的实现,但与此同时,在重大突发事件面前,档案的安全面临着严峻的挑战,甚至有可能遭受灭顶之灾。例如,在“5·12”汶川大地震中,导致9个档案馆毁坏,38 个档案馆严重损坏;有90万卷档案被掩埋,151万卷档案受损;其中北川县档案馆完全倒塌,馆藏8万卷档案被泥石流掩埋。[1]1998年洪水灾害期间,湖南全省的被淹案卷为1313万个,但是受潮案卷和磨损案卷分别达到5619万个和1516万个。[2]而增量档案是指重大突发事件应对进程中形成的具有保存价值的各种档案。
也就是说,在档案的应急管理中,我们既要做到对现有的国家档案资源体系的进行科学的管理,在灾难发生时尽可能的保证存量档案的完整,保存好现有的社会记忆的完整。同时,增量档案是在重大突发事件中形成的原始记录,在灾害发生时,收集齐全增量档案,确保好增量档案的安全能够更好的为相似灾害的情况下的档案应急管理工作做出指导。
3 存量档案的应急管理
在重大灾害中,为了确保档案安全的万无一失,档案部门应该在日常工作中做到档案的灾害预防,档案的异地备份工作、突发事件的应急方案等,能够帮助保证存量档案的完整性的工作,同时,也应做好灾后的受损档案的评估与抢救的理论研究,做到灾前检测预警机制,灾中防灾抗灾机制,灾后恢复重建机制,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保证珍贵的档案资源的完整度。
突发事件发生前,也就是我们的日常工作中要贯彻“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的管理理念,将小规模的缓发型灾害消除灾萌芽中,比如在日常工作中保持档案馆内良好的温湿度环境,保持库房的干净整洁,经常为库房通风等措施。同时在日常管理过程也需要完成和完善相关灾害和突发事件发生时的应对机制。例如,制定对抗灾害的实施计划;档案数据信息的备份;对灾害应急人员的培训等。
其中现如今面对重大应急事件存量档案的灾前应对研究得最多的手段就是容灾备份。容灾备份,就是“为了灾难恢复而对数据、数据处理系统、网络系统、基础设施、技术支持能力和运行管理能力进行备份的过程”[3]档案数据容灾备份是指为了应对地震、火灾、水灾、战争、恐怖组织及其他人为因素所造成的对信息系统的破坏,在远离中心系统的异地建立一套与中心系统几乎完全相同的设施,对数字化的馆藏档案、重要电子文件、档案网站、档案管理系统、档案数据库等进行备份。[4]
2014年,中办、国办在《关于加强和改進新形势下档案工作的意见》,明确要求:“对重要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县以上各级国家综合档案馆要对同级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的重要档案(包括新闻类电影、电视片、照片、录音、录像等音像档案)实行异地备份保管,对重要电子档案实行异地异质备份保管,确保党和国家重要档案绝对安全”。面对日益增长的海量数据和越来越严峻的灾害风险,加强档案数据容灾备份管理,保障档案数据安全对于做好新形势下档案工作、推动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维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5]
在日常的档案工作中要对重要档案做到异质备份,即对档案资源进行不同形态的备份,如纸质与电子之间、微缩与电子之间、纸质与微缩之间互为异质备份,异质备份采用的方法有静电复制、微缩复制、仿真复制、翻拍和数字化等。这些就形成了构建档案容灾备份资源体系的基础。
档案的异地备份是指为避免档案信息资源遭到水灾、火灾或者地震等不可抗的自然灾害破坏,从而将档案数据进行备份,并将其储存在远离原件保存处的一种档案安全措施。也就是要求我们在档案工作中对重要的档案进行分级分类,并且与相关部门合作,建立异地备份机制。
除了做好备份,也要强调日常监控,一般来说做好对档案馆的环境的监控,对库房内外的温湿度定时测控记录,能够有效的起到对偷盗和火灾的防治。与气象部门合作,在多雨和干燥的季节应用档案馆所得到的各种灾害的数据进行可行的预测,发布比较可靠的灾害预警,进入灾害预警准备阶段。要想更好的保证以上应急管理行为顺利进行,档案部门还应该有一笔应急资金,能够在救灾的时候迅速的做好资金和物资的支持,平时的救灾物资如灭火设备等的适时的补充,使其能够处于良好的设备状态以便随时使用。
在灾害发生后也要能够迅速运行,相关机制,对受损档案资料进行转移以及评估修复。要根据档案的受损类型与受损程度,采取不同的抢救方法,对年代久远、内容独特、价值珍贵的档案进行优先和重点抢救。最后对于受损严重、安全隐患较大的档案库房,要尽快转移其中保存的档案,并根据档案部门的专业评估意见进行维修加固和恢复重建。
4 增量档案的应急管理
增量档案是在灾害中形成的第一手资料,在归档的时候就要注意在这些突发事件中的形成的档案具有分散性、内容的丰富性、归属的多元化、价值的独特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表明重大突发事件中增量档案的应急管理明显有别于我国常态化的档案工作。
但就目前的情况来看,由于灾害的突发性,复杂性,以及档案管理机构与各机關分工不明确等原因,在实际工作中,增量档案其实是最容易被忽视的一块档案应急工作。因此,在灾前的应急管理相关意识培养工作中就要注重对增量档案工作的设计和重视这部分档案的应急管理体制的健全。
在灾害中形成的增量档案,能够为研究灾害对档案和档案工作所造成的影响与危害提供第一手的真实资料。从而对结合国内外的已有的理论研究,从而对现有的档案应急管理机制进行合乎现实的适当的调整。我国档案系统在《档案工作突发事件应急处置管理办法》的指导下,已经制订了一系列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对于应对各类重大突发事件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就整体而言,重大突发事件应急处置预案的针对性、实用性等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就需要各级档案部门根据自己掌握的当地实际情况,利用以往搜集的灾害中的增量档案,形成有针对性的有地方特色的应急预案。从而使增量档案信息真正的发挥自己的价值,指导和完善相关的档案应急保护工作,从而真正做到对有可能发生的重大突发事件做到超前思考、超前谋划、超前化解。
5 结语
档案资源是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形成的真实的凭证性的原始记录,是社会记忆的载体,是国家和人民的宝贵的财富。档案在突发事件中的应急管理研究,能够帮助档案部门在各类灾害中保护好这一宝贵的信息资源。我国的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急管理还处于发展的初期,但是结合国内外已有的研究理论,充分发挥和利用我国的的档案管理体制的优势,积极开展档案应急管理工作,就能为档案数据的安全和长期保存利用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薛匡勇.重大突发事件中的档案应急管理研究[J].档案学通讯,2013.
[2]李仙鹏.论灾害预防和档案保护[OL/EB].2013-09-25[2014-01-13].http://www.hada.gov.cn/w_NewsShow.asp?ID=11:26239.
[3]GB/T 20988-2007,信息安全技术—信息系统灾难恢复规范[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7.
[4]宋瑜,孙冰,安鑫.关于建立档案数据容灾备份中心的思考[J].兰台世界,2010,(9):2-3.
[5]邓岚.档案数据容灾备份管理的意义和策略[J].金融市场,2015.
作者简介
王怡媛(1992-),女,汉族,四川省成都人,四川大学公共管理学院,研究方向:档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