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问无以广识

2018-01-29陆美芳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6期
关键词:冷场理解能力诗歌

陆美芳

步入高三,诗歌鉴赏成为高考语文复习专题之一,孔子认为,诗可以“兴、观、群、怨”。即学诗可以提高人的想象力、观察力、感染力、凝聚力,使人有志趣、善洞察、能合群、有智慧。可每每进入诗歌鉴赏专题,教学效果总不如人意,我们的学生似乎对诗歌有些抗拒,对诗歌的理解有些木讷,但凡问到诗歌感情时,学生基本上以冷场回应,致使教学工作不能很好的展开。与同事们交流调查了解,发现此类现象每届每班都会上演,似乎存在着一定的普遍性。为此,笔者不禁思考,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普通高中生对诗歌鉴赏的如此沉默?

一、原因探寻

1.教师方面:重传授,急求成。进入高三复习阶段,在紧张而又求速的诗歌教学中,教师由于教程教時的限制,又基于普通高中生的理解能力,出于怕学生不明白其中的丰富情感的好心,所以往往侧重于满堂灌的形式:一开篇就给学生介绍了诗歌的写作背景,作者的写作风格。流派,题解,然后让学生读诗歌,教师随后会逐句地讲解,每句都会让学生记下关键点,最后让学生分析情感等等。久而久之,教师的这种灌输式的模式渐渐麻痹了学生感知能力的理解,学生本能地机械地接受。

2.学生方面:少思考,惧回答。我们的学生是普通中学的学生,处于普高和职高边缘线,理解能力相对薄弱,感知领悟能力自然不高。高三的生活,学生是在各门功课的轮番轰炸下度过的,脑子中仅留的一点思考能力已然仅存无几,所以普遍缺少了自我思考的空间。

3.诗歌方面:多跳跃,重想象。诗歌不同于白话文,诗歌的表现手法有很多,运用也灵活多变,夸张、复沓、重叠、跳跃等等,尤其语言精练浓缩。这种特定的手法对于对于普通的高中生而言,看到此类题目学生就如临大敌,不知所措,不明就里。

二、方法初探

1.找准拐点,问到焦点,增强学生兴奋点

在江苏教学新时空中看过黄厚江老师的一堂《黔之驴》,在课堂中,黄老师为了让学生了解《黔之驴》这篇课文的内容,就设置了一个问题“请你以驴或者老虎身份,来叙述这个故事,行吗?”就这样的一个浅显而又中的的问题,学生课堂主体意识打开,非常出色的完成了对文本内容的解读。我想解决冷场,势必得让学生思维动起来,有效提问,是诱发学生思维的最简捷手段。

在教授诗歌鉴赏《望蓟门》中,我一改以前的让学生初读,熟读,再读,再说出作者情感的模式,而是让学生在自己默读各个有效信息点的基础上提了一个问题“你能找到能表现作者当时看到蓟门的情感的字词吗?”果然学生在默读理解的基础上,找到了“客心惊”三个字,并认为“惊”字能表达作者的情感定位。在讲解《金陵晚望》《金陵图》中我也以同样的方式让学生找了表达作者情感的句子,学生也很快的找到了“一片伤心画不成”“谁谓伤心画不成”。随后在理解情感时,学生的思路就打开了,学生的积极性也提高了,问而不答的现象也迎刃而解。

2.切割问题,环环相问,拓展学生的思考面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扮演的角色,是对话的“提问者”,同样也是“管理者”“组建者”,上好一堂课,不是简单从一个问题就可以的,它需要多个问题的串联,从某种意义上来讲,一堂课的教学过程其实就是由若干个问题组合起来的,而且每个问题都是一个“驿站”。(《新课程课堂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陈旭远 黄微编著)

因此,在教授诗歌鉴赏时,我们不妨也采用这种步步为营,环环相扣的方法让学生思考,同时把问题进行切割,最终把问题进行串联整合,最终回到我们要设计的思想内容,情感定位上。在教授《二月二日》(李商隐)中,为了让学生明白作者写这首诗的情感变化(由乐到悲,由悲到怨),我把这个大问题切分为几个小问题:每一联你读到了哪些信息点?你认为作者要跟表达什么意思?这些信息点如果要用情感词表达,你认为可以用哪些?能说一说作者在写这首诗时的感情变化吗?经过一环扣一环的问题,学生逐步了解了作者写乐景(日暖,花柳,蜂蝶)是为了写哀情(游人意),明白了作者的漂泊在外而思归的情感。通过这些浅显易回答的问题,学生明显能按照自己思考的方向答题了,也不拒绝回答问题了,反而兴致勃勃地举起了手。

3.师生间互通有无,问出诗歌的源头活水

诗歌鉴赏历来都是高考中的一个难点,在课堂上经常出现冷场,有一部分原因还在于学生对诗歌的理解能力。鉴赏诗歌,最基本的就是读懂诗歌。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够,单独思考的效率自然不高,仅仅靠课堂上老师的讲解,问题的提出,是远远不能解决读懂诗歌这一环节的,特别是我们普通高中的学生,理解能力不够,读不懂诗歌,教师的提问自然就归于零。学生闭口不言也就成了家常便饭,只要学生能够明白诗歌,课堂上就不会不出现冷场,只要给学生思考的空间,提问的时间,学生就不会三缄其口,教学工作就能展开,也能达到异曲同工之妙。如在讲授《幽州夜饮》中,我让学生先自读了解诗歌,然后让学生自由提问,果然,学生一改以前低头不语的常态,个个兴奋地扬起了脸,提了一个又一个问题“为什么要有注释的存在,这个注释与诗歌中的哪些句子有关联?”“题目幽州夜饮的夜饮,是要传达什么意思吗?”“为什么高堂宴这么欢乐的场面要写迟暮心,是乐景写哀情吗?”“写军中舞剑,塞上的笳音是要表达什么情感呢?”这样的场面确实始料未及的,课堂上的浓郁的学习氛围更是让人吃惊。而学生在向我提问的同时已然把我要让学生思考的重点分割了。

诗歌鉴赏在高考中是一个难点,我们的学生理解能力薄弱,要在已有的学识基础上要快速掌握内容主旨,确实很难。教师能做的,就是化难为易,课堂上师生间的有效提问,也许不能彻底改变冷场的现象,但至少可以给诱发学生积极思维,赋予学习的动机。非问无以广识,我期许课堂中恰到好处的问,让诗歌教学之路越走越顺。

猜你喜欢

冷场理解能力诗歌
诗歌不除外
长安画派“冷场”了?
“新”“旧”互鉴,诗歌才能复苏并繁荣
高亮度冷场电子源研究进展
诗歌岛·八面来风
如何提高中学生的英语阅读理解能力
大学生公民国际理解能力测评指标体系构建
冷场君与人气王有时只差一个“如果”
运用纸质地图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上)
初中学生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