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化学课堂上教师不良教学行为的思考
2018-01-29刘明
刘明
“教师只是课堂教学的组织者、促进者、引导者,学生才是课堂学习的主人”“只有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才是学习的重要方式”“课堂是师生共同质疑、生疑和释疑的地方”,这些都是现代教育理念对课堂教学的基本定位。我从教已29年,在教育教学中也在努力并不断地学习、践行着这一理念,也常常会虚心聆听许多同行、同课头老师上的各种类型的课,但总觉得自己和同行在化学课堂中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以下四种不良教学现象:
一、舍不得
舍不得自己对课本文本资源的发现。教师上课前都要精心备课,解读课本文本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我们教师对文本必然要字斟句酌,反复推敲,甚至查阅了大量资料,如何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与外延等等,我们对自己的独特发现沾沾自喜,就会误以为自己高于学生的悟性而感到自豪。我的这些独特发现,在课堂上怎能不向学生一一展示?于是,不管这些“发现”能不能让学生惊喜,便迫不及待地抛出自己的发现。
舍不得自己的精彩。大多老师在课堂上也装模作样地让学生说,但你说他说,总觉得学生不如自己说的精彩,于是还没让几个学生说,自己就抛出所谓的精彩答案,甚至让学生去记下、背诵老师给出的结论。
舍不得自己的精心预设。为了使自己的教学一帆风顺,一些教师备课可谓认真,精心设计每一个环节,仔细推敲每一句教学语言。特别在一些老师的汇报课、观摩课甚至示范课上,课堂上看似环环相扣,步步深入,顺风顺水,岂不知大多问题已在课前都已有所安排,甚至具体到谁举手、谁回答。即使偶尔遇到一两个“刺头”学生,部分老师也会视一切“节外生枝”为叛逆和另类,或淡化、或搪塞、或敷衍、或打击。看似精彩的一节课,岂不知学生从中得到了什么?教师不“舍”,学生就没“得”。
教师要千方百计引导学生自己去发现文本的秘密,为学生的发现点赞、鼓掌,要引导学生敢于把自己的发现说给他人,即使可能说的不全面、不精彩,甚至可能是错的,也要把课堂上的生成当作宝贵的教学资源。
二、等不及
等不及学生的自主学习、自主探究。学生还没学习几分钟,甚至书还没有读通,化学实验还没成功,教师就迫不及待地开始提问,请问这种蜻蜓点水式的自学,又有什么效果?只是做做样子、走走形式而已。等不及学生充分讨论。学生还没讨论几分钟,小组成员还没有发言完,教师就拍掌示意停下,让学生交流讨论结果。学生还没讨论出结果,拿什么进行交流。等不及学生充分展示,等不急学生咀嚼消化……诸多的等不及,说到底是以师为本、以教为本。
三、放不下
放不下教师的“师道尊严”。上课一本正经,一脸严肃,跟你嬉皮笑脸,你还会怕我,我怎么管你?教师讲课时,目光敏锐,不停地扫视课堂,发现哪个学生不认真听讲随即训斥甚至罚站。我在讲,你怎么不听,能否听懂是水平问题,听不听是态度问题,你不听老师讲,是对老师的大不敬。面对学生的质疑,教师很是恼火:你怎么能怀疑我,要么打压,要么讽刺。在这样的氛围里学习,学生怎能思维活跃、想象丰富、表达精彩?没有平等与尊重,哪来师生间的水乳交融和智慧碰撞?
放不下自己的讲台。教师视讲台为生命,很享受在讲台上滔滔不绝的讲解,全班学生睁大眼睛注视着、倾听者,即使有学生不想听,不在听,教师还是要把想讲的坚持讲完。为何教师不能走下讲台?可否将讲台时不时让给学生一会儿?可否把这三尺讲台与学生一起分享呢?教师放不下,学生就上不去。
四、闲不住
课堂上,教师闲不住,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讨论总是不放心,他们能学会吗?会讨论出正确结论吗?没等学生自学几分钟,教师终究熬不住寂寞,于是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课堂成了教师的独角戏,学生则成了观众、看客。久而久之,教师这种过分、不恰当的“勤”,造就的学生必然是懒惰、被动,一切都等着教师灌给自己,不愿意也不会主动学习,又何来问题意识和创新能力?所以,为人师者要学会偷懒,以充满智慧的“懒师”培育出独立、自信、智慧的勤学生。该说的少说,不该说的别说,把时间多留一点给学生,让他们说一说,谈一谈,议一议,读一读,写一写,练一练。课堂要成为学生的舞台,让学生展示,让学生发挥;让学生学会合作,让学生学会探究;让学生找到自信,让学生品味探索的过程,让学生分享探索的成果。
五、活动过多
活动是深受学生欢迎的一种教学形式,尤其在课堂教学中,有助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课堂的参与度,它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但是,活动毕竟只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如果本末倒置把手段当做目的来追求,错误的认为课堂上活动越多越好,过于追求表面热闹的活动而忽视学生在活动中的体验,课堂看似热闹,但却失去了教学最需要、最宝贵的东西——有效,忽视课堂教学的效果,偏离学科思维的轨道,从而把教学活动引向歧路。请问这样的活动有何价值?
六、小组合作学习流于形式
有的课堂小组合作流于形式,该合作的合作,该交流的交流,但发现部分教师在课堂上不该合作的也讓学生合作了,不需交流学生自己就能解决的也让学生交流了,使小组合作学习成了花架子,而对于思维难度较大的问题,教师却没有给足讨论交流的时间和空间,学生正讨论的兴致勃勃,才有点感觉,还没达到教师预设的目标,但被老师嘎然叫停。请问这样的合作学习何谈质量和效度?
上述种种不良教学现象,咎其原因是我们教师的教育理念及角色定位出了问题,违背了“教师的主导地位、学生的主体地位”的原则,为学生服务的教学意识不强,归根结底是教师在教学中目中无学生,备课中忽视了“备学生”这一重要环节,教学还停留在为教而教,没有真正把学生放在教学的中心地位。现代教育提出了新的教师定位,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助推剂和催化剂”“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参与者”“学生成长的点火器和发射架”,“师生互动、教学相长、促进教师与学生共成长”,试想如果我们将上述理念深入人心,并将其内化为教师教学行为的指南,必将大大减少上述“舍不得”“等不及”“放不下”“闲不住”“活动多等不良教学现象的发生,表面上看起来教师变“懒”了,但带来的是学生变勤了;看起来教师变“懒”了,但课堂活了,学生动起来了;看起来教师“懒”了,但课堂效益高了,效果有了。我们教师何乐而不为呢?当然,要想把这些“如果”变为现实,我深感还有很长很长的路要走,要不断在教学中去充电、去学习、去实践、去探索,并不断反思、修正自身的教学行为,当然这是我们每一位教师的理想,相信我将会一直在这条探索之路上砥砺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