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模糊综合评价在线课程学生满意度的研究
2018-01-29肖翔
肖翔
摘 要:本文结合笔者学校在线课程建设实际建设情况,建构了一套可操作、可拓展、可量化的高校在线课程评价指标体系。从课程框架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活动与交互、评估与考核、学习者支持及美观实用性6个维度进行深入的讨论,运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在线课程学生使用的满意度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对在线课程的建设与运行效果感到满意。
关键词:在线课程 层次分析法 模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8.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8)08(a)-0186-02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教学方式也不断在丰富,各高等院校的在线课程层出不穷,为使在线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发挥优势,激发各高校建设出更多的精品在线课程,就必须构建出一个完善评价标准,发挥评价指标体系的诊断功能,引导和规范在线课程的建设,发挥在线课程对高等教育的推动力。
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在突出新时期在线课程的发展规律与现代大学生学习习惯的特点基础上,根据笔者学校在线课程平台运行实践及师生反馈的信息,发现影响在线课程满意度的因素主要有以下6个方面:课程框架设计、课程教学资源、课程活动与交互、评估与考核、学习者支持、美观实用性。基于上述影响因素,构建在线课程的评价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12个二级指标的具体含义为:课程定位(A1)要明确本课程的内容范围及学科性质等基本要素,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对象、学习层次及学习方法。课程结构(A2)要使得课程布局合理、结构完整,课程模块结构清晰,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内容组织(B1)要求课程知识点覆盖面达到教学大纲要求。单元模块要形式多样,资源丰富,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编排,充分满足学生自主学习需求。教学设计(B2)各单元模块的学习目标要明确,具有可测量性,要与课程目标始终保持一致;课程内容要形式多样,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习者。课程活动(C1)开设论坛、小组讨论和课后作業等模块,并通过以上模块组织学生开展自主性与协作性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课程交互(C2)通过课程论坛等模块,促进学生与教师的互动,学生与学生的交流。评估标准(D1)提供具有描述性的课程评估标准及考核办法,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评估策略(D2)提供形式多样的评估策略(在线测试、考试、论文、小组作业、游戏等),对学生进行过程性考核。技术支持服务(E1)提供在线课程平台、学习软件工具的使用与维护技术支持服务。学术支持服务(E2)提供有价值的经典案例对课程额重点难点进行解析和突破。界面设计(F1)在线课程模块布局合理,界面风格统一,文字表达得体,色彩协调,字体字号颜色适合阅读。链接导航(F2)符合浏览规律,内容导航清晰,一目了然,易于上手。
2 指标权重的确定
本文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并结合专家意见,运用层次分析法对表1中的各级指标进行分析,得到权重向量:,
3 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的建立
通过对调查问卷的分析,得到该校学生对10门在线课程各项二级指标的平均得分,如表2所示,将二级指标的评分代入隶属度函数,建立模糊关系矩阵,得到归一化后各指标的评判向量:
最终得到归一化后总指标的评判向量:
4 模型的求解
本文采用加权平均求隶属等级的方法,将非常不满意、不满意、一般、满意、非常满意5个等级的分数分别定为1、2、3、4、5。计算得到一级指标与总指标的评分:
结果表明,该校学生对在线课程的满意度总体表现为“满意”。学生对课程教学资源和学习者支持这两个指标的满意度为“一般”。学生普遍认为学校的在线课程在页面布局以及页面总体设计上还可以稍作改进,让学生有一种学习上的享受;在首次使用时,有一部分同学表示在线课程的入口有点难找;课程框架设计、课程活动与交互、评估与考核、美观实用性这4个指标均为“满意”,可见学校在线课程平台在教学设计、师生互动以及教学效果方面还是能够让使用者满意的。
5 结语
为了更好地提高学校在线课程的满意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可以聘请在读研究生担任在线课程的助教,对学生在线提出的问题及时回复,反馈越及时,学生学习的效果越好。(2)在线课程设计者应该设计新颖、美观、便于操作学习界面,从而增加学生使用的次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3)学校应该进一步改善校园的无线网络,并保证信号的稳定性,充分挖掘学生的课余时间,使学生能够在移动中进行在线课程的学习。
参考文献
[1] 曹良亮,衷克定.在线学习者学习行为特点的初步探讨[J].中国远程教育,2015(3):56-61.
[2] 王直军.基于超星MOOC平台的学习者学习行为研究——以《楹联鉴赏与创作》SPOC为例[D].福建师范大学,2015.
[3] 胡勇,赵凤梅.在线学习成效的理论分析模型及测量[J].电化教育研究,2015(10):37-45.
[4] 常志鹏,卞良.在线课程平台移动端APP的设计与实现[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6(21):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