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学语文教育的审美功能
2018-01-29刘琼
刘琼
摘 要:语文对生活的实用性不言而喻,语文学科具有审美功能。朱自清的散文以美妙的语言,优美的意境,其诗意和情致,以及经过艺术锤炼的语言,给人以启迪,同时也给人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散文将文眼概括与集中,将思想和形象集为一个焦点,一气呵成地抒发情感。
关键词:工具性 诗意 艺术效果
语文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它集文字、词汇、句子等将汉语言的博大精深完整的展现出来。语文学科对生活的实用性不言而喻,罗曼·罗兰曾说过:“世界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现在的人更多的是看中语文在生活中的实用性,却没有看中其实语文教育同样具有审美功能。
语文的课文学习有多种文体组成,其中散文占了主体地位。散文讲究文采,取材广泛,内涵丰富,其形式软为灵活。每一篇文章都蕴含了作者的真情实感,优美的意境,美妙的语言有助于读者能开拓视野、陶冶情操,以及能提高学生的事物观察能力和情感分析能力。自中國古代开始,散文一词就始于韩愈、柳宗元的古文运动,与骈骊文相对,散文以清新、自由为特征,就存在着一定的审美性。[1]
著名的散文大家朱自清,他的散文有情致,有诗意,他的散文时而真切自然,时而平淡质朴,语言经过艺术的锤炼,体现了情致美,以达到以形传神的艺术效果。读朱自清的散文,会给人一种美感,一种启迪,一种由内心而萌发出的向上的力量,其中情意的传递更让我们深受感动,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丰富的审美感受。[2]
一、独具一格的线索美
散文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散文“以线穿珠”所有构思都围绕着文章的线索。散文的分类可分为叙事散文和抒情散文。朱自清的叙事散文《背影》,叙述的是作者高开南京到北京大学,已到中年且失去差事的父亲送他到浦口车站,照料他上车,并且替他买橘子,并且拖着沉重的身躯攀爬月台的事。文章通过写了四次背影,即点题时的背影、买橘时的背影、离别时的背影和思念中的背影。“背影”一词是全文的线索,这一条明线上凝聚了浓浓的父爱。如果是平时,看到背影不会有一些其他的感受,但文中首先交代了家中的景况:祖母去世,满院狼藉,失去亲人,变卖家产来偿还欠债,又遇父亲失业。对于这样一个中年男子,这些打击是沉重的,但在父亲送孩子之后反而安慰儿子,所以离别时的背影虽然蹒跚但是又是坚强的。在文章结尾的时候,文中写到父亲的来信,父亲己至老年,在提笔之中,肩膀疼的厉害。作者写到这里,已情不自禁。其实这篇文章属于双线合并既有事件线索,又包含了情感线索。
二、清新质朴的语言美
朱自清的散文具有清新质朴的特点,以抒情性散文《春》为例,文中为我们展现了丰富的图景,春草的萌动,嫩嫩的,绿绿的,极具有诱惑力,人们“坐着、躺着,打几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人物的动作描写极具生活化,也是日常所见的一些细节,但从他的文章中体现出来,己不是动作,这已经是自然景物中的一部分,使得语言流畅自然。在百花争春这一图景中,“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和“野花遍地是,赶趟儿,闪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句子中的比喻和拟人的运用,生动形象,更具有人格化,排比加强了语势。作者不单于满足这些修辞的运用,还妙用了通感,展开想象的翅膀,“闭上眼,树上仿佛满是桃儿、杏儿、梨儿。”文章的想象下单只是为了渲染花色的满足,更拓宽了视野,写出了春花的美丽可爱。
在描写和煦的春风时,多种感官的巧妙运用,又引用南宋志南和尚的“春面不寒杨柳风”将春风写得更有诗意。在这里,通过语言可以感受到鸟清脆悦耳的鸣叫,牧童悠扬的短笛,所有的景将被描摹得栩栩如生。迎春园中的三个比喻句巧妙的运用,将春天的新美力完美展现。在这里看到的是春的生机,人的精神焕发,准备迎接下一个明天。
三、灵动洒脱的结构美
散文的结构形式多样,将文眼的概括与集中,将思想与形象作为焦点有机地融合,比如《春》这篇散文,充分地展示了春天的各个不同图景,文章的结尾的句子"一年之计在于春"更是全文的点睛之笔,文章按照分总的结构,展现出春天勃勃的生机,将文章主旨充分地展现出来。朱自清的散文,还善于将许多生活图景结合在一起,其结构严谨,构思巧妙,其艺术特性具有多元性、整体性。将材料进行艺术性的剪裁,加工和布局,然后进行取舍,整合,围绕着文章的主题思想进行有效地组织材料。通过材料,将作者内心的情感层层推进。朱自清的散文结构还有多元变化的美,用对立统一的艺术手法来构思他的作品。以《冬天》为例,写悼念亡妇来表达内心难掩的哀痛。特定的题材就用特定的结构,一气呵成地抒发情感。
四、和谐韵致的意境美
散文《匆匆》中写道“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诗人勾勒出一幅清新淡雅的画面,图中不仅展现出草木荣枯,草长莺飞,更透露出来的是时光的流逝,文中没有悲春伤秋之感,但有淡淡的的哀伤。“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如薄雾,被初阳蒸融。”各种影像,如梦似幻,都聚焦于一个点上,使得意境都具有了色彩,轻烟的青色,薄雾的乳白,初阳的橙黄,这些景物又富有动感,吹散,蒸融这两个动词的运用,带动着诗人的情思。在音律上,诗人以轻捷明快取胜,不是在字句雕琢的抑扬顿挫,而是将情绪律动下加拘束地表现出来。《匆匆》一文,将空灵的时间形象化,加之语句的抒情性,涤荡了意境的纯美。文章复沓的运用,使散文具有了音乐性,将作者的情感层层推进,主旋律的集中,使情感波澜起伏,音韵和谐,达到了一咏三叹的效果。
总而言之,散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欣赏美的过程,我们在这一旅程中不断的驻足欣赏,又不断地前行。希望每一位知识的探求者用寻求美的眼光去阅读散文,也能从中获益,让自己的审美情趣提高。
参考文献
[1]单华锋.试析朱自清散文的柔美风格[J].文艺生活·文艺理论,2014,(8):14-15.
[2]朱光潜.朱自清散文[M].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