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儿童“合作心理”再谈学习共同体建设的定位与策略

2018-01-29杨杨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8年46期

杨杨

摘 要: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改革下的一种新型教学方式,在体育教学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根据儿童的心理特征,对体育教学中“学习共同体”建设的低效现象进行了心理学的解释,并据此提出了对儿童体育教学中“合作学习”的新定位和实施策略。

关键词:合作心理 儿童教学 学习共同体建设

本文认为,儿童在参与共同体合作学习过程中表现出的消极心理主要是由于环境变化、个性强烈等综合原因造成的。从原因入手,教师应当从合作心理角度把握合作学习的新定位,促进合作学习品质的提升,提高学习共同体活动的有效性。

一、儿童“合作学习”低效现象的心理解密

1.时空所限,儿童不能完全敞开自己的学习心理

儿童刚刚进入校园,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较弱。对大部分儿童而言,自我认知和自主意识的形成需要时间,在家庭中能够感受到家庭的关注和照顾,在新环境中则感受不到来自家庭的关爱。尤其是对独生子女而言,从家庭的“舒适区”中走出、进入校园之后的巨大心理落差需要时间适应。面对新的环境和人群,儿童极易产生安全感缺失和心理焦虑,再加上自身的判斷能力不足,这些都导致了儿童对新环境的不适应和不信任。在这种情形下,儿童很难完全敞开自己心扉,投入到合作学习中去。

2.不同类型的心理各自为政,不能形成有效的心理互补

随着时代的发展,儿童的个性化特征越来越明显,这也带来合作学习中各自的个性之间难以协调、不能形成良好学习和交流氛围的问题。根据合作心理理论,不同类型合作心理的一个共同点就是都具备强烈的心理特征,以致于在具备不同合作心理的儿童之间难以形成互补,或是虽然可以互补但需要较长时间的协调和接纳,从而带来教学和学习的额外时间负担,降低了合作学习的效率、影响合作学习的整体效果。

3.相对稳定的心理类型之间不能彼此妥协

就形成机制而言,不同的合作心理类型都是在长期的家庭氛围、父母教育中形成的,合作心理一旦形成就具有了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儿童产生的影响甚至可能是终身的。在合作学习过程中,由于思维习惯和自主意识相对较差等因素影响,儿童仅凭自身较难改变自身的思维方式,在彼此学习和讨论时不愿意妥协。具备不同合作心理的学生之间难以协调,同时,相对稳定的思想观念也从长远中影响着儿童的学习和生活。因此,教师应当主动关注儿童的心理素质和精神状态,对有关儿童进行疏导和心理纠正,必要时可以对合作学习小组进行调整以营造良好的合作学习关系和氛围。

二、基于“合作心理”的儿童“合作学习”新策略

1.心理敞开:让儿童勇于表达自己

儿童合作学习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从这一角度出发,合作学习应当以促进儿童的广泛、主动参与为目标,提高儿童参与合作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从而从主体上提升合作学习的质量。鉴于胆怯类合作心理的普遍存在和对合作学习的直接影响,教师在儿童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认识并注重对这一现状的改变。考虑到合作学习中儿童参与、教师观察的学习模式,教师应当在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儿童的同时,把自身的工作重心放在维护合作学习氛围中去,促进儿童之间的了解和信任,鼓励和引导儿童敞开心扉,真正参与到合作学习中来。

学习策略上,教师应当注重对存在胆怯类合作心理儿童的开导和支持。在日常工作中要主动关注儿童的心理情况,及时识别胆怯类合作心理,在合作学习过程中注意该类儿童的情绪,提前制定帮助性措施。例如,在合作学习小组成立时,可以根据胆怯内向儿童的具体情况对学习环节进行调整,改变传统的自我介绍、自我观点表达方式,在合作学习计划中适度穿插游戏或体育活动等内容,通过游戏或活动让存在胆怯类合作心理的儿童进入状态、融入集体。同时,也要注意良好氛围的营造。待存在胆怯类合作心理的儿童适应新环境、熟悉了其他儿童后择机进行自我介绍、表达等。

2.心理互补:让儿童在学习中取长补短

不同心理类型之间的互补是促使儿童更加全面认识自我、提升自我的重要保障。从合作学习的初衷来看,合作学习小组的设立就是为实现儿童之间的自我认知和优势互补服务的,合作学习的过程是儿童对比其他学习小组成员,在学习中取长补短、共同进步的过程。

因此,为更好地实现不同儿童之间的心理互补,教师也要在学习小组的成立和组员搭配上下功夫。例如,对于霸权类合作心理的儿童,可以在其小组中分配一些判断能力较强的儿童,营造良好讨论氛围;从众类合作心理的儿童则搭配以自我意识比较强烈的儿童;对于胆怯类合作心理的儿童,可以搭配性格活泼的儿童,帮助其走出胆怯心理;最后,存在无关类合作心理的儿童可以与班委等积极分子搭配,对其学习行为进行督促和鼓励;

3.心理妥协:让儿童之间彼此认同

在学习策略上,对于不同合作心理之间的妥协,教师主要需要做好两个方面工作:第一,是注重对儿童基本辨别和判断能力的培养。这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加强引导、赏罚分明,及时对正确观点和行为进行鼓励的同时也要第一时间纠正儿童的错误;第二,是帮助儿童之间建立良好氛围,促进儿童之间的相互认可。这一点同样需要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弘扬和提倡良好的讨论氛围,鼓励儿童交换观点,要能够根据合作学习的一些先进经验和指导意见做好学生工作,在合作学习的初试阶段注重文明友好讨论习惯的培养等等,从而为今后的合作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针对儿童在合作学习过程中出现的合作心理,共同体建设应当从维持合作学习的良好氛围和培养儿童合作学习习惯的角度出发,关注儿童心理需求:在健康的合作学习中,学习小组成员应当勇于表现自我、相互之间应该实现心理互补和心理妥协。长远来看,学习共同体的建设是新课程教学方式改革的必然趋势,它有利于儿童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而随着合作学习优越性的逐渐显现,为儿童的合作、自主学习搭建成熟舞台将成为未来合作学习中教师的极重要工作内容。因此,为了切实做好合作教学工作、彰显教师对儿童自主学习的引导和服务作用,从合作心理角度出发,对儿童的心理需求进行全面细致的探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