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职业院校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探析
2018-01-29冯知岭
冯知岭
摘 要 建成一流水平的智能校园,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对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职业院校;智能校园;技术技能人才;教育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8)14-0009-03
Construction and Application of Intelligent Campu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FENG Zhiling
Abstract Building a first-class level intelligent campus, deepen the integration of th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education and teaching, the application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enhance the level of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management, social services and other aspects of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provide strong support for high-quality technical talents, and has important significance to construct modern occupation education system.
Key words vocational schools; intelligent campus; technical talents; educa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1 前言
职业院校设计适合自身的信息化建设架构及可操作性的顶层规划,实施符合职业教育信息化规律和职业教育本身规律的建设方案,探索职业教育信息化有效模式、典型经验和工作机制,加快职业院校信息化软环境建设,推进信息技术在职业院校管理、教学、教研、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等过程中的普及应用,推动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学习方式创新,实现信息技术与职业教育深度融合,对于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提高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互联网+”背景下,教育信息化已进入一个“跨越式”发展的阶段,开始紧密围绕“智能”的理念,打造信息时代的“智能校园”。在云计算、物联网等先进技术的支持下,建设以“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泛在化”为特征,以“开放、共享”为手段,以“服务”为核心的“智能校园”,是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提高职业院校教学、科研和行政管理水平,实现职业教育现代化、自动化、国际化的必由之路。
2 职业院校信息化建设基础
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整个教育信息化中的薄弱环节,虽然起步较晚,但受到各级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从2005年至今的十余年间,我国政府从国家政策和顶层设计层面,对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问题开展了一系列的改革举措并取得一定成效。根据教育部科技司统计,截至2016年,超过70%的高等职业院校接入带宽达到或者超过1 Gbps;全部覆盖无线网络的高校比例为20%。在管理信息化方面,基本全部建有教学信息化系统;超过98%的学校建有教学教务管理系统;90%的学校建立校园一卡通系统;88%的学校拥有校园安全监控系统;74%的学校建立了统一的身份认证系统和科研管理数据库[1]。在信息化教学能力方面,教师对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教与学持积极态度;教师信息化教学工具多样化、使用频率高,但对各项软件和设备的掌握程度不均衡;教师的信息技术能力及学校的软硬件能力对信息化教学效果影响显著。在教育信息化人员培训方面,教师培训需求较高,但培训方式单一,人均培训时间有待提高。在体制与机制方面,有不同程度的建设,但有待完善。
3 智能校园建设战略定位和愿景
积极对接“中国制造2025”“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紧紧抓住“互联网+”推动职业教育转型升级和可持续发展的新机遇,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服务,全面推进智能校园建设与应用,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深化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发展,为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提供强力支撑。建成一流水平的智能校园,形成“线上线下,虚实结合,精细智慧”的信息化教学新常态,形成“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生学习新形态,形成“环保节约、高效有力、管理智能、服务全面”的学校管理新机制,形成“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應用新形态,形成“搭平台,促融合,多方共赢”的社会服务新格局。
4 智能校园建设目标与思路
以培养区域经济发展所需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为出发点,以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技术及创新精细管理理念为引领,建成一流的服务型智能校园,全面提升教学、科研、管理、社会服务、创新创业等方面的信息化应用水平。
贯彻“育人为本、理念创新”思想,根据学校自身规模、办学层次、教学科研和管理需求规划智能校园顶层设计。提升师生信息素养和信息化应用能力,突出信息化教学和信息化教学管理方面的教育信息化应用,创新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改革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为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学习工具和丰富的教育环境,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深度融合,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重构教育信息化体系,以智能化架构校园应用新生态[2]。
5 智能校园建设重点任务
建设一流水平的信息基础设施 依托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基于云服务的应用数据中心和应用服务中心。高标准建成有线、无线一体化全覆盖校园网和一体化信息安全体系,保证师生随时随地高速、安全地访问国内外优质的教学和研究资源。建设智能化教学环境,拓展普通教室环境到集混合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分组分层教学、翻转课堂等多种教学模式于一体的新型智慧教室、智慧实验室,提供多样化学习终端,为泛在学习提供条件。
建设立体式的信息化管理与智能应用服务体系 整合各类数字资源,建设高统一、高融合、高参与、实时可视化的智能校园综合服务平台,基于一站式服务大厅为师生提供个性集成、多维度、全方位的贴心信息服务,为学校战略管理提供科学的大数据支持。
1)泛在、精细化的综合管理服务。实现教职工从基本信息管理、职务职称管理、项目管理、生活管理到离退休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基于大数据平台分析校情,共享立体式的行政、后勤等综合信息服务,为学校改革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持和有效的信息依据;实现学生从招生、入学、学工、团委、心理健康、就业创业到毕业追踪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基于大数据平台学情分析,展现学生在学业、经济消费、上网行为等维度的整体情况,为学生成长与全面发展提供科学化、智能化和高效、准确的指导、监测与评价。
2)生态、智慧化的教学科研服务。建成数字教学资源云平台与应用平台,实现数字资源的统一存储、统一计算与统一服务,实现对数字资源的集中管理和多种应用;建立服务教师发展、学生智慧化学习、社会公众网络自主学习的教学科研服务平台,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教育、教学和科研服务新模式,促进信息技术与教学科研的深度融合。
3)精准、数字化的文化服务。建立网站群综合管理系统,无缝集成移动门户信息系统与官方微信平台,形成校园文化宣传及数字媒体信息发布平台,多终端、多维度及时发布学院通知、公告、新闻、会议日程、办事指引、政策和会议精神等信息,整合推动网络媒体及自媒体、校园LED屏信息发布的融合发展与资源的共建共享、深度挖掘,实现管理服务、资源应用的精准推送。
创新教学应用,服务教学改革 以信息化支撑和引领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发展,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的变革,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具有“互联网+”思维的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1)数字教学资源开发与应用。政、校、行、企共建共享,构建集成式、交互式、共享型专业教学资源库;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资源发展机制,促进教学资源开发进度与质量提升;制定相应的虚拟仿真实训基地资源建设规范,开发多用途虚拟仿真实训系统和仿真教学软件;与互联网的创新成果相结合,探索、创新职业教育虚拟仿真实训资源建设新生态[3]。
2)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教学模式。搭建智慧型学习平台,深入应用网络学习空间;实现教学资源移动化、教学内容颗粒化、教学过程互动化、学习报告可视化;推动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协作学习等教育教学方法改革,创新“互联网+”视域下的教育、教学新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3)开放教育特色资源,推进学习社区建设应用。适应区域产业结构转型升级需求,以优势专业为先导,以优质教育资源为支撑,搭建开放共享的、灵活的、维基式的终身学习平台,基于网络自主学习、远程支持服务的教学方式,采用在线学习、在岗培训、职业技能培训、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相融合,面向毕业学生、函授学生以及社会学员等教育对象提供集资源检索、学习指导、信息交流、资料下载于一体的终身学习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学习需求,以此构建终身教育体系的节点,增强社会服务能力,形成职业教育特色的学习社区服务模式和品牌。
6 智能校园建设保障措施
成立组织架构,明确职责任务 调整优化教育信息化工作组织架构,建立科学管理体系,突出信息化组织结构的统筹、协调功能:成立由学校主要领导牵头的信息化工作管理委员会,负责项目的统筹规划和组织实施;成立由行业专家、教育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等组成的信息化建设专家咨询委员会,为项目建设提供咨询指导。
加强信息化能力培训,夯实技术保障 加强对各部门信息化工作人员开展岗位培训、网络与信息安全培训、专业培训和管理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专业技术能力;以教师专业能力发展和信息素养培养为核心,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方式,开展网络研修与校本研修整体培训,形成线上与线下结合、出去与进来结合的常态化培训模式,不断提升教师对信息知识的掌握和实际应用能力。
落实项目经费,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统一预算管理和划拨,统一搭建信息化支撑环境,统筹实施,杜绝重复建设;根据实际需求的信息化项目,学校统一进行专家评估,淘汰项目重叠功能,进行优化整合,确保资金使用绩效。
7 结语
職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动态、复杂的系统工程,在“互联网+”新形势下,需融入先进技术和先进理念,从支撑和引领教育现代化的高度理解和认识教育信息化,以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指引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具有更透彻的感知、更全面的互联互通、更深入服务的智能校园,实现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与文化传承等工作过程中的状态分析、监控评价、预警和激励,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一带一路”等国家重大战略。
参考文献
[1]傅宇凡.高校信息化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状况对比[J].中国教育网络,2015(2):24-27.
[2]王燕.智慧校园建设总体架构模型及典型应用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4(9):88-92,99.
[3]职教信息化课题组.职业教育信息化研究导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