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西南畲族凤凰冠研究
2018-01-29盛乐
盛乐
[基金项目:浙江社科联课题2016N40M]
摘要:浙西南地区是畲族在浙江的主要的聚居地。浙西南畲族具有独特的服饰文化,研究服饰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凤凰凰冠也是对于研究畲族文化的一种探索。本文从浙西南传统的凤凰冠的形制、佩戴方法等方面进行深入研究,论述了“雄冠式”和“雌冠式”的统一联系以及形成差异的原因,力求完整的再现浙西南一带畲族凤凰冠的蕴含的历史文化背景。
关键词:浙西南;畲族凤凰冠;雄冠式;雌冠式
畲族作为浙江省最大的一个少数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和地理文化的差异,有自己的语言但没有民族文字。畲族服饰是畲族文化的主要外在整体的体现,而凤凰冠作为畲族服饰中最具代表的组成部分,更是畲族风情面貌的鲜明标志。
畲族女子所佩戴的特殊头饰称为“凤凰冠”,是畲族最具代表性和区分度的饰品,也被简称为“凤冠”,来源于对凤凰崇拜。在浙江省内典型的畲族凤凰冠是以珠饰缀挂为基本样式,按地域被划分为景宁式(雄冠式)和云和式(雌冠式)。
一、浙西南畲族凤凰冠概述
关于浙西南畲族“凤凰冠”在很多早期文献里,都稱畲族传统头饰为“狗头冠”,因其始祖盘瓠为犬,故以犬为图腾,如《皇清职贡图》中描述“妇以蓝布裹发,或戴冠状如狗头”[1]。因汉文化中对“狗”的鄙视以及畲族发源地凤凰山的传说,在畲汉文化交融的过程中,对于头冠的解释演变为凤凰冠。
相传凤凰冠是为了纪念畲族的先祖,沿袭了“始祖婆”三公主出嫁时帝后娘娘给他的凤冠,故有些地区又称“公主顶”。
二、浙西南畲族凤凰冠的形制
《景宁县志》有记载“断竹为冠,裹以布,布斑斑,饰以珠,珠累累”[2],浙西南传统的凤凰冠以竹片、石珠和银器制成,多以竹筒、银牌和红布饰于发顶,额前两鬓缀珠八股,坠以刻花奇喜牌。民国时期浙江括苍(今丽水东南)“妇女以径寸余,长约二寸之竹筒,斜截作菱形,裹以红布,覆于头顶之前,下围以发,笄出于脑后之右,约三寸,端缀红色丝绦,垂于耳际”[3]。可见浙江的凤冠以景宁、云和两地的样式为主,竹冠覆顶,裹以红布,以细小的石珠穿成长串绕饰于前额和两鬓。这两种畲族凤凰冠头饰一个“三角”,一个“圆形”;一个“高耸”,一个“柔和”;一个“凰”,一个“凤”。
(一)景宁的传统的“雄冠式”形制
传统的“雄冠式”严格的保持着传统的手工艺。在《浙江景宁敕木山畲民调查记》记载:“头饰一定要按照自古流传下来的方式制作,畲民不能容忍丝毫改变”。
“雄冠式”凤冠的主体部分是竹制结构的,由两块长大约十厘米左右、高度大约为五厘米三边为棱柱形状竹片支架构成。整个竹制支架用黑色棉布或者是湛蓝色的棉布包裹。主体的正面的黑布上包裹着四个水滴状有花草纹样的银片,交叠成三角形,被统称为奇喜牌。在主体两侧前端的黑布上竖着镶有薄银片,横着镶有度约为十厘米,宽度约为二厘米的薄银片,银片上均有一对拱手小人以及几何纹样,寓意着生活的幸福、美满。竹子支架中间支撑着一根竹棍与支架末端马蹄形的银金相连接,马蹄形的银金下端立着四根长度约为十二厘米的银制棍状并排排列,安在主体支架末端,形成一个三角形。用红布条栓住马蹄形银金顶部与棍棒加固连接到支架前的顶端(奇喜牌的正上方),又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在正面奇喜牌(四个水滴形银片)的底部,有八个小孔,分别系上大约二十厘米长左右的白色帘状瓷珠串,每条瓷珠下方均缀有一片上錾刻有花纹形似鸭掌的银片。在奇喜牌两侧银牌小人的下方都系有三串大约一米左右的瓷珠(其中两串瓷白,一串黑红相间),这是绕在头上起固定两侧的头发用的,瓷珠串的长度根据头围不同略有差异。此外从马蹄形银金的交界处系有另一根红黑瓷珠长链,长链的末端还连着一个方形的笄(现在通常叫做簪)。通常发髻的右侧用于加固发髻,笄上面有两根银链,其中一根银链上系有极具畲族特色的银制挖耳勺和牙签,另一根银链上则系有头抓、方牌和奇喜牌,在佩戴时银链则垂挂在胸前。
出于对凤凰的崇拜,当地畲民对整个凤凰冠的解析为:前面的立面奇喜牌以及高高的椎髻是在模仿凤头;三角形状的嵌刻花银片的冠体本身象征为凤身;挂在凤冠银链上的薄银片,形如羽毛,应是在模仿凤羽;后面红布包裹高高挑起的三角是凤尾;耳朵两侧垂下的三串瓷质珠子,叮咚作响,宛如凤鸣;每一串瓷珠的末端悬挂有一片鹅掌形薄银片,象征着凤脚;黑红色的珠串尾端缀有银簪,向后插入发髻中,余下的部分垂于耳侧,尾部缀有银质挖耳勺,牙签等小物。
(二)云和的“雌冠式”形制
丽水云和一带畲族妇女所带传统凤凰冠称为的“雌冠式”。其头饰与景宁的相比就相对简单。“雌冠式”的主体是约为四厘米的毛竹斜截作菱形。正面也有四个类似于水滴状的银片组成,类似于景宁的奇喜牌。然后用錾刻有花草、几何等纹样的银片包裹住前端两厘米左右,用红色的麻布包裹后端剩余的部分。跟景宁的“雄冠式”一样,在主体的中间位置也树立着一根大约高度为四厘米长的细竹竿作为支撑。在竹竿与奇喜牌的中间的位置用麻绳捆扎着一个大约一厘米的布卷。在布卷的下方装饰有四根长约一米的白色瓷珠串,尾端与竹子支架的尾部相连,用于缠绕于头部固定整个冠体。然后用细细的有色丝线系在整个竹子支架的后端,用于把冠体在发髻之上加固,再在竹冠上面盖上红色条纹麻布,形成三角形状。与景宁的“雄冠式”一样,在枕骨点盘的发髻上的右侧也插上一支长约十六厘米“笄”,与景宁的方形“笄”相比,云和的“笄”呈扇形,这个就五条长约四厘米的瓷珠系在扇形圆弧的边缘,再用红色的麻布包裹加固,用大约四厘米长度的红色缨络固定在每一串瓷珠的尾部。
三、浙西南畲族凤凰冠工艺
浙西南畲族凤凰冠的雄冠式和雌冠式虽然形制各异,但是在头饰制作的工艺上仍然保持着鲜明的共同性,这种共同性主要表现为竹子做的主体,陶瓷珠串,以及畲族传统的银器錾刻工艺。
畲族的银器饰品上喜欢用錾刻形成装饰图案。不论是景宁、云和还是闽东畲族凤冠上的凤头、凤身部分的银片,甚至畲族妇女日常发髻上的银簪子,上面的装饰工艺都是錾刻。通过细密而有序的錾刻点形成象征夫妻和睦的双人图、鱼形图案,以及寓意喜庆吉祥的凤鸟纹、牡丹纹样。endprint
四、浙西南畲族凤凰冠佩戴习俗
浙西南畲族女子的婚姻状况可以通过其冠饰发髻一目了然,女子出嫁前后所梳發式及头饰均不同,凤凰冠一般于女子结婚时始戴,由于畲族民族习俗中寿服和婚礼服饰一样,所以凤冠也是畲族妇女逝世后入殓使用的冠戴。
(一)传统佩戴习俗
传统的景宁凤凰冠的整个穿戴过程大概可以分成以下几个步骤:
1.束发:将头发束起,打成发髻,盘在脑后枕骨点,用发网罩住;
2.缠头:用长条黑色绉纱沿发际线绕头两圈,在一侧打结系紧,用于固定凤冠;
3.凤冠固定:
(1)将凤冠沿前发际线中点—顶点—黄金点摆放;
(2)将凤凰冠前端长珠和长笄上的瓷珠串相互缠绕;
(3)缠绕后的瓷珠串从耳尖的位置顺着黑色绉纱绕到后发际线中点处交叉缠绕;
(4)将在后发际线中点缠绕后的瓷珠串整理为圈状,根据不同个体的头围缠绕不同的圈数,固定在支架前端钉钉处;
(5)将头冠前端奇喜牌下方系有的八串瓷珠分成两等份;在耳尖上方的位置穿过绕好的长珠,垂于耳旁;
(6)先前用于打结剩余的黑色绉布将整个发髻包裹起来,将头抓入发髻右侧的位置插于发髻,与头抓相连的方牌,牙签,挖耳勺等银制品从脑后放置胸前。(为了便于劳作,畲女将头抓底部悬挂的牙签穿过银牌的圆型的接口处,一起插入发髻,把整个银制长链就收起来了。)
传统的“雌冠式”与“雄冠式”佩戴方法大致相同。但是“雌冠式”凤冠的顶端没有“雄冠式”高耸,凤身较为扁平,悬挂珠串缀饰不多,仅仅用来固定头顶的竹冠。
(二)现代佩戴习俗
在田野调查调查过程中,现在景宁地区的传统银制凤凰冠多只作为传家宝,并不作节日或者日常佩戴,虽然传统银制工艺的凤凰冠制作精致、造型优美,但是其造价极高并且穿、脱过程极为复杂。现代畲族妇女在一般都佩戴以绒布头箍作为基底,上面有仿银制的凤身、绣花花边装饰和塑料制的珠串的现代版简化凤冠。使用时佩戴在额前,在脑后发髻处系带固定即可,操作简单,造价便宜,但是制作非常粗糙。
五、浙西南凤凰冠异同成因分析
(一)浙西南地区凤凰冠的统一与联系
景宁、云和两地畲族在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属性上毫无疑问地存在同根性,这种同一性直接导致民族文化观念、祖先传说、生活习俗等各个方面的一致。
各地的畲族一致认同盘瓠为祖先,认广东潮州凤凰山为祖地、对于民族迁徙、历史发展、而发展为对凤凰的崇拜。由于民族的凝聚力和文化的认同感,一些远迁他乡的畲族分支反而更加固守原始民族文化中的一部分以示不忘先祖,这也导致现今由闽东迁入浙南畲族凤凰冠特征更加符合历史资料中对于畲族装束的描述。
(二)浙西南地区凤凰冠差异形成原因
浙江景宁、云和的畲族所处的地理位置非常接近,自然环境也极为相似。都属于耕地缺乏、山林茂密的自然环境。相似的地貌和自然环境决定了景宁、云和凤凰冠形制的相似性,然而由于历史迁徙带来的外观演变和差异,是受到迁移后与周边民族的融合、聚居地的经济条件和审美习俗的影响。
六、结语
浙西南畲族凤凰冠在漫长的历史变迁中,不仅仅是简单的外在视觉符号,更加是整个畲族历史变迁的缩影。对于传统的凤凰冠加以研究,对于了解畲族蕴藏的地域特征、生产生活方式,进一步了解畲族民族习惯以及审美情绪,更好的保护和传承好宝贵的民族文化遗产。
【注释】
[1]傅恒.皇清职贡图(卷三)[M].沈阳:辽沈书社,1991:259-260+263.
[2]同治《景宁县志》卷12《风土附畲民》。
[3]沈作乾.括苍畲民调查记[J].北京大学研究年国月刊,1925(04).
【参考文献】
[1]陈敬玉.浙闵地区畲族服饰比较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6.
[2]闫晶,陈良雨.畲族服饰文化变迁及传承[M].北京:中国纺织出版社,2016.
[3]陈怡,裘海索.美丽的传承——畲族传统服饰文化的开发运用[M].北京:中国美术出版社,2009.
[4]张洁.浙西南环敕木山带畲族妇女“雄冠式”头冠解析[J].设计艺术研究,2015(01).
[5]张洁.浙西南畲族传统帽饰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1.
[6]何瑶.基于畲族生活方式的“凤凰装”样式研究与应用[D].浙江理工大学,2016.
[7]闫晶.近现代景宁畲族宗教服饰文化研究[D].浙江理工大学,2004.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