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城镇建设的时机与挑战
2018-01-29刘志峰
小城镇建设既要抓住时机,也要应对挑战。
刘志峰表示,在新的城镇格局下,小城镇建设要面对时代要求,抓住有利时机。
首先,建好小城镇,有利于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小城镇既有向上连接城市、向下辐射乡村的功能,又有促进区域经济和提高社会文明水平的作用。
其次,建好小城镇,有利于破解资源环境瓶颈,实现经济均衡发展。大城市在产业、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高度集中,但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有限。城市周边的小城镇可承接大城市疏解的部分功能和转移产业,形成快速集聚要素资源和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提高资源空间配置效率,缩小基本公共服务差距。
第三,建好小城镇,有利于提高城镇化水平和满足群众对美好生活的追求。当前,城市群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发达国家经验表明,当互联互通、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后,城市群中卫星城人口和经济增长会快于中心城。我国大规模基础设施特别是高速和城际铁路网、通信网的建设,为部分小城镇加快成为卫星城创造了条件,并且在大城市带动辐射下,通过发展健康住宅、百年住宅、绿色住区,建设满足群众美好生活的宜居城镇。
刘志峰说,以上“三个有利于”是小城镇发展的时代需要,也是我们共同可期的新机遇、可拓的新空间。但是,当前小城镇建设仍面临着很大的挑战,主要包括四方面。
一是概念不清。盲目把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田园综合体及行政建制镇,都往所谓的“特色小镇”的筐里装,在形态、分类、叫法上出现了混乱,特别一些房地产企业,利用特色小镇概念拿地、圈地建设一些与之无关的房地产项目。
二是内涵不精。有些地方不按客观规律办事,到浙江学习一趟回来,就复制出云栖小镇;到贵州学习一趟回来,就复制出山地小镇,如模仿横店影视小镇的特色小镇已多达十几个。有些地方生搬硬套,实际上,有些是季节性的农业,有些是落后淘汰的产业,与少而特、少而精、少而专的产业相差甚远。这些内容重复、形态雷同、同质化严重新上马的项目,不仅难以形成有效供给,很可能就是明天的下马项目和库存。
三是边界不明。有些地方政府或大包大揽,举债建设,或分解指标、层层加压,给特色小镇制定招商引资的指标;有些项目参与建设的主体过多,甚至把已经被淘汰出局的僵尸企业、空壳公司又打包成特色小镇进行运营;有些项目不考虑财力、资金筹措和还款来源,仓促上马后无后续资金,形成了一定的债务风险;有些地方只管前期申报、不管后期发展,等项目戴上特色小镇的帽子后就当甩手掌柜,一旦企业拿到了特色小镇的称号,就有可能降低建设标准和质量。
四是急于求成。目前住建部公布的列入特色小城镇名单是403个,国家规划到2020年培育1000个左右。而各地出台的特色小镇规划汇总起来达2468个。这么大的规模和建設量,我们把它放在哪里?能不能建成“产业特色鲜明、服务便捷高效、文化浓郁深厚、环境美丽宜人、体制机制灵活”的特色小镇和特色小城镇?很有可能经不起时间检验。
(本文为中国房地产业协会会长、原建设部副部长刘志峰在“小城镇、大创新”的主题论坛中发表关于“小城镇建设既要抓住时机,也要应对挑战”的主题演讲。有删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