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施洞苗族衣饰技艺的变迁及其保护研究

2018-01-29崔琦

大观 2017年12期
关键词:苗族变迁保护

摘要:施洞苗族衣饰技艺在苗族服饰文化中独树一帜,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造型生动。在外因和内因的共同影响下,该地区的衣饰文化虽有所变迁,仍有部分得到了较好保存,对其变迁状况及保护措施的研究对于了解苗族传统服饰及其制作技艺有一定的代表性。本文以施洞苗族的衣饰技艺为切入点,对该地区进行多次田野调查和查阅文献资料,从纺织、染色、刺绣、银饰四个方面阐述了其变迁现状,并研究了相应的保护措施,旨在竭力保护民族服饰传统文化,使其在未来持续的发展下去。

关键词:施洞;苗族;衣饰;变迁;保护

贵州是一个艺术文化独特多样的少数民族聚居的省份,在其多元化的文化体系中,尤以苗族文化谓各中翘楚,而苗族是一个没有文字的民族,图案成为其记录历史和经历的寄托,苗族服饰是苗族文化的图像文献,是苗族人民根据自己的迁徙历史、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存环境再创造所呈现出来的直观物象。施洞苗族是贵州黔东南台江县的重要苗族支系之一,因此,本文选择施洞苗族服饰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多次田野调查,实地考察博物馆,走访民间艺人,并查阅了相关的文献资料,旨在客观呈现施洞苗族衣饰技艺的原生态面貌及其变迁状况,并综合研究相应的保护措施。

一、概述

施洞,位于贵州台江县北部,与黄平、镇远、施秉、剑河四县毗邻,是典型的苗族聚集区,是台江县重要的古集镇。施洞镇有着丰富的苗族民间文化和传统工艺,尤以施洞苗族衣饰谓各苗族服饰文化之翘楚。施洞地区的苗族人民有着悠久的迁徙历史,大约于隋唐时期定居于此,虽自理自治,不受外界干扰,但由于苗族没有文字,交流仅靠口口相传,所以聪明的苗族人通过图案将这些迁徙历史、图腾崇拜、生活方式表现在衣饰上,这些衣饰成为其文化形态存在实物的客观呈现物。这里所说的苗族技艺,即纺织、染色、刺绣和银饰四种传统的工艺,曾是施洞地区苗族人制作衣饰缺一不可的基本技艺。

二、施洞苗族衣饰技艺的变迁

(一)传统纺织工艺及其变迁

施洞地区的苗族,传统的纺织工艺原料多采用自种的棉花,等棉花成熟后,经过轧花、弹花、卷花、纺纱、浆纱、络纱、牵纱、织布等程序后,就有了成衣必需的布料。轧花和弹花多为男子完成,是将种子去掉,将棉花弹成蓬松的花絮;其余工序多为女子完成,卷花,即将棉絮铺于桌上,一手持竹竿,一手持木質锅盖或专门的压棉盖,将其卷成空心棉条;传统的用于纺纱的纺车为手摇式纺车,制成纱线;浆纱,即将纱线浸泡碱水,放入米水锅中煮1到2小时,增加其韧性;络纱,将浆洗过的纱线制成纱锭;牵纱是织布前的最后一道也是十分庄重的一道工序,即围绕屋舍房柱木楔或街坊空旷处的木桩来回牵纱。因这些工序复杂繁琐,目前施洞地区除少数自织之外,多从外地购买,且为机器所织。

(二)传统染色工艺及其变迁

施洞传统苗族衣饰所用的亮布,多为苗族妇女自染的手工织造布料,从种植蓝靛草、制成靛泥、起缸制作染水、浆布、捶布、染色等工艺程序,历时20到23天之久,就制成平滑发亮的传统施洞亮布,美中不足的是它的固色问题有待解决。目前依然能在赶集时购买到施洞亮布,但其中有部分人选择化学染料染色。

(三)传统刺绣工艺及其变迁

施洞传统刺绣工艺,美轮美奂、技法多样、工艺精湛。她们使用的丝线多为自己种桑养蚕抽丝而成,在刺绣前,绘制纹样,制成剪纸,依样刺绣,再手工缝制成衣,为了缝制结实,多选择麻线。随着工业化的冲击,大量刺绣机器、缝纫机的出现,传统手工完成的衣服日渐减少。

(四)传统银饰工艺及其变迁

施洞历有“盛饰”一说,施洞苗族盛装,必搭配银饰,一方面是其经济能力和身份地位的彰显,更为重要的是银饰是他们祈愿求福心理的寄托。传统的银饰工艺有铸炼、捶打、编结和洗涤四道程序,铸炼,即将碎银加热溶解后粗加工的过程;捶打是银饰加工的重要程序,将铸炼后的银饰制成各种纹样和配件;编结即将各个银饰和配件组合成完整的银饰造型;银饰工艺的最后一道工序为洗涤,增加其洁白度。目前施洞地区出现了镀银的技艺,和传统全手工制作的银饰工艺有所不同。

三、施洞苗族衣饰的保护措施

(一)博物馆式保护

博物馆通过收藏,对民族工艺文化进行保护,是目前有效的保护手段之一。现在,施洞芳佤刺绣博物馆,分类整理了施洞地区的服装和刺绣,并进行展示,成了当地的旅游观光景点之一,对当地服饰的保护起到了有效的保护和宣传作用,由此可见,应进一步鼓励和加强博物馆方式的保护。

(二)立法性保护

政府及相关部门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对传统工艺和文化资产进行保护的方式。其一,规范市场,保护手工艺者和原创者的合法权益,对机器织布、化学染色的布料、机器制作的刺绣等与手工制作产品进行区分,保护银饰生产者的原创设计,杜绝肆意模仿制作镀银产品,稳定市场的正规发展,鼓励手工生产和原创设计,保障其效益和权益。其二,加大对艺人的分类分层保护,对传承人和技艺高超的艺人进行分类分层登记,制定相应的政策倾斜,鼓励其肩负起传承的责任。

(三)研究性保护

对施洞苗族衣饰相关的技艺进行普查,对各项工艺流程进行全面记录,对各项工艺中所使用的工具和器物进行收纳,注重文字资料和图片资料收集的同时,可通过录像的方式进行录制,作为活态资料的保存。此外,鼓励相关学者和爱好者对其进行深入的研究,包括其历史渊源、工艺流程、变迁过程等,编写成书籍或论文,同时建立特色资源数据库,供后者学习和研究。

四、结语

施洞苗族衣饰,是对施洞地区苗族人历史和生活的活态呈现,是对苗族人文化形态的客观体现,丰富的衣饰文化展现了丰富的苗族文化。然而,随着现代化和工业化的影响,文中所述的纺织、染色、刺绣和银饰四项传统技艺有了很大的变迁,在这种趋势下,传统技艺面临着衰退和变异的考验。我们应竭力进行保护:博物馆式保护,分类保存,定期展示;立法性保护,规范市场,保护艺人,注重传承;研究性保护,全面调查,分类研究,整体记录。随着政府对传统工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日渐重视,相关学者的研究及大家的保护,施洞苗族衣饰将有着持续发展的空间,先进的民族传统文化将得以弘扬。

【参考文献】

[1]杨正文.苗族服饰文化[M].贵阳:贵州民族出版社,1998.

[2]张建世,杨正文,杨嘉铭.西南少数民族民间工艺文化资源保护研究[M].成都:四川民族出版社,2005.

[3]贵州省台江县志编纂委员会编.台江县志[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崔琦(1993-),女,汉族,山西运城人,贵州民族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民间美术。endprint

猜你喜欢

苗族变迁保护
数字解读 DIY世界的精彩变迁
补妆
回乡之旅:讲述世界各地唐人街的变迁
变迁
苗族老照片
漂亮的“银饰”
苗族关于诗歌的一些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