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的后作文教学

2018-01-29管建刚

新作文·小学作文创新教学 2018年2期
关键词:班级作文语文

上 篇

后作文教学有三个发力点:(1)作后的发表;(2)作后的指导;(3)后读写结合。

一、作后发表:我的班级作文周报

高年段的作文教学“课标”有五点要求,第一点“懂得写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第一点是基础,是方向。基础没打好,建不起高楼;方向错了,工具越好,银子越多,驾驶技术越出色,南辕北辙上演得越现实。

“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血脉相连。我们说话,是因为有听众;我们写作,是因为有读者。“自我表达”后要“与人交流”,中间要有一个平台,发表的平台。没有发表,“自我表达”就沦为自言自语。人当然可以自言自语,然而自言自语多了那就有可能要进医院。自言自语不是说话的本质。没有发表的“自我表达”,也不是写作的本质。有了发表,作文就不再是作业,而是用笔说话。很多学生从来没有写过作文,他们只是写了一年又一年的一个名叫“作文”的作业,因为他们从来没有体验过“发表”之后的“与人交流”的写作。

办《班级作文周报》,学生很快明白,作文要发表出来,教师会看到,同学会看到,家长会看到,很多人会看到,作文是一件透明、公开的事。封闭就会阴暗,会潮湿,会腐败,会说假话、空话、套话;透明、公开,就会阳光,就会说真话、实话、心里话。有了定期出版的《班级作文周报》,有了发表的平台和发表的召唤,学生才知道作文是“有用”的。如果让你学习一个从不知道有什么真正用处的东西,往往不能坚持,也不会有动力。有用,是最好的动力。显然,发表是让作文有用的重要路径。

很多专家、作家都提到,读者意识,是最大的写作技巧。但是对于小学生来讲,读者意识是一个模糊的概念。甚至对很多的教师来讲,读者意识也是个不清不楚的概念。读者意识往往要在一次又一次的发表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才会确认,原来写作文的时候,脑子里真要有一群不是真的、却也不是假的的读者啊。基于发表,基于《班级作文周报》,我们摸出了一套写作动力系统:

第一年叫“等级评奖”。学生发表一篇作文得一张刊用纪念卡,三张卡换评“作文新苗”称号;“作文新苗”再发表四篇作文,换评“作文小能手”;“作文小能手”再发表五篇作文,换评“班级小作家”;“班级小作家”有资格出“小作家专栏”,出两个专栏获评本年度的最高奖“班级诺贝尔文学奖”;“班级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可以面向全校出版“个人专报”。

第二年叫“积分活动”。学生在《周报》上发表一篇作文,500字得500积分,800字得800积分,2000积分换评“作文童生”;再2000积分,换评“作文秀才”;再2000积分,换评“作文举人”;再2000积分,换评“作文贡士”;再2000积分,换评“作文榜眼”;再2000积分,换评“作文探花”;再2000积分,换评“作文状元”。发表的作文,一个错别字、一个错标点扣10分;一个病句扣20分;一个交代不清或前后矛盾之类,视情况扣50~100分。也有加分,周报上发表的作文被评为“佳作”,奖200分;正式报刊发表,奖1000分。一个月写完一个本子,奖500分;当月读10万字课外书,奖100分;当月读50万字课外书,奖500分。

第三年叫“稿费活动”。《周报》有四个版面,A版稿费120元班币/千字,B版100元班币/千字,C版80元班币/千字。(1)100元稿费,购买“跟管教师拥抱合影”一次。(2)200元稿费,购买“免做回家作业券”一张。(3)300元稿费,购买“单元重考券”一张。(4)400元稿费,购买“期末考试加分券”一张。一张加一分,每人每学期限购两张。(5)500元稿费,购买四年级上学期的电子照一套。带班的第一天起,我每天给学生拍照,到六年级,存了两年了,四年级的照片值“钱”了。买了四年级的,才有资格买五年级的。(6)600元稿费,购买“编辑体验券”一张,当小教师,体验编辑生活。

当然,发表的路径现在除了纸质的,也有电子的,QQ、微信、美篇,都可以。但离不开的是——作后的发表。

二、作后指导:我的作后讲评课

学说话,没有先教说话知识的。孩子听多了,咿呀多了,自然会说。孩子会说了,大人再教,哪个字发音准一点儿,哪句话该这么讲。先实践、后指导,是学走路、学说话的教学方式,“作后指导”也是。学生写好了作文,教师指出哪句写得好,就该这么写;哪段写得好,就该这么写;哪篇的结构好,就该这么写。教师指出哪里有问题,什么问题,没有问题的同学来帮助,作文训练点自然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域”。作后指导,例子来自同学和伙伴。伙伴语言是无障碍语言,伙伴心里会想,你能写我用心一点儿也能写,还要超过你。

“作后训练”“作后指导”和“作前训练”“作前指导”,只是一个顺序问题。但顺序问题真的是一个大问题。95分换一个顺序是59分,96分换一个顺序是69分,“屡战屡败”那是要杀头的,“屡败屡战”那是要嘉奖的。我说要从“作前指导”转向“作后指导”,有一个现实的背景,不少语文教师的作文教学处于“三无”状态:没有作文知识系统,没有作文训练系统,没有作文实践系统——语文教师不写作,没有写作上的甘苦得失,不明作文事理的状况下,作前指导越多,潜伏的隐患也越多。作后指导,看到了学生的作文后,看出好的地方就夸,看出不好的地方就教,要“绿色环保”得多。作后讲评课有三个环节:

(1)欣赏。作家谈到教师的影响,不是技巧而是鼓励。作后讲评课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大面积欣赏学生,欣赏句子是个好办法。写好一句话,每个学生努力一下都做得到。人人都有可能得到的欣赏,才是一线教师最要关注的。好句子,大家一起朗读、背诵,作者必然感受到作文带来的光荣和自信、尊严和荣耀。

(2)挑刺。讲评课要欣赏,也要能指出真问题。教师要梳理出學生语言上共性的毛病,如“我”病、“长着”病、“心想”病、“关联”病、“今天”病、“时间”病、“记得有一次”病等等。病例集中出示,带来视觉和思想上的冲击,这就是集体授课制下的教学优势。endprint

(3)指导或训练。讲评课不只讲讲、评评,还要练练,也就是作前指导的活儿移到作后讲评来干。讲评课的“练”,从学生作文好的地方引出来,大家一起学一学;也可以从学生写得不好的地方引出来,大家一起改一改。教的是学生需要的,有心理认同,不排斥,效果不会差。

上好作后讲评课,我们有以下几个经验:

(1)要“预设”。讲评课,先写后教、以写定教,这倒不是说,教师完全处于被动。记一次争吵、争论、辩论、讨论,一般要写好对话;记一次家务劳动,一般要写好动作;体验一次“盲人”,一般要写好内心活动……讲评课的训练点可以预设。

(2)要“浅白”。论文中、教参上的学术语言,转化为小孩子一听就明白的话。

(3)要“归类”。“时代感”“含蓄感”等等,欣赏学生作文里的句段,要归类;“关联词”“时间”等等,挑刺也要归类。

(4)要“小”。課的容量要小,小了才可能练扎实。作后讲评要小步走、不停步。

(5)要“透”。训练点“小”,才有可能“透”。如写好说话句,我们细分出16个知识点来教。

(6)要“生动”。教师要善于用图片、用微视频、用道具演示,来讲解抽象的作文知识。

(7)要“敢说”。学生肚子里的作文知识不多,比喻、拟人、排比,没了。教师要敢讲,讲学生不知道的。

(8)要“偷懒”。语文教师大多是班主任,忙的时候,不妨想些偷懒的办法。如批一半、批一段、批一点等。

三、后读写结合:指向写作的阅读课

一名年轻观众看了30年的电视剧,其命运往往是成为一名老观众;一名年轻读者读了30年的课外书,其命运往往是成为一名老年读者。

张艺谋看电影跟管建刚看电影的视角很不一样,解海龙看摄影展跟管建刚看摄影展的视角很不一样,尉天池看书法展跟管建刚看书法展的视角很不一样,莫言看小说跟管建刚看小说也很不一样。对张艺谋们而言,内容是什么只是基础,而不是目的,背后还有为什么这么拍、为什么这么写。“写了什么”的阅读很重要,语文学习要,数学学习要,历史学习要,地理学习要,它是普适性阅读。语文课上来学语文的学生,他们是专门来学语文的专业学习者,读数学书、读历史书、读生物书、读思品书跟读语文书的根本区别,不是意思,也不是意义,而是形式。童话小说的《白雪公主》和动画片《白雪公主》,内容上只要动画片忠于原著,没什么区别,然而不能说看了动画片就等于看了小说了。

我们要培养读懂写什么的一般读者,然而不够。“电子商务是我们的基础,但我们追求的不是电子商务。”套用马云的话,我说,“后读写结合”当然也要内容,内容理解是我们的基础,然而我们追求的不是内容理解。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是最终目的,内容理解的背后,站着“为什么写”“怎么写”“为什么这么写”。拥有“写什么”的阅读思维,那是在培养读者。拥有“怎么写”的阅读思维,那是在培养作者。指向写作的阅读课,一般有三个环节:

(1)预习与检查。课前自读两三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十有八九心中有数了。“预习与检查”环节,教师的有效提问,帮助学生从“碎片”的、模糊的了解,提升到整体的、清晰的、条理的把握。在这里,内容理解不是新授,而是巩固使用中年级学到的理解方法。学生在巩固使用中,能力得到进一步发展。

(2)朗读与理解。朗读好关键片段即可。学生读不透、读不深的,教师也不纠缠,该讲就讲,一点就通。朗读片段跟下一步的“指向写作”紧密相连。《孔子游春》(苏教版十二册)朗读第八节,这一节正是要让学生领悟“一一对应”的关键所在。《爱之链》(苏教版十一册)朗读第五节,这一节正是要让学生领悟“说话句和转述句的妙用”的。

(3)指向表达。前两个环节是基础,此环节为新授。中年段聚焦于句和段,段为主;高年级聚焦于段和篇,篇为主。学生作文不会构思,那是学生从不去琢磨作者的“篇”是怎么出来的。读懂了课文写什么后,又琢磨课文怎么写出来的,这就是我所理解的叶圣陶先生说的“在课文里走一个来回”。

指向写作的阅读课,学生不大动笔写,重在培养学生“怎么写”的阅读思维。学生有了“怎么写”的阅读思维,他的阅读就跟一般性阅读区别开来了。作文这事儿,内在的运思最为神秘。“怎么写”的阅读思维正是破解这一“神秘”的有效武器。

下 篇

十多年的实践与探索,“后作文教学”形成了以下的核心理念:

第一,永远相信写作动力第一

一个人喜欢上了写作,就会从很多不是作文的渠道学到表达的奥秘。看书能学到,看电影能学到,看广告词能学到,看东北二人转也能学到,听广播能学到,听相声能学到,听老农民聊天也能学到。一个人想写好、愿写好的态度,迟早有一天会成为他的写作能力。

后作文教学认为,激活并保持学生的写作动力,有两个关键词。一个叫“发表”。发表和作文是血缘关系,是婚姻关系。发表了,读者才能看到,作文才有读者。18年来,每周我都出版一期《班级作文周报》,“写作-投稿-发表-阅读”,“阅读-写作-投稿-发表”,每一个学生都是读者,每一个学生都是作者,发表激励着小作者,读者激励着小作者;小作者刺激着小读者,发表也刺激着小读者。

另一个叫“表扬”。写作的辛苦胜于阅读。要让人心甘情愿去做辛苦的事,一定要表扬。作后讲评的第一个环节是“欣赏”,表扬写得好的一句话、一个词、一个标点,用上半节课大面积地表扬学生。作后讲评,首先要加的不是作文技术的“油”,而是作文热情、作文动力的“油”。挑刺、训练或指导,往往也先表扬好的,再引出有问题的,欣赏既是作后讲评的第一环节,也是贯穿整节讲评课的动力红线。

作前指导、作中指导也注意学生的作文兴趣、作文动力。作后指导却得天独厚,学生作文已经写出来了,所夸的,所赞的,所肯定的,有了眼见为实的句子在、作文在。

第二,永远相信文心技巧的价值endprint

一线教师说的技巧是“文字技巧”,作家说的无技巧是“文心技巧”。作文教学应该“三分文字技巧,七分文心技巧”。文心技巧有六大内容:发表意识、读者意识、真话意识、作品意识、心灵敏感力、现象思辨力。

学生经常在《班级作文周报》发表作文,就会有真真切切的发表意识、读者意识。有了《周报》,有了发表,作文不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的,学生既是读者也是评判者、监督者,学生作文不会说假话,说了也会曝光。“作品意识”,是对学生作文的欣赏。不要以小学生的“习作”来看孩子的作文,10岁的孩子有10岁的作品,20岁的年轻人有20岁的作品,40岁的中年人有40岁的作品。只要是他当时最好的,那就是他当时的作品。

后作文教学认为,比外部观察更重要的是心灵敏感力。引导学生去发现自己的内心世界,那是一个比外在的世界更为广阔、更为波澜起伏的世界,要训练学生去捕捉内在的看不见的世界。思辨力是有意识地透过纷杂的表象“看”事物的内在。一个人的思辨能力训练过或没训练过,他看事物的角度、深度、广度很不一样。作文写到最后,看的就是这个。

10多年前,我没有作文训练系统,没有确立“先写后教、以写定教”的“作后指导课”,也没有什么文字技巧的训练,老老实实地办《班级作文周报》,班上42个农村学生,在全国30多家报刊发表了200篇作文,人人在正式报刊发表作文,拿到稿费。现在我当然明白了,那是学生有了“文心技巧”。

第三,永远相信学生有母语潜能

母语学习不是从文字开始的,而是从声音开始的。一个10岁的孩子,已经用耳朵学习了10年的母语。每个学生在动笔写之前,已经积累了大量的语言。在这个方言要抢救的时代,学生积累的都是普通话,学生内在想心思的也是普通话。写作,不过是有不会写的字而已。

糟糕的是,学生用耳朵积累了10年的属于自己的语言——这些用耳朵在无意中接受、无意中消化的语言,是真正的儿童自己的话——学生不知道这些自己用得很溜的语言是可以用来写作文的。他们以为要像书上的话那样写,要像范文上的话那样写,要像教师示范的话那样写。这些话是完全不同于他们平时说的,作文的语言是有另一个样子的。一到作文,自己最熟悉的、用得最溜的话丢一边,愁眉苦脸、挖空心思地整出几句像教师、像范文、像课文的话来。

教过一个所谓的“很笨”的学生。辅导她陈述句改为反问句,辅导到最后,我自己也改错了。我绝望。有一天路过她家门口,她正跟妈妈吵架,用了一连串的反问句,句句都有杀伤力。由此我明白,使用母语的能力不在于知不知道这个语言知识。没有所谓的“语言知识”,照样可以有这个语言能力;知识和能力不是唯一的先后关系。巴金先生曾说,“我写作不是因为我有才华,而是因为我有感情”。我以为矫情,现在明白了,忠实于自己内心最真的情感,写作有了饱满的情绪,语言的问题往往不再是什么问题,每个孩子的心中都有完整、完满的自己的话。就像那个吵架中的女孩子用一连串的反问句那样。

作前指导往往要求学生这么写、那么写,学生不是顺着情感的流淌写,而是想着教师的这个要求、那个要求,学生写不出来的账,不能算在“语言”的本上啊。

第四,永远要教在“学”的起点上

同一学校不同班级写同一题目,作文问题不一样;同一题目不同学校同一年级学生写,作文问题也不一样。写事,你说要写好人物对话,没有对话就写不出好故事?你说要写好人物心理,没有细腻的内心活动就写不出好故事?你说要写好人物动作,没有一连串的动作就写不出好故事?这一切,只有在学生写出作文后,语文教师认真地批阅作文后,才会像擦干了水迹的玻璃那样,清楚地展现在你的面前。

作文写出来前,教师的“教”凭借的是经验。经验当然有用。然而医生的经验要在病人来到他的面前才发生作用。没见到病人想当然地开处方,哪怕是最好的医生,病人心里也会打鼓。更何况大多语文教师在作文上没有多少经验可言。语文教师怕批学生作文,不认真批改学生作文,注意,是“认真批改”;不“研读学生作文”,注意,是“研读”,也就无法了解真实学情,教在“学”的起点上,也就无从谈起。

不用去看教师的批改,只要去听教师的作后讲评课——我更愿意称之为“作后指导课”,你就知道教师有没有认真批改学生的作文,有没有准备把握学生作文的学情。研读学生作文是个苦差事、笨法子。真功夫往往都是苦功夫,好办法往往都是笨办法。

第五,永远要控制“教”的欲望

我请教师批阅15篇作文,圈出欣赏的句子,圈出小问题、小毛病,圈出要训练的地方。半个小时就圈出了好多的内容,三五节课也完不成。认真批改学生作文,学生作文里的毛病、问题多了去,这些都能成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内容。作文课,不是没有内容,而是多得不知选哪些好。

教师有“好为人师”的病,看到不好的就想给学生指出来,不指出来就是不负责任。人的脑子就像你的肚子,也会有吃饱的那一刻。肚子已经吃饱了,还要你吃、吃、吃,这个时候,你就没有吃的兴趣了,只有吃的恐惧。一个四年级学生,作文只有50分。上了一节课,你希望学生进步到几分?有的说60分,有的说65分,有的说75分。其实,一节作文课学生能进步0.5分就可以了,一学期十五六节作文课,进步七八分,一学年进步十五六分,两学年进步三十来分,多了不起。一节课得到“飞速”发展,那“进步”往往是“拔”出来的。宁要真实的0.5分,也不要“拔”出来的5分、10分。

作文教学上,教师一定要控制教的欲望。控制了,学生觉得没吃饱,那也挺好,有点儿馋,盼望着下次再吃,不也挺好?就怕吃完了,直嚷饱死了,下次再不想吃了。过犹不及。控制教的欲望,就像今天的人要控制吃的欲望一样。教育是农业。作文教学要十分慎重地对待“高效课堂”这一说法。

第六,永远要相信学生能读懂写什么

中考总分640,阿弟考了239。语文考了30分。30年后,阿弟看报纸,报纸上讲了什么,他完全看得懂。白话文写了什么,没你想象中的难。后进生找了一本想看的书,看着看着,他也情不自禁笑出了声。

读下的文字好比吃下的食物,不用按摩你的胃,也不用吃健胃消食片。胃天然地有消化功能。吃下的东西消化不了,要么胃有毛病,要么吃错了东西。三年级的学生读三年级的课文,五年级的学生读五年级的课文,那是专家专门给三年级或五年级的学生选的,学生预习要读,早读要读,课上还要读,“写什么”上,学生有什么难的呢?教师说得这不懂、那不懂,不是学生读不懂,而是学生答不出练习册、考卷上的阅读题,我们内心深处是以“答题”来考量,而不是学生切身的阅读感受。

作家巩高峰的文章上了高考卷,“我是真做不出来,我估计我做出来还没有他们做得好,现在標准答案没出来,我怎么知道自己想要表达什么啊,我又哪里知道结尾有什么意义?”——这不是什么笑话。如果这是笑话的话,那大概是最让语文教学心酸的笑话。

我们当教师的,这一辈子就两个阶段,一个阶段叫学生,一个阶段叫教师。第一个阶段被教师考,第二个阶段被学校、被教育局考。我们这辈子其实一直带了一副眼镜看语文的,那副眼镜的名字叫——考试。只有摘下变色眼镜才能真切地看到语文和语文教学,究竟是怎么回事。然而,摘下眼镜迎接你的往往不是献花和荣光,而是荆棘和血泪。也许正因如此,无数的语文教师都愿意得过且过。这不是我愿意看到的,却是我能发自内心的理解。

教学将内容理解复杂化,复杂到作者也想不到。只要你相信学生的阅读有他自己的感受,那你就要相信在“写什么”上,学生有自己的理解,只不过这个理解跟你想要的标准答案不一致而已。相信学生能读懂“写了什么”,于是我们可以大胆地走向“怎么写”。endprint

猜你喜欢

班级作文语文
班级“无课日”
班级FACE系列大放送
一年级语文上册期末测试
以牙还牙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