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8-01-29李跃进

世纪桥 2017年12期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李跃进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基因,孕育着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坚实保障。教育部颁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为新时代背景下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作出了部署。高校一方面要文化传承,另一方面要加强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把二者契合,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理论教学体系、实践育人体系、文化育人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合,以促进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认知和实践。

【关键词】优秀传统文化;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0475(2017)012-0070-03

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强调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而经过千百年来不断锤炼而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及在此基础上孕育和发展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强大底气。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关系高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这个根本问题”,“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时而新。”[1]由此可见,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上,“文化自信”的“事”“时”“势”已起,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的研究显得尤为迫切。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

为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2014 年3 月,教育部颁发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指出“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对于引导青少年学生更加全面准确地认识中华民族的历史传统、文化积淀、基本国情,认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理想信念,具有重大而深远的历史意义。”作为高校,在立德树人、文化传承等方面承担义务是应有之义,特别是对大学生群体开展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等方面。

从大学生自身发展看,在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的今天,我们又面临着国内经济社会转型,大学生面对的诸多社会现象都发生着深刻变革;在信息传播技术和内容迅猛发展的今天,各种思想和文化的交流、交锋更加频繁,大学生思想意识有自主、价值追求多样化的要求。面对这些复杂背景,正处于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关键时期的大学生群体,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思想倾向和道德行为的影响,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有不容忽视的影响。因此,有必要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压舱石的作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的教育实践之中,以优秀的文化内容和精神塑造青年学子的心灵与人格。

从国家、民族和世界发展看,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是国家发展、民族复兴的重要力量,他们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知晓度、认同度、弘扬度等直接关系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未来的继承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直接关系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的体现。更可能影响到解决世界发展过程中所遇到的困境、难题的中国智慧的发挥。

二、优秀传统文化与思想政治教育的契合

(一)培育大学生的家国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而浓厚的家国情怀内容,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民族担当、到“先天下之忧而忧”的为国忧虑意识;从“父子亲,夫妇顺”的家庭伦理,到“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的深沉情感,都透露出优秀传统文化对国家公民、家庭成员的巨大影响力。优秀传统文化“将个体追求自我成长的过程与实现经邦济世的家国梦想的过程合二为一地整合起来。”[2]

在当前形势下,以源远流长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教育大学生,有助于培育他们的家国情怀。从宏观上讲,引导他们自觉将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国家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增强国家认同,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自信,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从微观上讲,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非常重视家庭、重视亲情,作为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的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引导大学生在青年成长时期就重视家庭建设,这非常有利于未来千千万万个家庭的稳定与和谐,也势必成为国家发展、民族进步、社会和谐的重要基点。

(二)培育学生和谐、仁爱的社会情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里有“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理念,这些都强调人类活动应顺应自然规律,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在人际交往中,则强调“和而不同”,以保持和谐友善关系,这样能坚守自己的立场,不完全盲目附和对方,这就使得保持人与人之间自由、民主、平等的关系成为可能。以上二者,对于现代社会实现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和谐、可持续发展均有裨益。这也反映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即是“和谐”思想的体现。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等强调博爱的论述,对于有老龄化趋势的中国显得更有指导意义。这也透露出“友善”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法者,天下之程式也,万事之仪表也。”,这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公正”“法治”相契合。等等这些都深刻影响着社会的运转。因此,大学是一个学生走向獨立社会人生的中间站,在他们中间弘扬传统的“和合”“仁爱”“为公”的文化品格,有助于培育大学生的“守望相助”“友善乐群”“宽容仁爱”的社会情怀,形成克己奉公,服务人民与社会的职业精神和互相尊重、关心、帮助,和睦友好的社会主义的新型人际关系,并进一步成为良好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与和谐社会关系的缔造者。

(三)培养大学生崇高的人格修养和高尚道德品质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教人崇高、向善的思想道德资源,在中华大地生生不息,世代滋养着人们。从“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教人应发奋图强、勇于拼搏,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要求人们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德修身。这些都是中华传统美德的精髓。除了这些,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中所形成的艰苦奋斗、顽强拼搏、勤俭节约、求真务实、改革创新等优良传统,同样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一脉相承。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要充分汲取中华传统美德的丰富资源,把握大学生要主动提高修养的内在需求和自觉进行道德品行的修炼行为,将优秀的传统文化因子转化成大学生崇高价值追求和自觉道德行为,以此帮助大学生把好人生的“总开关”,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endprint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

一直以来,不断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取得了显著成效,正如《纲要》所述:“对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增强文化自觉自信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但是,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还存在不少突出问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教育内容的系统性、整体性还明显不足,重知识讲授、轻精神内涵阐释的现象还比较普遍,课程和教材体系有待完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教育合力有待加强等。”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领域,高校有必要重新厘清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使之适应新形势、完成新使命、实现新目标。

(一)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理论教学体系

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中,思政理论课程一直起着重要作用。因此,要在现有基础上,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更有效融入到思政课程体系和内容中去,使之作为主要渠道和重要载体。这就要求要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现有内容融会贯通,通过透彻讲授和正向引导,提升思政课的教学质量和传统文化教学实效。其次,在高校课程体系当中,要重点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类公共选修课程、通识教育课程。形成“中华优秀文化经典选读”“中国传统文化概论”等课程。最后,创新理论课教学模式,在备课、形式、语言等方面,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讲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故事。也就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内容要进行科学整理,用心策划教育过程,精心规划教学方案,创造能入脑入心、对当代大学生有感染力和影响力的新教育模式。正式课堂教学之外,还可以通过专题讲座、理论兴趣小组等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过程。因此,发挥理论教学的根据作用,目的在于让大学生深刻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学会辩证看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更准确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本特点,从而内化为行动价值观念,提升价值认同。

(二)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实践育人体系

社会实践作为大学生成长成才、提高综合素质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大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加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提高大学生的创新精神,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与理论课程相较,它对提升大学生思想道德发展同样具有重要意义,它更具活力,是将学校教育、自我教育和社会教育融为一体的教育形式。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高校实践育人体系,紧扣时代主题,在实践中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引导学生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知识认同、情感认同、行为认同。一方面,要组织学生走到校外,深入开展传统文化社会实践,通过实地走访、社会调查、宣传宣讲、爱心志愿等途径积极参与传统文化社会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在这些活动中真切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力,更好地学习、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另一方面,组织学生在校内开展优秀传统文化第二课堂活动,通过话剧、演讲、舞蹈、书法、知识竞赛等形式,开展丰富多彩的以传统文化为主题的实践育人活动,提高活动的参与度和有效度,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在体会中成长,使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每一位学生的文化基因中。

(三)将优秀传统文化有效融入文化育人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要更加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高校是优秀文化的引领者,要充分挖掘文化育人资源,以文化育人为抓手,不断创新思想政治工作,培育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高校的文化育人体系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方面,物质文化包含着校园文化设施建设、教学科研队伍建立等内容,同时也包含着思想道德教育、科学知识传授等,这些都是是弘扬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对提升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很多高校存在着“重理工、轻人文”的氛围,使得部分大学生不能很好地认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因此,高校要始终保持“文化育人”的理念,一方面发挥物质文化表现形式和物质载体的作用,潜移默化的实施着内隐性教育功能与教育效果;另一方面,要重视并且落实校园文化建设和宣传工作,通过主题活动等形式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融入校园文化育人体系,创造人文校园环境,加强传统文化的熏染陶冶,提高当代大学生审美情趣,提升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品格。良好的优秀传统文化为高校文化育人注入强大的文化传承基因,有利于为师与生创建良好的精神家园,有利于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力,从而自觉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弘扬,自觉为国家和民族的发展努力、奉献。

(四)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淀是息息相关、一脉相承。在大学生群体中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必要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宣传、知晓,更是要深刻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内容内化为自身行动准则,这是一个寻个溯源、由认知到自觉的过程。

国家层面倡导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传统文化中可以找到诸如“民惟邦本”的政治理念、“民贵君轻”的民本思想、“和合”思想等等;社会层面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同样也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等貴贱、均贫富”等等思想,反映了古代质朴的公正与平等观念;个人层面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如爱国主义是华夏儿女最稳定的文化基因,敬业、“童叟无欺”“与邻为善”等等一直都是美德传承。因此,在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时,一定要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通过诸如道德讲堂之类的思政平台,把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最根本的精神基因深讲、深学、深悟,充分理解二者血脉相承、文脉相连的关系。

文化熏陶的作用是强大的,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价值连城。在当代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充分发掘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并在现代时空环境下,将其转化为优质思政教育资源,用大学生乐于接受的方式,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活力。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把思 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 开创我国高等教 育事业发展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6-12-09.

[2]李国娟.高校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理论思 考与实践逻辑[J].思想理论教育, 2015,(4).

[责任编辑:秦 超]endprint

猜你喜欢

优秀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大学生
大学生就业趋势
大学生“双创”进行时
暑假调查 45%的大学生仅给自己放十天假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探析
加强思想政治课在大学慕课开放课程的地位研究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创新研究
党中央给大学生留下啥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