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提高高中数学学习的有效性
2018-01-29崔益佺
崔益佺
一、预习或复习
一般,教师在一堂课结束前会要求学生预习新课,复习学过的内容。这符合建构主义教育理念,让学生在旧知识的基础上,延伸掌握新知识,也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预习或复习虽然比较传统,但不可否认其对提升课堂有效性的有利影响。学生在课下通过复习挖掘知识储備,进而联系旧知识去预习新内容,并梳理出疑点、难点,形成问题,然后在课堂上进行交流讨论,教师则以提问的方式组织教学,让学生依据问题进行思考和反思,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由于预习或复习通常是在课下完成,对学生的主动性要求高,因而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尤为关键,笔者认为采用情感策略对于培养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兴趣具有实效。同时要帮助学生设定学习目标,明确预习要达到什么程度,这样有目标在学习中更有动力。
二、导入
课堂教学的第一个环节,即导入环节。此环节的重点是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进入状态,方便后续小组探究。教学是否有效,这个环节十分关键,优秀的情境,能够激发学生兴趣,引起学生质疑,进而在质疑中自主探索。创设情境的方法有很多种,目前比较普遍的方法是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仅以这种来说,正确的运用应是立足学生特点,使情境生活化、社会化,突出数学的韵味。同时可以发挥多媒体的优势,利用网络上丰富的教学资源,提炼新课的重点、疑点、难点,做成微课来创设情境。这对教师的计算机技术水平有一定要求。比较简单的方法是利用问题情境,比如数列教学中,可以先引导学生回顾映射和函数的相关知识,然后举例——施工工地进场可以看到堆放在一起的圆钢,可能最下面一层有100根,上面一层有99根依次类推,假设这样放置,一堆圆钢可以堆对少层,或某一层有多少根。利用这种贴合实际的问题引入教学,想必具有实效。
三、研讨
研讨也就是要引导学生探究,这需要学生实践,让学生自主或小组合作学习。同样以数列教学为例,基于上述的问题导入情境,结合映射与函数的相关知识,引导学生探究数列的概念,公式以及数列的运算。这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在预习过程中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已经基本了解,但不够深入也无法灵活运用,因而可以组织学生深入探究,比如结合上文的问题,给出一列数:1,2,3……50;0,10,20^101等,学生分析这些数之间的规律进而总结数列的定义。此时学生就会发现前文提及的圆钢堆放问题就是数列问题,但要解决上文的问题,还需探究数列的公式,那么若从1数到50,每个项的序号与数对应,类推到n项同样如此,那么基于此用公式来表示就是[an=n(1≤n≤50)],这就是通项公式,类似函数的解析式。
四、练习
上述研讨过程也是一个练习的过程,学生带着问题自主探究也是一种实践。传统意义上所说的练习,主要就是做习题。现代教育理念下,传统的方法并不一定就无效,关键就是适度。就以做练习题来说,经过上文的探究训练,学生对数列的概念、公式就能基本掌握,此时就可以回答圆钢堆放的部分问题,如求第57层有多少根圆钢。显然学生可以自主思考也可以小组讨论推导通项公式即[an=100-n(1≤n≤99)],据此求解,得出答案为43根。根据实际情况显然以这种堆法职能叠加99层。如果此时教师进一步提问,施工要用到圆钢,材料员取走了几层圆钢,剩下多少根圆钢。这个问题涉及数列求前n项和,这就进一步引起学生质疑,进而又一次展开探究。整个课堂教学就是在一定的情境下,使学生在不断自主或合作探究与练习中度过。
五、总结
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是总结,也是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这个环节主要由学生和教师两个部分的总结为主。学生小组自评,总结学到的,提出尚未理解的问题。并排小组代表筛选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在课堂上提出来,以便教师精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