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网络时代的“凝视”
2018-01-29郝科
郝科
从《东方艺术·大家》开始改版至今,我们已经制作了五期人物专刊,其中包括尹朝阳、谭平、何云昌、缪晓春等知名的艺术家。
为什么会弱化之前以资讯为主导的传统报道模式,而将关注的重点集中在不同的个体身上?
我想在手机端已经完全主宰了资讯阅读方式的当下,纸媒存在的价值正在于专注与品质——与在电子屏幕上无限延展的网络信息不同,纸张固有的单调与矜持,是定义它已老去的标志之一,但也正是这种与时代主流发展步伐相错位的“慢速”,也让纸媒成为一个可供凝视的舒缓平台。
凝视是前网络时代一种普遍的闲适状态,而我们在每期专刊结构的原初生长也是从“凝视”开始的。在很多可供“消磨”的时间段内,我们用镜头和文字“凝视”着创作和生活中的艺术家——与他一起在午后闲坐、在作品前思考、在相对沉默的间歇神游异处等等,而每段“凝视”都是“专刊”缓慢显影过程中的一小步。
在散漫又密集的镜头的关照下,平日里隐身在作品背后的艺术家,通过黑白与彩色交替像素小径,走到影像的前台:在可被凝视的跳跃故事中,每一帧照片中都留有如罗兰 巴特所言的“刺点”,哪些很容易被掠过的细节,像是一把故意被丢弃在角落的谜语钥匙,通过它可以打开通向艺术家创作世界的另一扇门。如在本籍陈志光专刊中,你能在某张关于工作室的照片中,看到那些藝术家用来装运作品的箱子,它们是沉默在作品阴影中的另一种存在,却也是连接起工作室与展览现场间的隐形血脉。
除了影像的讲述之外,专刊中的另一种“凝视”是通过文字来获得的。在总有馥郁茶香相伴的闲谈式问答中,个体记忆的随性表达,也会连带出很多具有共性的“真实”经验:从个人生活的时间划分,追索到艺术与时间的关系;从个体人生中的第一个理想,谈到第一次出售作品时的心情等;从对童年故乡印象的讲述,到对已消失的、旧日情景的感怀等等,这些经过凝缩的片段式文字,除了能够展现出生活图景中的艺术家肖像之外,是否也能够唤起你脑海中某些沉寂已久的鲜活记忆呢?
下面就让我们开始本期专刊人物的“凝视”之旅——除了那些广为人知的“蚂蚁”之外,我们也希望为你带来一个稍显“陌生”的陈志光。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