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皖北地区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8-01-29王艳秋

池州学院学报 2017年6期
关键词:人口数量皖北赋权

王艳秋

(淮南师范学院经济与管理学院,安徽淮南232038)

1 引言

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日益加快,我国经济总量和消费需求结构也呈现出快速增长的趋势,对资源的需求量亦不断增大,最终导致人口密集度显著增加、资源总量相对短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平衡破坏等问题。因此,如何在资源有限的前提下实现可持续发展便将成为人类社会永恒的主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必须要正视两大问题:一方面是经济增长对资源存量和自然环境所造成的破坏度越来越严重;另一方面则是资源存量和自然环境保护对我国经济增长的贡献度。这是我们实现可持续续发展必须要解决的问题,也是矛盾,其关键就在于资源的承载力问题[1]。

所谓资源承载力,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拥有资源的存量和质量,是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角度出发,研究人类与自然、资源、环境、生态等之间可持续发展的关系,从我国目前学术研究的成果来看,对资源承载力问题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自然资源,如土地资源、水资源以及矿产资源等方面。这些理论研究对实践有一定的指导作用。然而通过对资源承载力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在研究指标上,将单要素从生态复合系统中割裂出来,只研究单一要素资源的承载力,而不综合考虑生态系统的整体效应,从而低估了该地区实际资源的承载力。

第一个提出相对资源承载力这一概念的是我国学者黄宁生、匡耀求等,在研究中,首先选定一个比研究区更大的区域作为参考区,然后计算出参考区的人均资源消费量和研究区的资源存量,并以参考区为对比标准,最终得出研究区的相对资源承载力[2]。此概念提出之后,受到了国内学者的广泛关注,并被用来分析我国区域的可持续发展问题。但是李泽红、董锁成、汤尚颖等学者认为相对资源承载力作为国内区域可持续发展的评价方法尚存在一定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很难找到一个相对大的区域作为理想的参照标准,即使找到一个更大的参考区,但该参考区的总体水平也未必是可持续的[3]。因此,本文通过对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建立了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并以安徽省皖北地区为例,通过对皖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状况进行分析,从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

2 研究方法及模型设计

2.1 指标的选取

为了便于分析,自然资源主要选取了土地资源、水资源等[4],其中农作物总播种面积代表土地资源总量指标;供水总量则代表水资源量。而经济资源则主要选取国内生产总值为研究对象。鉴于皖北地区的资源特点,矿产资源、能源资源对其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也是及其显著的,因此本文又选取了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作为资源承载力的重要指标。其中矿产资源主要选取矿产总量作为矿产资源总量指标;能源资源则主要选取煤炭储备总量作为能源资源总量指标。用于反映皖北地区各地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如表1所示。

表1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指标体系

2.2 相对资源承载力的模型构建

传统的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主要包括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5]。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是皖北地区生活和生产过程中的重要资源,因此为了更加全面地综合反映区域相对资源承载力,在传统模型的基础之上加入了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的相对资源承载力。修正过后的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模型如下所示:

2.2.1 各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用Cri代表第i类资源承载力,Ii表示资源承载力指数,Qi第i类资源储存总量,则

2.2.2 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的计算模型

其中,Cs为相对综合资源承载力,Crlw、Cre分别为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w5+w6=1,且0<w5,w6<1

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为:

其中0<w1,w2,w3,w4<1,且w1+w2+w3+w4=1

2.2.3 关于权重选择的方法 目前关于指标权重的确定方法有很多,概括起来大致有两种——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其中,主观赋权评价法主要采取定性分析,由专家人为地根据经验进行主观判断,从而得到权重。客观赋权法则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历史数据按照一定的计算准则来研究指标之间的相关关系或指标与评估结果之间的关系来进行综合评估,从而得出各评价指标的权重。但是这两种方法各有一定的优缺点,因此又有学者提出了第三种方法——主客观综合集成赋权法。此种方法主要是将主观赋权法和客观赋权法结合起来使用,充分利用其优点,既要考虑专家的意见,又要重视研究对象本身的数据[6]。

2.3 划分标准及评判依据

根据模型计算的结果,可以得到以下几种承载状态:一是当实际人口数量小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时,即处于富余状态;二是当实际人口数量等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时,处于临界状态;三是当实际人口数量大于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时,处于超载状态。具体情况如表2所示。

表2 承载状态及划分标准

3 皖北地区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实证分析

3.1 .指标权重的设定

结合皖北地区的资源情况,根据Delphi法,确定相对自然资源承载计算公式中的权重。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能源资源的权重。假定w1=0.2,w2=0.2,w3=0.3,w4=0.3。

相对资源承载力计算公式中的权重设定为:w5=0.6,w6=0.4。

3.2 数据来源与数据处理

皖北地区人口数量、农作物播种面积、水资源总量等均来自《安徽统计年鉴》(2005~2014),参照区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年鉴》(2005~2014)。

3.3 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的计算结果与分析

3.3.1 2005-2014年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 以全国为参照区,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如表3所示。

表3 2005-2014年相对资源承载力

从表3可以看出:以全国为参照区,安徽省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1)随着人口的增长,安徽省的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总的来说处于富余状态。(2)安徽省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总的来说是不断增强的,但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处于超载状态。(3)人口数量超过了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

3.3.2 2014年安徽省各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分析

以安徽省为参照区,各市相对资源承载力如表4所示。

通过表4可以看出,皖北六市以及六安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其它均处于富余状态。其中,合肥、淮北、亳州、淮南、马鞍山、芜湖、铜陵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小于人口数量,但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却处富余状态;滁州、六安、安庆相对自然资源富余,但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却处于超载状态;宣城、池州、黄山自然资源承载力、经济资源承载力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均处于富余状态;宿州、蚌埠、阜阳相对自然资源承载力和相对经济资源承载力均处于超载状态。

表4 各市相对资源承载力状态

根据以上分析结果,我们可以发现安徽省的可持续发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相对于全国来说,安徽省的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其中,相对于人口数量来说,自然资源承载力处于富余状态,而经济资源承载力则严重超载。这说明安徽省的自然资源,比如土地资源、水资源、矿产资源和能源资源相对比较丰富,而经济发展则比较落后。这说明在安徽省的发展过程中自然资源的贡献较大,也就是安徽省的经济发展基本上是由自然资源支撑的,从长期来看,这种支撑不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

相对于安徽省来说,皖北、皖西地区相对资源综合承载力处于超载状态,而皖南地区却处于富余状态,这说明安徽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之间不协调且差异较明显。

4 对策建议

4.1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

在经济新常态下,加快皖北地区崛起,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不但要从粗放型集约型、环境友好型转变,还要从高能耗、低产出向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生态环保等特征转变,一是加快科技进步,从而提高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同时节约生产要素的投入,降低能耗,提高资源的利用率;二要构建资源保护体系,对短缺、不可再生资源实施节约和开源规划方案,合理开发和利用资源,促进资源在全社会的合理配置。四要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尤其是在农业、制造业等基础性行业,要积极推进先进的科学技术,推动资源循环利用,从而实现皖北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4.2 进一步优化调整产业结构

皖北地区,产业发展严重依赖于煤炭资源,因此要实现皖北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一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结合“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工作,突破传统产业发展的瓶颈,加快提高传统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要充分利用高新技术,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二要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去除无效产能,适时淘汰落后产能,严格控制新兴产能,提高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三要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尤其是那些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低污染的新能源、节能环保、新材料等新兴产业,构建优势产业链条。四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充分发挥安徽省承东启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大力引进大项目、先进技术,提升产业层次。

4.3 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预警机制

建立预警系统从而对皖北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进行及时监测并对超载状态进行有效预警,是实现皖北地区资源永续利用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在皖北六市范围内建立动态的承载力数据库,客观、及时地收集各种数据指标,并形成有效的信息共享机制。其次是形成人口资源、自然资源等承载力的有效预警和监测机制,同时将生态、环境等资源承载力纳入预警系统中。第三将资源环境承载力纳入政府日常决策工作中,建立资源环境承载力的风险评估机制,并将评估结果作为重大项目的申报、审核时考量的指标之一。

4.4 建立合理的空间结构,促进皖北地区各市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一在产业布局上,各地区应避免重复建设、产业结构趋同化;二要充分考虑各地区的资源环境承载力,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协作,优势互补、良性互动,形成合理的地区结构;三要统筹区域功能定位,发展主体功能区,优化空间开发的战略格局,并制定完善的财政、产业、土地、人口管理等相关的配套政策;四要充分发挥政府在市场经济中的引导作用,促进资源和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拓展要素配置效率的提升的空间,实现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1]陈英姿.我国相对资源承载力区域差异分析[J].吉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111-117.

[2]黄宁生,匡耀求.广东相对资源承载力与可持续发展问题[J].经济地理,2000(2):52-56.

[3]李泽红,董锁成,汤尚颖.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实证分析[J].资源科学,2008(9):1336-1342.

[4]孙慧,刘媛媛.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扩展与实证[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11):126-135.

[5]黄常锋.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改进及其应用[J].中国环境科学,2012(2):366-372.

[6]曹建飞.相对资源承载力模型的改进及其预测[J].统计与决策,2015(15):29-32.

猜你喜欢

人口数量皖北赋权
摄影·美好安徽
论乡村治理的有效赋权——以A县扶贫项目为例
皖北“民间艺术之乡”生态化发展机制
企业数据赋权保护的反思与求解
皖北小麦病虫害防治
试论新媒体赋权
我国60岁以上人口数量首超15岁以下人口
基于改进AHP熵博弈赋权的输变电工程评价
2020年前俄人口数量将增至1.475亿
皖北区域社会保障服务水平实证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