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2018-01-29陈慧吴利云郑道国徐群威

新中医 2018年2期
关键词:通心络氯吡内皮

陈慧,吴利云,郑道国,徐群威

台州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心内科,浙江 台州 317523

不稳定型心绞痛是常见的心脏事件,该病发病率高,具有发病急、恶化程度高的特点。该病随时可向急性心肌梗死转变,与不稳定的斑块破裂和血栓形成有着重要的内在关系[1],亦与血管内皮功能异常相关[2]。临床上多采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硝酸盐类、他汀类药物进行治疗,以调节血管内皮功能,抑制冠状动脉的局部炎症,降低胆固醇,稳定血管内斑块[2]。其中临床常用药物氯吡格雷片为血小板二磷酸腺苷受体的拮抗剂,可有效防止血管内血小板的聚集状态,同时还兼具降脂及抗氧化作用[3]。随着药物研究的不断深入,某些中成药对本病亦有较好的临床疗效。心绞痛属于中医学胸痹、真心痛范畴,主要的病机为心脉痹阻,标实为血瘀,本虚为气虚,临床治疗主要采取益气活血化瘀法。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硫酸氯吡格雷片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纳入标准 ①符合《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3]中的诊断标准,经血液学及心电图等检查确诊,心绞痛发作时心电图示T波倒置、低平,伴相邻导联的ST段缺血性下降>0.1 mV。②符合气虚血瘀证辨证标准:症见胸部憋闷,刺痛、绞痛,痛处固定不移,心悸自汗,气短乏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细涩或结代。③年龄40~80岁,男女不限。④对本研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经过本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排除标准 患急性心肌梗死、重度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肺性脑病、恶性肿瘤、心源性休克、疾病终末期,合并其他脏器衰竭,血压>180/110mmHg,半年内有脑梗死史、脑出血史,已行机械通气未得到良好控制者。

1.3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5月—2017年5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9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45例。观察组男22例,女23例;年龄42~78岁,平均(53.47±7.89)岁;病程1~38月,平均(17.21±10.38)月。对照组男24例,女21例;年龄41~77岁,平均(52.65±8.31)岁;病程1~43月,平均(16.64±10.73)月。2组一般资料经统计学分析,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2 治疗方法

2组患者在住院期间均接受常规治疗,应用低分子量肝素钙注射液,每次5 000 IU脐周腹壁皮下注射,12 h用药1次,连用7天。阿司匹林肠溶片,每次口服100 mg,每天1次。根据病情选用硝酸酯类、钙拮抗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和(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及调脂药。

2.1 对照组 给予硫酸氯吡格雷片(深圳信立泰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每次口服75 mg,每天1次,以3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

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通心络胶囊(石家庄以岭药业股份有限公司,规格:每粒0.26 g)治疗,每次口服4粒,每天3次,以3周为1疗程,治疗1疗程。

3 观察指标与统计学方法

3.1 观察指标 ①统计治疗前、治疗3周内心绞痛的发作持续时间及频率,并及时进行心电图检查。②血清学指标检测:治疗前、治疗3周后检测2组患者空腹外周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测试仪器:日立7170A型全自动生化分析仪;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2组的血脂指标及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细胞间黏附因子-1)的表达水平。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1.0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外周血TC、TG、LDL-C、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等计量资料符合正态分布,以(±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比较,采用非参数检验。以P<0.05代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4 疗效标准与治疗结果

4.1 疗效标准[4]显效:症状消失,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80%以上,心电图未见明显缺血型改变;有效:心绞痛持续时间缩短,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80%,心电图中T波较发作时变浅一半以上、ST段较发作时回升0.05 mV,症状减轻;无效:心电图较发作时无变化或加重,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50%以下。

4.2 2组疗效比较 见表1。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 2组疗效比较 例

4.3 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C、TG、LDL-C水平比较见表2。治疗前,2组外周血TC、TG、LDL-C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TG、LDL-C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外周血TC、TG、LDL-C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C、TG、LDL-C水平比较(±s)mmol/L

表2 2组治疗前后外周血TC、TG、LDL-C水平比较(±s)mmol/L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n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5 45 45 45 TC 5.64±0.96 3.85±0.57①②5.66±0.84 4.27±0.26①TG 2.65±0.87 1.27±0.38①②2.65±0.77 1.57±0.44①LD L-C 3.20±0.44 1.85±0.37①②3.16±0.73 2.45±0.64①

4.4 2组治疗前后血清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水平比较 见表3。治疗前,2组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细胞间黏附因子-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2项指标的水平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2项指标的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5 讨论

动脉斑块形成与脂质代谢紊乱有关,尤其与高胆固醇密切相关。此外,形成动脉硬化的原因有血液黏滞度高,血小板和白细胞聚集在血管壁上等。在正常状态下,血小板既不会黏附于血管内皮,也不会被激活,但是暴露于血流中的损伤内皮可诱导血小板聚集和黏附[5]。血脂代谢指标和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是反映血小板黏附、激活和聚集的重要指标,有研究证实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可起抗血小板凝聚的作用,为治疗提供依据[6]。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水平比较(±s) μg/L

表3 2组治疗前后血清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水平比较(±s) μg/L

与治疗前比较,①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②P<0.05

组 别观察组n对照组时 间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45 45 45 45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 15.55±6.22 6.06±2.57①②15.64±5.95 9.16±2.24①细胞间黏附因子-1 15.56±1.60 2.36±1.26①②15.66±1.96 3.96±1.66①

目前临床多采用氯吡格雷治疗外周动脉疾病,该药物是新型的二磷酸腺苷受体拮抗剂,通过选择性的与血小板膜受体结合,从而抑制二磷酸腺苷对腺苷酸环化酶的作用,从而降低血小板激活后的级联反应,抑制血小板的聚集,恢复血液供应,增加供血供氧[7]。同时笔者在临床中发现,中医药治疗本病具有独特的临床优势,可有效防止血栓的形成,且中药副作用小,已在临床中被不断的开发应用。其中通心络胶囊是基于中医络病学理论开发的治疗心绞痛药物,主要成分包括人参、水蛭、全蝎、赤芍、蝉蜕、土鳖虫、蜈蚣、檀香、降香、乳香(制)、炒酸枣仁、冰片。人参大补元气,水蛭、土鳖虫破血逐瘀,全蝎、蜈蚣通络止痛,檀香、降香、乳香、赤芍活血化瘀、行气止痛,蝉蜕凉肝熄风,冰片清热止痛、开窍醒神,酸枣仁养心益肝、安神。全方有益气活血、通络止痛之功效。现代药理学研究发现通心络胶囊有抗凝、降脂作用,可改善血管内皮的功能及增厚情况,从而稳定血管斑块,促进血流[8]。亦有研究表明,通心络胶囊可促进血管扩张,改善心肌供血及血管内皮功能,从而发挥抗血小板凝聚、扩张冠状动脉的作用[9]。

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观察组TC、TG、LDL-C和血管细胞黏附因子-1、细胞间黏附因子-1水平均低于对照组,提示联合应用硫酸氯吡格雷片和通心络胶囊更有利于降低血脂指标水平,改善动脉粥样硬化与血管内皮功能,减轻血管内皮的损伤,稳定斑块,增加心肌供氧,减少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为中西医联合使用提供了研究数据。

综上所述,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通心络胶囊联合硫酸氯吡格雷片治疗气虚血瘀型不稳定型心绞痛,可明显降低患者的血脂指标及动脉粥样硬化黏附因子的水平,有效抗血栓形成、抑制血小板聚集,进而改善机体的微循环,恢复心肌功能,有助于心肌的供氧,一定程度改善了血管内皮功能,疗效显著。

[1] Sakaguchi M,Ehara S,Hasegawa T,et al.Coronary plaque rupture with subsequent thrombosis typifies the culprit lesion of non-ST-segment-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not unstable angina:non-ST-segment-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study[J].Heart and Vessels,2017,32(3):241-251.

[2]He W,Wang Z,Cai J,et al.Concentration of plasma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related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Zhonghua Xin Xue Guan Bing Za Zhi,2015,43(12):1057-1060.

[3]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诊断和治疗建议[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0,28(6):409-412.

[4] 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试行)[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2:68-72.

[5] Ohsfeldt RL,Olsson AC,Jensen MM,et al.Cost-effectiveness of rosuvastatin 20 mg for the prevention of cardiovascular morbidi-ty and mortality:a Swedish economic evalution of the JUPITER trial[J].J Med Econ,2012,15(1):125-133.

[6] Gao Y,Jia ZM,Sun YJ.Effect of high-dose rosuvastatin loading before 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 in female patients with non-ST-segment elevation acute coronary syndrome[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心血管病学大会论文汇编.[出版地不详,出版人不详],2013:2250-2254.

[7]A.S.Sheikh,S.Yahya,N.S.Sheikh,et al.C-reactive protein as a predictor of adverse outcom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J].Heart Views,2012,13(1):7-12.

[8]游敏生,李贤,王彦芝,等.通心络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和肿瘤坏死因子-α表达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2):231-232.

[9]常丽萍,秦拢,魏聪,等.通心络超微粉对脑缺血大鼠微血管的影响[J].中医杂志,2013,54(13):1138-1140,1144.

猜你喜欢

通心络氯吡内皮
阿托伐他汀与氯吡格雷联合应用于脑梗死治疗中的疗效观察
通心络胶囊联合常规治疗对适行CABG手术患者Fib、MPV水平的影响
探讨氯吡格雷联合拜阿司匹林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
氯吡格雷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临床观察
通心络联合阿托伐他汀用于H型高血压颈动脉粥样硬化的有效性分析
Wnt3a基因沉默对内皮祖细胞增殖的影响
内皮祖细胞在缺血性脑卒中诊治中的研究进展
阿司匹林与氯吡格雷联合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观察
通心络胶囊治疗老年冠心病心绞痛的效果观察
丹红注射液联合通心络胶囊治疗阿尔茨海默病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