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治疗儿童隐睾的临床效果观察
2018-01-29姜俊海李守林王浩刘晓东陈进军李伟模
姜俊海 李守林 王浩 刘晓东 陈进军 李伟模
作者单位:深圳市儿童医院泌尿外科,广东 深圳 518038
隐睾(cryptorchidism)是小儿泌尿生殖系统的常见疾病和先天畸形之一。隐睾会因为睾丸长期留在腹腔之中或者是腹股沟管里,受到体内“高温”带来的影响,容易导致男性不育。手术是治疗小儿隐睾症的主要方法,随着腹腔镜技术发展,腹腔镜隐睾下降固定术已在临床广泛应用。本文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收治的208例高位隐睾患儿,行腹腔镜探查及隐睾下降固定术,获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儿208例,均为男性,年龄6个月~8岁,平均年龄(1.16±0.45)岁;左侧83例,右侧98例,双侧27例;合并患侧鞘膜积液或腹股沟疝41例。术前均做B超检查发现患侧睾丸存在,腹股沟型204侧,腹腔内型31侧,结合体检均诊断为腹腔内隐睾或可触及腹股沟型隐睾,排除睾丸萎缩或缺如、滑动睾丸及睾丸位于阴囊上极的低位隐睾患儿等。未常规做CT或MRI检查。
1.2 方法
本组208例患儿术前常规禁食,术前1小时开塞露通便;手术患儿平卧位,臀部稍垫高,采取静脉吸入复合麻醉。于脐窝上缘做弧形切口,长约8 mm,将一次性气腹针从切口垂直刺进入腹腔,注入CO2建立人工气腹,气压维持8~10 mmHg(1 mmHg=0.133 kPa)。穿入5 mm一次性trocar进腹,置入0°或30°腹腔镜,探查腹腔内无出血及肠管等损伤,避开腹壁血管,分别于左、右下腹部置入5 mm torcar进入腹腔。探查双侧腹股沟管内环口,了解内环口闭合、睾丸位置及大小、精索血管及输精管发育等情况。于内环口处环形剪开腹膜,向上充分游离精索血管及输精管;牵拉精索及鞘状突使睾丸进入腹腔,钝性游离鞘状突并将囊壁翻转拉入腹腔内完整剥离,于末端离断睾丸引带;若精索血管纤细,考虑术后精索血管牵拉影响睾丸血运,可选择保留引带。充分游离精索血管及输精管束,避免损伤周围组织,一般以睾丸能拉至对侧腹股沟管内环口为标准。于患侧阴囊中下部切口约1.0 cm,分离皮肤和肉膜间腔隙,将止血钳自阴囊切口伸入经腹股沟管进入腹腔内,将睾丸牵拉至阴囊,用5-0可吸收线将精索远端鞘膜与肉膜缝合固定。患侧内环口不缝合,若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合,腹腔镜下结扎未闭合内环口。解除气腹,拔出torcar,缝合腹壁切口。若术中发现睾丸位于腹腔,精索血管紧张,睾丸引带发育良好者,先松解精索血管,预估无法一期完成手术的,行Fowler-stephens分期I期手术,半年后再行二期手术。
2 结果
本组208例患儿中,235侧隐睾手术时间25~55 min,平均(31.6±5.2)min;住院时间2~5 d,平均(3.27±0.41)天。224侧行腹腔镜睾丸固定术(95.31%),11侧隐睾行Fowlerstephens分期I期手术(4.68%),半年后行二期睾丸下降固定术。除9侧(3.83%)患侧鞘状突闭合外,余患侧鞘状突均未闭合;106例(45.11%)单侧隐睾患儿术中发现对侧鞘状突未闭合。术后患儿平卧1周,避免站立。术后阴囊伤口感染1例,予引流换药后伤口愈合;术后1~2年共随访195例,无睾丸回缩;行Fowler-stephens分期手术中睾丸萎缩1例。
3 讨论
隐睾的发病率较高,足月新生儿为2%~5%[1],在早产儿可高达30.3%。生后至6个月可有不同程度下降,以后下降可能性小;另外研究证实[2],隐睾手术时间越晚,继发的睾丸病理改变越重,所以,目前手术年龄最早提前至出生后6个月,最晚不超过18个月龄。隐睾发病机制目前尚不明确,可能与睾丸引带、雌雄激素及受体[3]、生殖股神经、基因突变[4]等异常有关。
睾丸位于腹股沟管以上者是高位隐睾[5]。随着腹腔镜在隐睾诊断和手术中的应用,其优势逐渐显现,不仅避免了上述风险,而且腹腔镜手术操作简单,损伤小,精索松解彻底,增加一次完成睾丸下降率,临床效果满意[6-7]。本组病例行分次手术只占3.83%,术后萎缩1例;而腹腔镜下一次完成睾丸下降的病例术后无萎缩及回缩发生。腹腔镜微创手术不仅可探查单侧隐睾是否合并对侧鞘状突未闭,而且可同时行双侧隐睾手术,避免了增加手术切口及多次手术,治疗效果确切,腹腔镜手术优势明显[8]。
现认为腹腔镜手术方式适合大部分高位隐睾患儿;术中将鞘状突打开,使睾丸自鞘状突管内向腹腔翻转,要比睾丸及鞘状突一并剥离寻找睾丸更容易,避免造成血管损伤。
腹腔镜下隐睾下降固定手术较传统开放手术创伤小、出血量少,术中可直接探查并评估精索血管、睾丸位置及发育情况;术后恢复快、术后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更易被患者家属接受,操作简单,临床效果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