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科护士应对患者冲动行为的相关分析

2018-01-29张保华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8年20期
关键词:攻击行为冲动精神科

于 辉,赵 静,张保华*

(北京回龙观医院,北京 100096)

精神疾病患者常由于精神症状支配,情绪波动等因素的影响,出现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行为,无论对患者自身还是对医护人员的人身安全,均构成威胁。而精神科护士与患者接触最为密切,他们在患者发生冲动行为时如何应对?在意外发生后会产生何种情感体验?不幸被患者所伤后的内心感受如何?笔者检索了相关资料,并结合自身临床经验,将精神科护士应对患者冲动行为的相关分析综述如下。

1 患者攻击行为产生的原因

董美芳[1]归纳总结患者攻击行为的动机可分为两类。一类为无外界激惹因素、无目的的攻击行为,如受精神症状支配产生的冲动行为;另一类为有外界激惹因素造成的有目的冲动行为。患者系暴力行为的实施主体,探究其产生原因,可以从患者的主观因素及医疗护理的客观因素两方面予以分析。

1.1 患者因素包括

根据Fottvell的三级伤害判断标准:一级为未造成伤害,如打耳光,拳脚相加,非礼拥抱等;二级为轻度躯体伤害,如撕扯头发至脱落,头皮血肿,咬、抓、踢、拳击致皮肤青紫淤血等;三级为严重躯体伤害,如骨折、明显伤口、牙齿脱落等。王小平[2]指出,在护士遭受的二级以上伤害中,患者冲动伤人的原因可归结为:出院要求未被满足;疾病急性期症状驱使;癫痫患者手段残忍。徐青[2]分析得出:学历层次低、青壮年、男年男性、非自愿入院患者攻击风险较高。杨志平[3]分析患者的冲动原因,还可能是由于药物副反应所致的焦虑、激越引发。焦虑、抑郁情绪常相生相伴,患者在极度的焦虑抑郁情绪下,易出现行为的失控。赵顺子[4]提示患者的攻击行为有其生物学基础,现代精神生物学研究发现,脑部的边缘系统、额叶和下丘脑3个区域可能与攻击行为有关,边缘系统功能的改变会增加或降低产生攻击行为的可能性。暴力应对方式的产生还与心理社会因素息息相关,早期的心理发育或生活经历与暴力行为密切相关,它会影响个体能否选择非暴力应对方式。个体的一些特殊的性格特征,如多疑、固执、缺少同情心与社会责任感、情绪不稳、缺乏自信等,也与攻击行为有密切关系。如我区有一位自愿住院的青年高知女性患者,诊断为复发性抑郁障碍,患者以心境低落为主,对医护人员友好,护理合作,经评估仅存在自杀自伤风险,未发现攻击风险。但患者在一次打电话时,对上前提醒注意通话时间的护士大打出手,用听筒猛击护士头部,造成护士头皮撕裂,手段之残忍令人发指。分析患者的成长经历,其自出生至学龄前由外婆抚养,十分溺爱,上学后回到父母身边,要求甚严。童年不恰当的教养方式,以及与父母的疏离,使患者形成了边缘型人格,遇事惯以暴力的方式处理问题。

1.2 医疗护理因素包括

董美芳[1]归纳出外界的激惹因素,如护士严厉训斥恐吓患者,强制入院或强制服药,患者的个人需求未得到满足,无法适应封闭式治疗的环境等,造成患者防御机制增强,甚至发生暴力伤人行为。根据王小平[2]所做的研究分析,护士受伤的原因常由于不能严格执行安全管理制度,如夜班状态不佳,未能及时制止意外情况的发生;对患者实施管理时(如约束)措施不得当;护士面对患者的不良言行,难以有效控制自己的情绪。徐青[5]分析指出,护士经验不足,缺乏专业训练,不恰当的交流技巧,滥用权力等是主要因素,而环境空间狭小,光线、温湿度不适宜,患者受到过多或过少的刺激是诱发因素。杨志平[3]从病房管理的角度分析,病区管理不完善,患者相互之间发生纠纷,如丢东西,抢食物、香烟等,病人之间发生殴斗,护士在维持病房秩序时,易受到患者的攻击。

值得注意的是,在李栓荣[6]对患者冲动原因的分析中,在精神症状支配下的冲动行为,与护士管理病人发生的攻击行为发生的例数相同,在对患者的冲动行为实施干预的过程中,护士也极易受到伤害。古秀珍[7]对27名临床一线精神科护士所做的调查显示,92.58%的护理人员受过身心伤害,可能原因为:(1)专业的特殊性,护理人员的不足;(2)对精神科护理工作的风险认识不足,全面评估患者护理风险的技巧不够;(3)患者出现突发冲动攻击行为时,不能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动向,短期内有效应对措施及应对技巧欠缺;(4)在做各种检查、治疗时人员配备合理性不够科学;(5)制定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不全面。

2 精神科护士压力分析

根据刘大荣[8]对精神科护士压力的分析,由于特殊的工作环境,护士的精神高度紧张,要时时防备患者出现异常行为;有的病人随意辱骂护理人员,使护士在工作中有较大的精神压力和体力消耗,因此容易产生委屈、紧张、烦燥、愤怒、恐惧、焦虑等情绪,感到自己地位卑微,产生职业倦怠,使得工作满意度下降。杜娟[9]所做的精神科护理人员被打后的心态分析,出现委屈心理占100%,愤怒情绪占66.67%,报复想法及行动占26.67%,回避态度占10.33%,这些负面情绪的影响,易使护士产生疲劳综合症,造成情感抑郁,消极自卑等。常年的倒班作息、假日值班,生活无规律,易造成与外界人际关系的疏离,业余活动缺乏,身心得不到充分的放松和休息。患者长期服用精神科药物,经呼吸散发到空气中的不良气味对人体也是一种刺激。管理者和医生对护士的期望值过高,由于护士与患者的接触最为密切,当工作中出现问题时,往往难辞其咎,若加之领导或医生的不理解,会使其感到工作被否定,缺乏工作成就感,继而产生厌倦、反感情绪。

3 精神科护士应对患者冲动行为的策略

3.1 从护士对患者实施护理的方法入手

落实风险评估,关口前移,实行有效护理,避免或减少意外事件的发生;护士是患者与医生之间的桥梁,要与医生积极沟通,发现异常迹象及时处置,快速控制病情;合理配置值班人员,加强危险物品的管理,避免与有攻击倾向的患者单独接触;护理人员应改变传统的看管方式,树立服务意识,尊重患者的人格和自尊心,建立信任关系,营造和谐的病房休养环境。

3.2 着眼于病房管理角度

根据能级对应的理念,人人都是管理者,引导护士由被动服务转变为主动服务,力争人尽其才,才尽其用,提升护理服务内涵;护理部利用全院大交班时机,通报病区发生的意外事件,提示护理风险,起到警示作用,防范同类事件再次发生;组织全院、全科、病区护理查房,进行病例讨论,让各级护士均有机会参加,相互借鉴经验,发人深省;加强护理人员专科知识的培训,掌握应对技巧,不断提高应对患者突发行为综合处理问题的能力;运用弹性排班措施,三班人员轮流更替数月行政班,轮换药疗、康复等岗位,即可提升业务熟练程度及对患者的组织管理水平,又能调整身心,减轻护士的疲溃感。

总之,精神科护理工作是一项“高压职业“,护士既要保证常规的治疗、护理工作的完成,又需时时防范意外事件的发生,护士的工作状态直接影响到工作质量。护士应注重自身业务水平的提升,在工作中积累经验,树立服务理念,掌握沟通交流技巧。护理工作处处体现团队协作,作为管理者不仅要注重护理质量,更要善于激励、调动护士的工作热情,使团队运转形成良性循环,实现两个降低:即降低职业损伤率,降低职业损伤对护士的负面影响,更好地服务于患者。

猜你喜欢

攻击行为冲动精神科
癫痫伴发精神障碍患者攻击行为发生状况及高危因素
住院精神病人暴力攻击行为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基于人工蜂群算法的无线网络攻击行为的辨识研究
精神科护理工作研究进展
探讨精神科护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与护理对策
“冲动”不是真担当
追求原始冲动和意念的自由释放
冲动
精神科医护人员职业倦怠相关分析
精神科医院安全隐患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