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南陵县桂花冲铜金矿水文地质条件特征
2018-01-29
(安徽省地质矿产勘查局321地质队,安徽 铜陵 244000)
桂花冲铜金矿区地处长江南岸丘陵地带,属低山~丘陵侵蚀、剥蚀地貌。山体呈北东向展布,山顶浑圆,其东南部为宣南盆地组成,北东部与繁昌火山凹陷相接。
1 区域水文地质概况
矿区位于戴公山背斜的北东端的北西翼。从北西向东南依次为舒家店背斜、新屋里复向斜、戴公山背斜,背斜轴部地层由志留系及泥盆系地层组成,地下水类型为碎屑岩类裂隙水;两翼由石炭系黄龙船山组~三叠系南陵湖组组成,地下水类型为碳酸盐岩裂隙溶洞水、碳酸盐岩及碎屑岩类裂隙岩溶水及碎屑岩类裂隙水;沟谷地带由第四系冲积、坡洪积层组成,地下水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不同类型的地下水分别埋藏在不同的地层单元中,其富水程度严格受岩性、构造和大气降水制约,其中碳酸盐岩裸露地表或隐藏、覆盖于其它地层之下,岩溶较发育,含裂隙岩溶水。
2 矿区含水岩组及富水程度
2.1 松散岩类孔隙含水岩组
按土体成因类型和岩性分粉质粘土夹碎石含水层和粘土、粉质粘土含水层。
①粉质粘土夹碎石含水层(Q4)。分布于冲沟谷地,岩性为浅棕色含砂粘土、砂质粉质轻粘土,厚度变化大,一般0.5m~38.5m,在河沟两侧局部具“二元结构”,富水程度弱~中等,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②粘土、粉质粘土含水层(Q2+3)。分布于矿区西部,岩性主要为粉质粘土、含铁锰结核粘土及含砾粘土等,厚度一般0.5m~32.0m,含孔隙水,富水程度极弱的,可视为隔水层。
2.2 碳酸盐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1)中~厚层状灰岩裂隙溶洞含水层(P1g2、P1q)。零星出露于矿区中部,由二叠系下统孤峰组上段及栖霞组灰岩组成,岩性为生物碎屑灰岩、含燧石结核及燧石条带灰岩、灰质白云岩、白云质灰岩、碎屑灰岩夹硅质团块,中~厚层状,总厚度大于350m。地表见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泉流量大于1升/秒,富水程度弱~中等,地下水类型为HCO3-Ca、HCO3-CaMg型水,矿化度0.1克/升~0.3克/升。
(2)薄~中厚层状灰岩岩溶裂隙含水层(T1n)。零星出露于矿区西、北部,由三叠系南陵湖组组成,岩性为薄层灰岩、瘤状灰岩、白云质灰岩、生物碎屑灰岩,薄~中厚层状,总厚度大于450m。地表见溶沟、溶槽、溶蚀裂隙,钻孔内见溶蚀裂隙及溶洞。钻孔揭露该层是大部分钻孔有冲洗液漏失现象,最大漏失量大于70升/秒(ZK46)。据测井资料ZK43孔在孔深270m~280m、600m~650m存在弱含水层、ZK615孔在孔深350m~450m、630m~650m、1000m左右含水、ZK845孔在孔深198m、545m、650m左右存在弱含水层,650m以下无地下水活动迹象。另外在ZK46孔附近见陡倾斜岩溶裂隙,裂隙宽度大于10cm,倾向北东、倾角60°~80°,施工钻进时在860.35m~890m掉钻,裂隙壁为方解石晶体。据ZK43、ZK615孔对该层抽水试验,其最大降深分别为50.8m、70.08m,单位涌水量分别为0.29升/秒米、0.16升/秒米、渗透系数分别为0.106米/日、0.032米/日,富水程度中等。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或SO4HCO3-CaNa型水,该含水层为矿体的主要充水层位。
2.3 碳酸盐岩夹碎屑岩类岩溶裂隙含水岩组 (T1h、T1y)
分布于矿区中部许村一带,由三叠系下统和龙山组、南陵湖组组成,岩性为灰岩、页岩、泥岩,泥质灰岩、条带状灰岩等,叶片状~中厚层状,总厚度大于250m。地表见溶沟、溶槽、溶蚀裂隙,深部岩溶不发育。ZK845孔对其及南陵湖组混合抽水,最大水位降深91.43m、单位涌水量0.14升/秒米、渗透系数0.018米/日。
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泉流量一般小于0.5升/秒,富水程度弱,地下水化学类型为SO4HCO3-Ca型水,矿化度0.249克/升。
2.4 碎屑岩裂隙含水岩组
(1)硅质岩、炭质页岩含水层(P2d、P21、P1g1)。分布于矿区中部东南侧,由二叠系中上统大隆组、龙潭组及二叠系下统孤峰组下段组成。岩性为硅质岩、硅质页岩、炭质页岩、长石砂岩、粘土岩和硅质灰岩等,薄~厚层状,总厚度大于70m。网状闭合裂隙和方解石细脉发育,富水程度极弱。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泉流量小于0.2升/秒。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
(2)砂、页岩含水层(K2x、D3w、S3m)。分布于矿区东部、南部,由白垩系中统宣南组、泥盆系上统五通组、志留系上统茅山组组成。岩性为砾岩、砂质杂砂岩、砾质杂砂岩、杂砂岩互层、石英砂岩、细砂岩、粉砂岩等,薄~中厚层状,总厚度大于500m。表层裂隙发育,含风化裂隙水,中深部裂隙不发育。地表见泉水出露,泉流量0.15升/秒~0.27升/秒。据戴汇铜矿详查资料,在K2x中抽水试验,最大降深S=53.35m,单位涌水量q=0.019升/秒米,平均渗透系数Kcp=0.013米/日,富水程度极弱,水化学类型为HCO3-Ca型水。
(3)凝灰岩、泥岩含水层(K1k)。分布于矿区中北部,由白垩系下统蝌蚪山组组成,岩性为凝灰质粉砂岩、钙质凝灰质页岩夹细粒岩屑砂岩、流纹质岩屑凝灰岩、泥质粉砂岩等,薄~厚层状结构,总厚度大于500m。地表风化裂隙发育,含风化裂隙水,中深部裂隙不发育,岩石较完整。据ZK615孔在该层注水试验,试段长度217.06m,注水量15.74m3/日,水头上升15.4m,渗透系数0.0066m/日。据区域水文地质资料,其富水程度极弱。
2.5 岩浆岩裂隙含水带(γδπ、δ ομ)
零星分布于矿区中部,由姚家岭岩体和青山岩体组成,岩性为花岗闪长斑岩、石英闪长斑岩。地表风化裂隙发育,含风化裂隙水,中深部裂隙不发育,岩石完整,可视为相对隔水层,但是靠近接触带附近及局部地段构造裂隙较发育含水。
3 各含水层之间的水力联系
坡麓地带第四系含水层富水程度弱~极弱,与基岩含水层的水力联系极弱;冲沟谷地第四系含水层富水程度弱~中等,与下伏基岩含水层水力联系较好。三叠系灰岩含水层和条带灰岩夹钙质页岩含水层,富水程度弱~中等,浅部岩溶、裂隙发育,两者之间水力联系较好;二叠系碎屑岩类含水层和灰岩含水层,富水程度极弱~中等,两者之间水力联系弱;泥盆系、志留系碎屑岩类富水程度极弱,两者之间水力联系亦极弱;白垩系碎屑岩类裂隙水在ZK615孔地下水位埋深为33.26m,而南陵湖组岩溶裂隙水位埋深为45.1m,说明它们之间水力联系极弱或不发生水力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