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思维能力,发展数学核心素养
2018-01-29王国东
◇王国东
在以往的数学教学中,教师常常要求学生把题做对即可,而忽略了学生在解题过程中数学思维方式的养成,所以在学生中常常存在着死记答案等问题。古语有言,“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在讲解的过程中,应注重帮助学生用数学的思维思考,解决问题,教给其解决问题的方法,以服务于未来的学习。本文将针对如何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出几点建议。
一、动手操作,体验思维过程
引导学生动手操作,可以帮助学生将抽象性问题转化为实际操作问题,在动手的过程中,使学生的数学思维得以激活,体验了思维的过程。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上册《长方体与正方体》这一课中,关于长方体或正方体的展开图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如单单靠教师的讲解,由于这个知识点相对来说较为抽象,学生往往不能对此知识点进行理解。教师在授课之前,可以鼓励学生与家长共同制作几个长方体或正方体纸盒,在课堂中将其展开,观察各个面的情况,引导学生思考是否有多种展开方法,展开图有几种,与学生共同进行归纳,找到所有可能的情况。学生在动手展开纸盒的过程中,手与脑同时开动,体会了思考的过程,体验了数学归纳等思维过程,对知识的理解更加深刻。
综上所述,教学方法中“动手操作”这一方法,在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方面,可以将问题“形象化”,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致将会得到极大程度的提升。在动手这一过程中,学生思考的过程得到最大限度的提升,培养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自主探究,调动思维内驱
在以往的讲授过程中,教师通常将知识直接传输给学生,但是多数教学反馈表明,这种教育方法存在很多缺点。自主探究式的学习方式强调了学生在课堂中发挥“主人公”意识,教师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学生经历提出、思考、解决问题的过程,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思维内驱力。
例如在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中《正比例与反比例》这一课中,为了帮助学生对正比例关系的理解更加深刻,可以给学生提供几个成正比例关系的例子,鼓励学生思考给出的几个例子是否有共同之处,让其自主探究数据之间存在的关系,发现数据间的内部规律,找出每组数据存在的对应关系,并将其用一定的等式表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所谓正比例关系即“存在两个相关联的量,一种量变化,另一个量也跟着变化,且两个量的比值保持不变”这一规律。学生通过比较每个例子得到的等式,进行思考归纳归纳后,得到正比例关系的通式:y=Kx(x和y表示两种相关联的量,k表示它们的比值[一定])。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归纳得到呈正比例关系的数据间的关系,在探究的过程中,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不断进行思考,调动了学生参与学习的思维内驱力,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自主探究式学习使学生学习知识的能动性得以提升,在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方面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作为一名人民教师,应承担起作为知识引导者、促进者的责任,将学生当成课堂的主人,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探究、思考、学习,帮助学生建立一种独立的、创新性思维。
三、打破定势,鼓励思维求异
学生获取知识通常采用“教师课上讲授,看书本例题,课下反复练习”这一基本方式。虽然这种方式可以使大多数学生获得较好的成绩,但这一学习方法往往使学生养成“按教师的思维思考问题,按书本上的方式解答问题”的习惯,这种习惯一旦养成,学生的思维会受到禁锢,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师,应该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打破思维定势。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下册《解决问题的策略》这一课中,在比较两个图形的面积时,教师多教同学采用将图形置于正方形网格中,通过数图形所占的正方形格数来比较图形的面积。而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应用转化的思想,将图形转化成同一图形,如长方形,再进行比较。在计算时,课本及教师讲授的方法通常是将分式进行通分,将分母化成同一个值再进行相加,此时有些同学可能提出,假设有一个正方形,其面积为1,则1/2,1/4,1/8,1/16可看成其分别占正方形面积的1/2,1/4,1/8,1/16,则此等式的计算值即为正方形面积减去未被占的面积,即“1-1/16”。对于这种想法,教师应该首先对其予以肯定,并鼓励大家向有这些不同想法的同学学习,鼓励其思维的创新性。
鼓励学生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问题,对帮助其打破思维定势,以发散性的思维思考问题有重要的意义。而发散性的思维方式不仅可提高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速度与准确度,还对学生创新能力的提升有较大的推动作用,故鼓励学生改变特定的思考方式,以不同的思维方式思考十分必要。
四、一题多变,拓展思维广度
学生思维广度的扩宽,不仅可帮助学生提高解题速度及效率,在未来还对有效解决生活中、工作中的问题有重要作用。在小学数学教学阶段,采用一题多变的教学方式,学生的思维广度得以有效提升。
例如在小学六年级数学下册《分数四则运算》这一单元中,我们可以设置一条件,假设某社区有儿童90人。根据这一条件,我们可以提出许多问题:(1)青少年的人数是儿童人数的2/5,青少年的人数是多少?(2)儿童的人数是成年人人数的1/5,成年人的人数为多少?(3)老人的人数比儿童人数多1/3,老人的人数为多少?(4)婴儿的人数比儿童人数少1/4,婴儿的人数有多少?通过一个条件提出多个问题帮助学生对分数乘法、分数除法、分数混合运算有了进一步的理解,使学生的思维更加灵活。
小学生的思维通常较为活跃,可塑性强,所以教师在进行讲解时,应多多发挥题目的多变性,将其思维广度多多进行提升,将知识得到延伸,使学生的发展更进一步。
教师作为人类知识的传播者与促进者,肩负着新世纪人才的培养任务,而小学教师作为第一任启蒙老师,其责任可想而知。小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其未来初高年级、大学阶段的学习都起着基础性作用,所以作为一名小学数学老师,应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注重其数学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