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数学活动有效指导的策略探究

2018-01-29马雪涛

小学科学 2018年8期
关键词:泡泡排序规律

◇马雪涛

按一定规律排序是幼儿园数学活动的一项基本内容,有多种变化的规律。在日常的串珠游戏活动中,我们发现孩子们常有不同的排列方式,如颜色、大小、数量的多种间隔。为了帮助幼儿建立规律的概念,认识规律的一些简单特征,我们设计了“泡泡坐火车”这一数学游戏,帮助孩子们整合日常活动经验,提升对按规律排序的认识。

一、数学活动内容

活动名称:大班数学《排序》

活动目标:1、通过观察,了解交替重复的规律特征。2、通过动手操作、初步尝试按一定的特征有规律地排列。3、通过游戏,巩固对规律排序的认识,有初步的推理能力。

活动准备:教学PPT、学具“泡泡”幼儿人手一份,操作台、排序纸各一张

活动过程:

(一)借助PPT以泡泡坐火车的形式,建立关于大小、颜色、数量等有规律交替排列的初步概念,帮助幼儿理解的交替重复的简单规律。

(二)鼓励幼儿自己动手,操作学具泡泡进行一个一个的交替排列,从观察的排列规律中转换经验,以自身的活动进一步感知并理解一个一个的排列规律。

你想让泡泡们怎样坐车呢?请小朋友排出不同的有规律的泡泡坐火车,引导幼儿排出与别人不一样的排列图案。

展示幼儿有规律排列,进一步并引导幼儿观察排列的特征。

(三)借助泡泡捉迷藏的游戏,引导幼儿观察发现多种有规律排列的方式,深化幼儿对规律排序的认识,激发变化排列规律的兴趣。

教师从有规律的排序中抽取一个泡泡或一组泡泡,幼儿根据前后车厢的排列规律说出躲起来的泡泡。活动逐渐增加难度。

二、本次观察的过程和结果

观察点:幼儿课堂表现,课堂的目标要求幼儿的掌握率是多少?原因是什么?对策是什么?

(一)基本过程描述

根据提供的关于“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指导策略探究观察量表”(幼儿表现),所观察的是第一组的6个孩子(编号分别为1、2、3、4、5、6)的整个活动表现进行了全面观察并记录,记录如下:

大班数学《排序》幼儿学习行为总汇

(二)量化数据汇总与分析

专注点:从被观察一组所有幼儿在整个活动中的专注力是100%,吸引的理由有三:(1)PPT的展示直接起到具体、生动的效果;(2)实物的演示带给幼儿直观形象的感觉,促使幼儿想玩、想操作的欲望油然而生;(3)个体操作的教学形式更是有效激发了孩子玩和做的学习热情与欲望,让“做中学,学中做”的理念得到诠释。

达标率:6个孩子的两次操作第一次有五个人成功,说明前期的教学是成功的,知识的掌握已经为实践所用。后一次的操作是加深难度的,但也有3个孩子成功,从这点来看本节课的课堂效果已经达到,孩子掌握得较好。

时间的有效性:在两次操作中,占据了课堂的一半时间,我们认为在这点上教师做得还可以紧凑些。究其原因,(1)火车车厢的设置对操作有干扰的作用,因而浪费时间了一些时间;(2)颜色、形状、大小三个维度的泡泡在一个活动中呈现对幼儿来说,需要消耗的时间太多。

三、观察后的教学反思

(一)优点

1.体现“做中学”适合孩子需要的方法

数学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老师们习惯于仅以幼儿认识事物是从具体到抽象这一特点为依据,只强调直观性,在活动中教师常运用教具演示,并以此为基础讲解基本的数学概念。而实际上,幼儿数学概念的形成不是通过听老师讲、看老师演示所能解决得了的,必须通过幼儿自己主动活动的过程。本次课中让孩子有较多时间的能动操作环节,通过操作他们能把自己对事物的外部特征的认识转为内在的、有规律的思考,然后在一次次的试验中提升、校对,为最终的目标而获取成就感。

2.激发孩子“最近发展区”的适度提升

《纲要》指出:科学教育的价值趋向不再是注重静态知识的传递,而是注重儿童的情感态度和儿童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幼儿是教育活动的积极参与者而非被动接受者,活动内容必须与幼儿兴趣、需要及接受能力相吻合,引导幼儿向最近目标发展区发展。在本课的教学中,多组规律的发现和摆放、串接是一大难点,教师巧妙地通过分组,通过PPT动画等形式使繁难的知识转化为具体直观的感知,并通过操作进一步去发现有规律的排列,克服颜色、图形、组次的干扰,从而挑战和克服困难,体验到排列带来的乐趣。

整节课的目标中蕴涵了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体验了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

(二)建议

1.语言的精炼

数学教学的定位力求准确性,用语不同于语言活动,它更重语言的精炼与逻辑性,提问要有推进性,孩子们的回答也力求简洁准确。把多余的时间安排在范例的讲解和孩子的实践操作上。

2.环节的递进

目标应该蕴涵数学能力的培养、主动探索的经验获得和对事物归纳总结的能力的提高,目标的综合性和层次性,还需要体现递进性。如第一次范例后,我们应该考验孩子获得的已有知识是否巩固,我们可以出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抽掉其中的一个进行练习,将答案用具体的泡泡拿出来摆放在自己的桌面,一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空间,二可以验证孩子掌握的程度。而课堂中这个环节执教者放在第二个范例后,我以为第二个范例后应该让孩子直接摆放第三组的泡泡,第一个范例后抽掉一个图形,第二个范例可以让幼儿摆放整组泡泡,这样是否更有递进性呢?

3.教具、学具的适宜性

教师在教具的准备上做了充分的准备,让孩子有足够的选择权去自主操作。但作为操作性活动时,不能追求在一次活动中提供多维度的材料,这不利于活动目标的把握,可以在后续的活动以及区域学习中,提供更丰富、更综合的材料。从活动的时间安排上看教具还需要作改进,有效利用课堂时间。

猜你喜欢

泡泡排序规律
排序不等式
吹多大的泡泡能把人送上天?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恐怖排序
巨型泡泡
节日排序
巧解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