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小儿静脉穿刺成功率中护理干预的效果研究
2018-01-29汤书娟
汤书娟
(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淮安第一医院治疗室,江苏 南京 223300)
在儿科临床治疗中,多数患儿会采用静脉输液治疗。但由于小儿天性,在静脉穿刺过程中,敏感性较高,易出现哭闹、不配合现象,再加上多种不同因素的影响,易增加穿刺次数,从而增加患儿痛苦,降低治疗顺利性[1]。故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工。本次研究重点探讨护理干预对行静脉穿刺治疗的患儿静脉穿刺成功率的影响,现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80例本院自2016年6月-2017年1月收治的行静脉穿刺治疗的患儿,采用随机信封法将其分为对照组(n=40)、干预组(n=40)。对照组男21例,女19例,年龄1.2-8.2岁,平均年龄(4.5±0.8)岁,其中手背穿刺13例、头皮穿刺15例、足背穿刺12例。干预组男20例,女20例,年龄1.1-8.3岁,平均年龄(4.6±1.0)岁,其中手背穿刺12例、头皮穿刺16例、足背穿刺12例。两组基线资料,不具有明显差异(P>0.05)。纳入标准:门诊患儿;静脉治疗3天以上者;家属均了解研究方案,排除标准:静脉输液少于3天的;凝血功能障碍者;严重器官性疾病者;恶性肿瘤者。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即按常规流程接待患儿,与家属交流、沟通,给予穿刺配合指导等。干预组实施护理干预:输注室管理:为患儿提供符合心理特征的输液室环境,如在墙上贴卡通图像,分散患儿注意力;在输液室安装电视,播放适合的音乐、动画片,安抚患儿陌生心理,使其保持平稳心态[2]。家属健康教育:主动与患儿家属交流、沟通,向其讲解静脉输液治疗目的及相关注意事项,降低对静脉输液质量的影响;同时告知其静脉输注过程中注意事项,提高家属配合度[3]。患儿心理护理:穿刺前,了解患儿用药史、过敏史等,对年龄较小的患儿,应用肢体语言与其进行交流,用手抚摸其头部,温柔的注视患儿,与其进行交流,在操作时动作就轻柔[4]。静脉输液过程中护理:定时对患儿穿刺部位采用问、看、摸等形式了解静脉输液情况,观察患儿情绪变化情况,多鼓励患儿,提高其静脉输注顺从性。输液后护理:待液体输注完毕后,及时将针拔除,动作应轻柔、快速,减少患儿疼痛感;保护好患儿穿刺部位血管,对穿刺部位应用消毒棉球轻轻按压,防止出现瘀血。
1.3 分析指标
分析两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小儿静脉输液顺从率。一次性穿刺成功率评价标准:即护理人员一针应可以穿刺成功,且在穿刺过程中,没有出现意外,不需要生重复穿刺。小儿静脉输液顺从率评价标准:在穿刺过程中,可以主动配合穿刺,没有哭闹为积极配合;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出现哭闹,但没有影响穿刺的实施为配合;在穿刺过程中,患儿出现严重哭闹行为,且影响到穿刺的操作,使得静脉穿刺无法顺利完成,需要他人协助才可实施穿刺为不配合[5]。小儿静脉输液顺从率=积极配合率+配合率。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3.0软件分析,采用%表示、行x2检验计数资料,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比较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干预组一次穿刺成功38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95%(38/40);对照组一次穿刺成功31例,一次性穿刺成功率80%(32/4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4.114,P<0.05。
2.2 小儿静脉输液顺从率
干预组积极配合28例、配合9例、不配合3例,静脉输液顺从率92.5%(37/40);对照组分别为20例、8例、12例,静脉输液顺从率70%(28/40),组间对比差异明显, =6.616,P<0.05。
3 讨 论
在小儿疾病临床治疗中,静脉输液治疗属于最常有的一种给药方式,同时,静脉输液也是护理工作的一项重要的操作技术。但小儿的控制情感能力较差,敏感度较高,使得在静脉输液中,增加抵抗行为与心理,再加上小儿血管较小、较细,极大的增加了静脉输液的难度,降低了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因此,实施有效的护理干预至关重要。
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治疗中,护理效果显著。其是以小儿为中心,为其提供针对性护理服务,有效提高小儿静脉输注顺从率。本次研究显示:干预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静脉输液顺从率分别为95%、92.5%,均高于对照组的80%、70%。通过输液前护理、输液中护理、输液后护理,有效缓解患儿疼痛感,提高输液顺从性的同时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
综上,将护理干预应用于小儿静脉输液中,对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具有积极作用,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