谋定而动: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何去何从
----简评曹景川教授《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一书
2018-01-29王广虎
王广虎
关于体育道德的讨论是一个经典的话题。特别是在中国体育职业化发展过程中,关于体育道德及其道德规范问题的探讨从未远离。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将“道德建设”列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这给体育道德建设提出了新的时代命题。面对新形势,体育道德建设该何去何从?思深方益远,谋定而后动。曹景川教授以体育学研究者敏锐的学术眼光与独特的学术视角,站在历史与现实的视角审视并思考体育道德建设的过去、现在,并谋划体育道德建设的未来,写成了三十万字的《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论著,势必对我国体育道德建设产生深远影响。
《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一书主体分为六个部分:当代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发展状态;体育道德的内涵、外延及其机制;当前体育道德现状调研与分析;体育职业化走向与体育道德建设;体育道德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体育道德建设的畅想与展望。著作紧扣“职业化”“体育道德”与“道德建设”三个关键词,以历史梳理为研究起点,从宏观阐述到个案分析,分层次、分项目对体育道德建设相关问题展开论述,依次回答了什么是职业化、什么是体育道德、如何进行体育道德建设等系列递进性问题。
1 职业化:中国体育的必由之路
体育职业化是中国竞技体育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自1994年中国足球率先推出职业化以来,中国竞技体育职业化改革已经走过了三十几个年头。随着职业化水平日渐提升,什么是职业化成为学界亟待形成统一共识的热点问题。“我们应在把握职业化静态与动态结合的基础上,对职业化‘过程’与‘结果’作出明确判断,深刻理解职业化。”这是著者理解“职业化”的思路。在深入细致梳理职业化意涵,综合学术史百家之言后,著者凝练出“中国的体育职业化是以社会主义制度为保障,在市场经济体制发挥主导作用的条件下,为了满足各方的体育需求,从原本的非职业状态转变为完全职业状态的漫长过程”这样一个概念。中国的体育职业化必然要置身于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环境之中,同时必然受到经济、文化的影响,又不可或缺的涉及职业化的主体。以此概念理解职业化是较为深刻与全面的。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体育职业化对中国来说是舶来品。在欧美等国相继走上职业化道路后,中国体育开始觉醒,开始意识到要想与国际接轨,必须要适应国际形势的需求,走职业化道路。由于体制机制、政治环境等的特殊性,中国体育职业化的道路是复杂与坎坷的。曹景川教授将其总结为探索期、形成期、发展期及推进期四个时期,从这种时期划分中可以清晰地展示出中国体育职业化的完整发展路线。从第一个全国性体育社团的成立,到第一个职业联赛的建立,再到职业化的深化改革,中国体育职业化逐渐步入正轨。
当前,中国体育职业化虽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依旧面临诸多挑战。“职业化”不仅仅是竞技水平的提升,还包括道德素养的提高。这是体育职业化进程中体育道德应有的形态,也是曹景川教授该著作构思的基本前提。
2 体育道德:中国体育的精神支柱
什么是道德?什么又是体育道德?体育道德的内涵与外延是什么?这是我们理解和解读体育道德的基本命题。对此曹景川教授提出:“体育道德就是体育从业人员与广大民众在体育活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从哲学层面考察,体育道德属于上层建筑和意识形态范畴。它依靠社会舆论、个人信念和传统习惯来约束体育人行为。而体育道德的外延,即体育道德的适用对象——“体育从业人员”,它囊括了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体育工作者以及体育观众。这些群体在参与体育运动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道德,即属于体育道德。
中国是礼仪之邦,体育竞赛中倡导的公平公正、诚信友爱、互相尊重等诸多良性体育精神中都渗透着传统道德的印迹。体育职业化也意味着体育商业化、市场化水平的提高。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难免会动摇体育从业人员的思想。“商业化一旦左右竞技体育,体育道德失范将不可避免”。体育从业人员如何在职业化的浪潮中保持一颗纯净的心灵,体育道德的力量显得尤为重要。可以说,体育道德就是中国体育的精神支柱。
体育道德作为文化软实力是中国体育走在国际前列的保障,也是构筑 “体育强国梦”的有力支撑。正如曹景川教授说,“在国际舞台上,高尚的体育道德展现中国体育的精神风貌;在国内赛事中,高尚的体育道德引领中国体育的文明发展。”随着体育体制的深化改革与发展,体育道德被提升到了更为重要的层面,体育道德对于职业化体育发展的影响也将更加凸显。
3 道德建设:中国体育的现实诉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中国的体育道德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同时体育道德问题仍旧存在。运动员滥用药物、裁判员“黑哨”行为、教练员暴力管理,乃至出现典型的足球赛场“假B五鼠案”、篮球赛场“CBA奥本山宫事件”等。这些事件折射出的是中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的道德失范。遏制这些事件的再生是中国体育人的共同心愿。在这样的背景下,强化体育道德建设的呼声越来越高。如何建设体育道德成为体育学术界人士争相讨论的话题。
曹景川教授通过调研指出:“实践中体育道德行为与理论认知存在脱节,是全球职业体育面临的一个共性问题,也是体育道德建设过程中亟需解决的一个难题。”的确如此,由于体育道德的敏感性与隐秘性,认知与行为之间的偏差一时间难以调和,因此也就注定中国体育职业化进程中的体育道德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怎样进行体育道德建设?这是《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一书的核心内容,也是其最重要的价值所在。“体育职业化发展中的道德建设是伴随着体育发展逐步建立起来的,这就决定了道德建设必须符合体育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其根本使命是实现体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并促使体育道德逐渐成为当代社会生活中的一项重要的无形资产。”因此,体育道德建设必然与传统文化、主体教育、法律法规、体育体制、体育经济、社会环境紧密联系在一起。
曹景川教授认为:传统文化层面,体育道德是传统道德的分支,因此,建设体育道德既要继承中国传统文化,也要融入现代思想,要在传承与接纳中建设符合职业化需要的体育道德;而在主体教育层面,发挥主体的主观能动性,帮助体育从业者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道德观,强化自律是关键;至于法律法规层面,因“‘法治体育’是当前政治话语在体育领域最为集中的体现”,体育道德建设也要依靠法律法规,所以要在“依法治国”背景下,实现“德治”软约束与“法治”硬约束的协调发展;体育体制层面,规范体育竞赛体制、完善体育管理体制、构建体育道德规范体系,最终的落脚点都在“体育”,故需突出体育道德特色;体育经济层面,体育道德建设要与体育经济的发展相适应,摆正体育职业化、商业化与体育道德之间的关系;社会环境方面,“大环境是体育道德建设的基础,软环境是体育道德建设的关键,小环境是体育道德建设的保证”,三者共同作用于体育道德建设。总之,不论怎样的道德形态,必将服务于职业化的发展。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为体育道德建设研究打开了一扇大门。曹景川教授紧跟前沿形势,抓住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体育道德的契合点,提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体育道德建设”的核心观点。并依据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客观需求,通过构建自律与他律体系,从理论与实践层面探讨了实现体育法治与德治的融合的可行性。
4 结语
中国体育职业化与体育道德建设作为体育发展的重要命题,不论是在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两者紧密结合,共同成为中国体育长河中的重要部分。通过曹景川教授的《职业化走向中的中国体育道德建设》一书,我们可以在历史与现实的参照下审视体育职业化与体育道德建设问题,参透体育职业化的必然性,理解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性,抓住体育道德建设的重要契机,把握好体育道德建设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