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开放与当代蒙古剧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蒙古创作

(内蒙古文联 呼和浩特 010010)

改革开放是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实践,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历史性创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大胆探索等等,构成了改革精神、时代精神,创造性地推动了中国的发展,坚定了我国各族人民新时代的文化自信。

40年的改革开放不仅仅为内蒙古带来经济社会的发展,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准,也改变了人们的精神生活和思维方式。蒙古剧,作为少数民族戏剧剧种,正是在改革开放的有力推动和文化自信的精神鼓舞下,得到前所未有的繁荣发展,获得了真正意义上的艺术生命。

改革开放,给人们带来了思想观念的巨大转变,提升了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文化自信。这为当代蒙古剧的进一步挖掘和创建开辟了探索之路。开创当代蒙古剧先河的具有试验性质的代表性剧目《安代传奇》《沙格德尔》《蒙根阿依嘎》等于20世纪80年代接连出台,当代蒙古剧首次受到国内外专家学者的关注。几部蒙古剧的出台,引来了一场当代蒙古剧如何程式化的争论,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各自的论点。当代蒙古剧创作也在表演形式方面进行戏曲化、歌剧化、舞剧化、歌舞剧化等试验。这些研究和试验,不仅为当代蒙古剧的进一步完善起到推动作用,而且引起了国家层面有关单位及专家的重视。文化部、中国戏剧家协会、国家民委、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等经过现场观摩、调查了解、理论研讨,于1988年承认当代蒙古剧的社会地位和艺术载体。《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等我国主流媒体对当代蒙古剧做了详尽的报道,宣布了当代蒙古剧的诞生。

1983年,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化厅组织部分专家学者和创作人员赴辽宁省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观摩阜新蒙古剧《乌银其其格》,学习交流创建蒙古剧的经验。1985年,自治区文化厅、自治区民委联合主办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戏剧调演,表彰奖励《安代传奇》《韩秀英》《莉玛》等10余部蒙古剧,有力推动了当代蒙古剧的创作。1988年,自治区文化厅在通辽市召开全国性蒙古剧观摩研讨会,与会的戏剧专家对当代蒙古剧进行了系统地研究讨论,提出了各自的观点和见解。研讨会上自治区文化厅把《安代传奇》命名为科尔沁蒙古剧。庆祝内蒙古自治区成立50周年和新中国成立50周年之际,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开展征集蒙古剧作品活动,选择剧本《满都海斯琴》进行排演,获得巨大成功。荣获全国“五个一工程”奖、文华新剧目奖、全国艺术节大奖、自治区艺术创作“萨日纳”奖等奖项,为国家和自治区争得了荣誉。

从2000年到2010年的十年间,当代蒙古剧创作,除偶尔出现的一两个小戏或短剧之外基本处于空白。针对这一情况,为复兴蒙古剧,2011年内蒙古自治区文联采取了一系列具有建设性的措施。首先加大创作指导力度,调进专家充实内蒙古戏剧家协会的力量。其次精心布局,责成内蒙古戏剧家协会以项目的形式扶持蒙古剧创作。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即分阶段实施蒙古剧振兴工程,使当代蒙古剧创作开始出现欣欣向荣的局面。同时,在全区举行“优秀剧本评选”“内蒙古首届小型蒙古剧剧本评选”“内蒙古首届蒙古剧创作人员培训班”“蒙古剧创作调研”“全区新创蒙古剧会演暨理论研讨会”“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戏剧节暨蒙古剧展演”和每年一度的“中国·内蒙古草原文化节”等活动,有力地推动了当代蒙古剧的创作。《驼乡新传》《忠勇察哈尔》《黑缎子坎肩》《巴图查干情缘》《巴丹吉林传说》《艾敏吉雅》《乌日苏勒图》《长调歌王——哈扎布》《鸿嘎鲁》《敖包相会》《阿拉腾鸿达嘎》《神舟——阿木古郎》《宝德尔石林传说》《别力古台》等接地气的大型蒙古剧接连出现。2017年9月在锡林浩特举行“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戏剧节暨蒙古剧展演”时,有10部大型蒙古剧演出,其中一些优秀剧目获得了国际、全国、全区多个奖项。如《驼乡新传》《黑缎子坎肩》《阿拉腾鸿达嘎》入选参加在乌兰巴托举行的“‘格根木扎’——国际戏剧节”,《驼乡新传》《忠勇察哈尔》入选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黑缎子坎肩》《巴图查干情缘》《乌日苏勒图》入选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展演,荣获优秀剧目、优秀编剧、优秀导演、优秀表演等大奖。

进入新时代,当代蒙古剧在艺术上具备其鲜明特点,发展上显现其明确走向,正在全面上升的阶段稳步前行。

(一)当代蒙古剧基本实现了剧种的规范化

蒙古族传统民族民间艺术是当代蒙古剧的“母体”,在人们的脑海中已经定型的蒙古族民间歌曲的“唱腔”和蒙古族民间舞蹈的“特色”,是蒙古剧的表演形式——风格和规范。在蒙古剧《满都海斯琴》《驼乡新传》《忠勇察哈尔》《巴图查干情缘》等剧目研讨会、“全区第四届蒙古剧理论研讨会”“全区新创蒙古剧会演暨理论研讨会”“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戏剧节暨蒙古剧展演”理论研讨会等高层论坛上,来自全国和内蒙古的专家学者均提出“抓住民族和地域特色,把民族风格、风俗、审美观念等融入到剧情、人物之中,歌舞白有机结合,对蒙古剧今后的发展具有引领、指导价值”。这一论断规定了当代蒙古剧必须遵循的总则,即蒙古剧要以歌舞白有机结合的表现形式,体现出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塑造活灵活现的人物。虚无的剧情、缥缈的人物,歌舞白与剧情和人物不结合形成两张皮等做法,都不符合蒙古剧的表演风格。

根据多年蒙古剧创作实践,我认为,“歌曲”占主导地位,“舞”与“白”占其次,三者有机结合实现“表演”。也就是说,“歌、白、舞、做”是当代蒙古剧的特性,表演形式的基本规律。

(二)对当代蒙古剧进行理论概括,基本形成了理论体系

2014年9月,“全区新创蒙古剧会演暨理论研讨会”在兴安盟科尔沁右翼中旗召开。自治区内外20多名专家学者在观摩蒙古剧《黑缎子坎肩》《巴丹吉林传说》(光碟)、《敖包相会》,歌剧《蒙古象棋传说》《那一片绿》,话剧《黑骏马》等剧目的基础上,深入研讨蒙古剧的表演形式,认为“蒙古剧应以蒙古族民间歌舞为基础,遵循‘以歌舞演故事’的基本规律,创建具有蒙古族风格的剧种”。与会者在蒙古剧的表演形式方面达成了共识。此后,2015年10月,入选参加第四届全国少数民族戏剧会演的蒙古剧《驼乡新传》《忠勇察哈尔》和2016年入选参加全国基层院团戏曲展演的蒙古剧《巴图查干情缘》作品研讨会上,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学院、中国少数民族戏剧学会的专家学者对当代蒙古剧进行了进一步的理论概括,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要“以歌舞演故事”;二,保持民族风格;三,不受约束、自由发展、按照符合我们时代的审美要求去创作自己的戏剧样式。同时,对《驼》《巴》二剧做了充分的肯定,认为其具有童话般的色彩和散文诗的风格,以歌舞衬托和演绎故事情节,民族特点非常浓郁,看似剧情简单,却内容丰富、完整,有着明确的文化追求,又运用了很多现代元素,为蒙古剧作出了典范。2018年8月,在锡林浩特举行的“2018年度国家艺术基金资助项目蒙古剧《宝德尔石林传说》”首场演出座谈会上,专家学者对《宝》剧的选材、立意、艺术性、文化含量、民族精神、和平发展的理念,特别是艺术表现形式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该剧对今后蒙古剧的剧种建设具有研究和借鉴的重要意义。

(三)蒙古剧创作队伍初步形成,基本解决了创作队伍青黄不接的问题

创作队伍是当代蒙古剧繁荣发展的前提。自治区党委宣传部、自治区文联每年开展优秀剧本评选和举办草原文化节、培训班等活动,极大调动了创作人员的积极性,创作蒙古剧的作者越来越多。近几年,以编剧、导演、作曲、舞美等相关人员组成创作团队,从一度创作到二度创作细心研究、精心设计,使作品的质量全面提升,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剧目接连出台。目前,内蒙古戏剧家协会在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锡林郭勒盟苏尼特左旗、鄂尔多斯市杭锦旗等地建立蒙古剧创作实践基地,把蒙古剧创作作为系统工程,加强创作演出队伍的建设。

更值得庆幸的是乌兰牧骑成为蒙古剧创作演出的骨干队伍。以乌兰牧骑为主的演出队伍的形成,为当代蒙古剧的迅速发展插上了腾飞的双翼。从阿拉善到兴安岭,蒙古剧基本覆盖全区,各地乌兰牧骑演出的具有浓郁地域特色的蒙古剧,为全区各族人民提供了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展现了蒙古剧的艺术魅力。2014年“全区新创蒙古剧会演暨理论研讨会”召开时,科尔沁右翼中旗剧场不仅座无虚席,连过道都站满观众的情景,充分说明蒙古剧的受众程度。2017年9月,参加在锡林浩特举行的“首届内蒙古自治区蒙古语戏剧节暨蒙古剧展演”的10部蒙古剧都是基层乌兰牧骑创作演出的。

显然,乌兰牧骑成为当代蒙古剧创作演出的主要力量,是时代的需要,观众的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的回信中充分肯定乌兰牧骑的成绩,同时,着重要求“在新时代,希望你们以党的十九大精神为指引,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

总书记在这里特别强调“文艺创新”。对于乌兰牧骑来说,蒙古剧是符合其特点的新型艺术品种,蒙古剧也有可能通过乌兰牧骑更加发展壮大。蒙古剧“唱念做舞”的表现手法正好与乌兰牧骑的“一专多能”,即能歌善舞又会表演的基本功相对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同时,蒙古剧丰富多彩的内容和形式为乌兰牧骑的文艺节目注入新鲜血液,提供更加开阔的创作空间。可以肯定地说,创作演出蒙古剧,是乌兰牧骑破旧框架立新举措的建设性出路,也是蒙古剧繁荣发展的有效途径。当然,不可一概而论,有实力、有条件的乌兰牧骑可以创作演出大型蒙古剧,实力、条件不够理想的乌兰牧骑以创作演出中小型蒙古剧为主,丰富乌兰牧骑节目的内容和形式,发挥乌兰牧骑的特色,全心全意为基层农牧民服务。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蒙古创作
蒙古语族语言概述
蒙古靴
明英宗羁留蒙古陪侍考
我的蒙古 我的草原
《一墙之隔》创作谈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创作随笔
创作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