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乌兰牧骑队伍建设研究
——基于呼伦贝尔市乌兰牧骑调研的思考

2018-01-29

内蒙古艺术 2018年4期
关键词:乌兰牧骑党委政府队伍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 呼和浩特 010010)

2017年11月21日,习近平总书记给苏尼特右旗乌兰牧骑队员们的回信,在全区乃至全国掀起了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关注乌兰牧骑文化的又一次热潮。总书记对乌兰牧骑的关怀和厚望为乌兰牧骑人注入了新的动力。

内蒙古自治区艺术研究院(艺术档案馆)一直以来致力于乌兰牧骑文献、图片、资料的收集整理和乌兰牧骑文化的研究,已完成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乌兰牧骑发展史》,并于2017年8月结项出版,成为国内首部总结和概括乌兰牧骑60年发展情况的专著,对乌兰牧骑研究体系的构建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在此基础上,2017年12月,文化部文化科技司委托我院开展乌兰牧骑研究。乌兰牧骑的现状究竟如何?队伍建设情况怎样?存在哪些主要问题?原因有哪些?有没有解决的途径和方法?这既是课题规划的要求,也是乌兰牧骑研究的中心内容。

2018年5月15日~6月15日,在自治区文化厅的支持下,艺术研究院组织业务人员开展了对呼伦贝尔市12支乌兰牧骑创建60年原创节目、民间音乐舞蹈现状、艺术人才、政策法规落实和队伍建设等情况的调研工作。一共访谈现任队长、副队长、老队长、编创人员、骨干演员、非遗传承人、牧民观众等95位;观摩新老乌兰牧骑队员现场展示的声乐、器乐、舞蹈等百余人次,观看了部分乌兰牧骑下乡演出、实地排练的情况。完成访谈视频素材2T,访谈录音2GB,拍摄照片2500余张;翻拍、复印乌兰牧骑文献、历史照片、历史资料数百件,并受赠了一批剧目、歌舞音像制品和理论研究书刊等。

此次调研对该市乌兰牧骑的整体现状有了一个较清晰的了解。同时他们存在的问题也使大家陷入了思考。本文意在通过亲身参与调研,重点就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分析原因,并结合政策法规提出粗浅的建议或意见。

一、队伍建设呈现的突出问题

(一)经费与硬件设施问题。调研发现国家持续投入仍然没从根本上改变大多数乌兰牧骑经费紧张的局面,除少数旗县外,大多数不宽裕。呼伦贝尔市12支队伍中,办公、排练场所、设备条件较好的还不到一半,个别队伍至今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

(二)专业人才的匮乏。12支队伍急需有实力的青年导演、编剧、作词作曲、合成等方面的人才。像陈巴尔虎旗的宝海、新巴尔虎左旗的杨志伟等优秀的青年舞蹈编导屈指可数。表演专业人员不同程度老龄化。艺术学院(校)毕业生宁肯去旅游点也不愿意来乌兰牧骑工作。有的队伍男女舞蹈演员不成比例,男多女少且年龄偏大,后继乏人。

(三)演出节目创新性不足。自治区党委政府在2017年12月28日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中增加的“创作、创新”两项新职能的落实,主要针对乌兰牧骑目前新的、有影响力的、自主能完成的节目数量少,有创意的作品一般主要靠外力加工才能呈现。能够走进农牧民心中、产生互动的节目少,复排过去经典或有影响的节目成为一种现象。演出的节目程式化、雷同化、缺少丰富性,多以独唱、二重唱、合唱、独舞、群舞、独奏为主,缺少从前的蒙古语相声、乌力格尔、好来宝等曲艺节目,远离了农牧民的需要。

(四)对接地气的专业培训充满渴望。调研组在与现任队长、业务骨干的交流中,发现他们大都希望自治区能够举办接地气、针对性强、有递进规划的培训班,以打造本土的主创团队,减少对外力的依附。

(五)艺术档案状况。12支队伍中,鄂温克旗、鄂伦春旗、莫力达瓦旗乌兰牧骑档案工作有一定的基础,领导重视,档案意识较强,配备了认真负责的专职人员。其余乌兰牧骑档案资料缺失严重,虽有档案人员,但专业知识匮乏。同时,12支队伍都缺少档案专用设备,档案数字化还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二、产生问题的主要原因

(一)当地党委政府对乌兰牧骑工作重视程度还有待加强。现行管理体制下,当地党委政府重视与否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乌兰牧骑的兴衰,决定着乌兰牧骑文化的传承发展。因为他们负有对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的政策和法规切实落实的责任;负有保护当地固有优秀文化安全和传承发展的责任;负有对乌兰牧骑队伍正规化建设的主导权。

(二)人才出现断层。一是历史原因,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至21世纪初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立的初期,各地乌兰牧骑主要工作是忙于接待性的表演,涣散了队伍,降低了艺术水准;二是新老队员进出通道不畅。老队员出不去,新队员进不来;三是薪资待遇、职称评定缺乏有力的保障。接受访谈的老艺术家中,有的退休时仅评上初级职称;四是有的培训与实际需要脱节;五是准入门槛的降低。一方面因为待遇不能保证,优秀的演职员留不住;另一方面为了完成招人工作任务而降低准入门槛。不包括个别有天赋被破格引入的演员。

(三)忽视档案工作的原因。一是政策制定的疏漏,1957年和1985年两次制定的《乌兰牧骑工作条例》未对此项内容做出明确的要求和规定,也未列入考核的硬性指标;二是有的乌兰牧骑负责人对这块工作重视不够或者根本就不重视;三是大多数主创人员档案意识不强,只顾创作、演出,不注重成果积累、归档。

三、对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乌兰牧骑许多旧的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新的问题又在叠加。如何使这支有着光辉历程和光荣传统的队伍,能够符合总书记的称誉,成为草原上永不褪色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可谓任重道远。对此提出一点粗浅建议:

(一)期望盟市旗县级党委政府能够把《意见》中“各级党委、政府要把推动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纳入重要的议事日程,制定支持乌兰牧骑发展的具体措施,及时研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1]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二)乌兰牧骑队长是全队的灵魂。队长是否具有较强的党性、业务素质是否全面、是否具备凝心聚力的领导能力,是决定乌兰牧骑前途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三)建议把乌兰牧骑人才的培养作为一个系统的工程实施。

1.树立乌兰牧骑品牌要从孩子们抓起。在访谈中,我们了解到许多乌兰牧骑队员,有的是受父辈或亲属影响走上了这个光荣的岗位,有的是儿时观看乌兰牧骑演出萌发并实现了成为其中一员的志向。因此,乌兰牧骑人才培育不仅仅要在高校开展学历教育或委托培养,也应考虑把乌兰牧骑文化引进中小学课堂,培养他们成为忠实的观众和传承的力量。

2.按需培养、递进打造,尊重人才成长的规律。一是通过专业调研,整合75支乌兰牧骑有潜力队员深造的志愿,加以分类,严把审核关,按需培养,因材施教;二是跟踪培养对象,有前景的不足者要为之提供继续深造的机会;三是遴选领军人物,重点培养,打造本土主创团队;四是尊重人才的成长周期,切勿急功近利,操之过急。

3.切实落实同工同酬、优绩优酬的原则,保证关键岗位和业务人员生活保障。

4.强化队员准入门槛,通过公开公正透明的程序,择优录用。对录用的人员不仅要看政治素质、业务水平,也要看文化程度。

5.一定要把深入火热的生活作为业务人员自觉的工作内容。受访的成就卓著的老年、中年艺术家和优秀的青年编导,他们谈到的共同感受是要想挖掘出优秀的民族艺术资源,提炼并呈现源于生活的作品,必须要深入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只有这样才能创作出“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2]。

6.对有突出贡献的团体和个人要展现其荣誉。如,由自治区财政出资举办专场音乐、舞蹈、曲艺展示会,出版音像制品和传记等,加大宣传力度,增强他们的荣誉感和自豪感。

(四)保护优秀民族文化,捍卫文化安全,要在导向上予以强化,在法规上予以约定。

乌兰牧骑是传承和保护优秀民族文化的生力军。首先,在法规的制定上,要把保护民族文化安全的内容予以明确规定;其次,在全社会尤其在我区文艺工作中牢固树立珍视弘扬“民族风格、地域特色”的文化资源或宝藏的理念,守土有责,守土尽责。并从突出这两个根本点上来借鉴或学习外来文化、域外文化;第三,在乌兰牧骑艺术节、乌兰牧骑汇演、乌兰牧骑新创节目评比等重要事项上,在节目的创作创新上制定有力措施,强化引导。

(五)建议参照《公共文化保障法》提升对三级乌兰牧骑每两年一度的考核标准,纳入对应层级政府台账管理。

自治区党委政府下发的《意见》明确要求把乌兰牧骑演出纳入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统筹安排,那么其他方面,如文化设施建设与管理,是否可以参照原文化部制定的实施细则量化标准进行考核。

四、其他建议

(一)建议把乌兰牧骑研究业务统领的牵头机构明确并落实到自治区艺术研究院,完成院属机构乌兰牧骑研究中心或乌兰牧骑研究院的建立。

(二)建议用法规和政策性文件对不具备乌兰牧骑职责职能的组织或单位进行清理。根据自治区党委政府出台的《关于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指示精神加快推进乌兰牧骑事业发展的意见》要求、更好履行新时代乌兰牧骑的光荣使命、切实加强乌兰牧骑自身建设、加强对乌兰牧骑事业的领导。

(三)建议旗县级乌兰牧骑慎重上马大型剧目。盟市级乌兰牧骑创作演出大型剧目尚有一定的优势和资源,但绝大多数的旗县级乌兰牧骑是做不到的。即使勉强能够实现的队伍,也往往是演出几场甚至一场就草草了事。

结语

乌兰牧骑作为我区独创的文化品牌,是全国唯一的专为广大基层农牧民服务的文艺机构。60年来,一代又一代乌兰牧骑人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承载着光荣的使命,作出了巨大贡献。在新的历史时期,加强乌兰牧骑队伍建设,发展乌兰牧骑事业,传承乌兰牧骑文化,各级党委政府、文化管理部门、艺术科研单位和有关高校都应发挥自己的作用,共同推动乌兰牧骑事业不断发展,迈向新的辉煌。

猜你喜欢

乌兰牧骑党委政府队伍
建立党委政府与商会常态化沟通制度问题研究
民意直通车:架起沟通百姓和党委政府的连心桥
乌兰牧骑进校园
玛奈乌兰牧骑
光荣的乌兰牧骑
党委政府重视 奠定坚实基础
还剩多少人?
“五老”队伍大有可为
“乌兰牧骑”式的宣讲团
青藏高原筑“天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