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作教学重在“细”和“实”
2018-01-29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经开区普罗旺斯小学林凤明
广西壮族自治区南宁经开区普罗旺斯小学 林凤明
为了寻找到习作教学行之有效的方式和方法,提高本组教师的教学水平,本学期,我们把教研重点放在了习作教学——《秋天的图画》,采取同课异构的方式进行。经过一轮的试验,我发现存在一些共同的问题:我们的老师在设计教学时,花了很多心思,努力地引导我们的学生进行习作,可是结果却发现,一节课下来,学生云里雾里的,依然不会写。看起来很简单,很容易懂的东西,为什么到了学生手上,就是难以下笔呢?究其原因,我认为有如下几点。
首先,范围不能过大。本次习作,要求写的是秋天的景色,已经限制了只能把范围定在秋天,而且框定的是景色,主题非常明确。这点倒是不难把握,问题的关键是,这秋天,各地景色不一,而我们的老师仅仅提炼了天空、树木、小草、花、山等这几样景物,凭借图片中所呈现的样子进行训练。学生因为经历和阅历都有限,只能凭着原本积累一些知识点,描述什么样的天空,什么样的树木以及什么样的草儿花儿,至于哪个地方的景物,就不得而知了,只能笼统地把秋天景物特点描述一二,却不知这些景物是否我们亲眼所见。
我们提倡写作要我手写我口,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这些是秋天所特有的景色没错,但却不是我们学生所见、所闻、所感的景色,它已经脱离了生活,变大,变空了,又如何能把一处秋景写出来?即使勉强写出来,也是千篇一律,似曾相识。如果这时候我们先做好准备,带学生到校园或大家都熟悉的某一处景点,让学生观察,仔细体会。回到课堂时,教师再引导他们回忆,启发他们把看到的,听到的,闻到的还原出来,那么,学生就有“料”可写了,而且经过内心感受碰撞出来的知识的火花,此时会绽放出属于孩子的绚丽光彩。
其次,缺乏“仿”的范本。三年级是才从二年级升上来的,原本的知识面就不够广,脑子里积累的知识也不够多,一下子要学会谋篇布局,写出一篇好文章或一段精彩片段,也是难以实现的。那么如何让学生学会“转换”,即把内部语言转化为外部语言,把平时所谓积累的好词好句、精彩片断在内化为自己的语言的同时,在写作中,又要灵活地运用出来,这就是作文的关键。这时候就需要老师的“扶”,仿写就起到了搭起这个桥梁的作用。
仿写,也可以称为迁移表达。是作文者模仿某些范文的立意、构思、布局谋篇或表现手法进行作文的一种写作训练方式,也就是让学生运用在文本中感悟到的语言文字、精彩片断进行一些口语和书面写作方面的训练,使学生的语言感知力在实践中不断提高。基于学生的认知特点,三年级应该先让学生仿写。我们老师在教授这节课时,虽然有了词语、句子等的一步步引导,但是,口头的语言,留存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毕竟有限,没两下子就忘光,此时,如果能借助范文,让学生更清晰地明白该抓住哪些方面来写,同样的景物,如何发挥想象,把它写具体,写形象,学生有了比较直观的章法可循,动起笔来就有迹可循了。
再次,一课一得,突出重点。这些年来,专家们经过多年的研究,对我们的教学提出了非常合理的要求:在40分钟的课堂里面,不求过多地灌给学生过多的知识,只需要在一节课里,有一“得”即可。教一样,会一样,如果“填鸭式”的教学,虽然完成了任务,但是效果却是不理想的。这些,在传统的教学方式里面早已有了定论。可是今天,我们的老师却患得患失,生怕自己没有把应该教给学生的知识点传授完毕,又怕他们不会开头和结尾,所以在40分钟的课堂当中,不仅把写景要抓的顺序、特点以及手法统统灌给了学生,还不忘教他们开头、结尾以及题目的拟定。想想,一个大人在40分钟里面尚且记不住这么多的知识点,更何况才9、10岁大的孩子?更不用说他们的注意力平均才有15分钟。一节课下来,就如同放电影一样,一闪而过,什么印象都没有。此时,我们的老师正好到了上演动手写作的环节,可是一看下去,尽是茫茫然,难以下笔啊。
试问,这一节课,我们又让孩子们学会了什么?这样的学习效果又怎么体现?如果无法体现效果的课,又有什么意义。所以,不管是语文教学课,还是习作课,都要求我们做到一课一得,突出重点。因为学习是一个过程,是需要长期积累,一步一步累积上来的,我们不能心急,不能老是想着一节课就能把需要花长时间训练才出结果学会的教会,正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
最后,我们的语文教学是实实在在的学习过程,不是作秀,也不是任务,讲究务实。我们要着眼于学生的实际,了解他们的学习特点,知识积累现状,接受能力,然后才根据学生的特点备课。语文课程标准里面也要求我们的课要以学生为主,备学情,有的放矢,这样才能提高课堂的有效性。脱离了学生,从自身理所当然认为的角度来备课,都是不现实的,也不合情理的。本次教研课,老师们上完课后,都有一个感慨:好像我们都讲得很细,很到位了,为什么到学生写的时候,还是什么都不会写!反思我们的整个课堂,并不见得讲得不到位,而是没有根据学生的情况进行授课,正所谓因材施教,“材质”不一样,当然要有不一样的教法,可是我们忽略了这点区别,没有备好本班学生的学情,没有根据学生的接受能力,放下身子了解学生,以致本次授课没有达到理想的效果。
通过这次的习作教学,让我们明白了习作课应该要注意的几点要求,也希望在今后的教学中,能够更好地反思自己,找到更合理的教学方法,使我们的教学更上一层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