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代际伦理视域下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与出路

2018-01-29

关键词:代际空巢伦理

(燕山大学 文法学院, 河北 秦皇岛 066004)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家庭结构的变迁和代际伦理的转型,农村空巢老人的物质与精神生活陷入多重困境,已成为亟待解决的社会问题。这一问题是否得到合理解决,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和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本文从代际伦理出发,探寻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出路。

一、代际伦理转型下的农村空巢老人

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传统社会伦理规范遭受冲击,逐渐失去其原有的效力,新的被社会所普遍认同的伦理规范尚未形成。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传统家庭代际伦理的失落、代际的裂变促发了空巢老人群体的形成,空巢老人们面临着物质与精神供给的双重困境,其中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困境更为严重。

1.代际伦理的现代转型

“所谓‘代际伦理’,从一般的意义而言,就是人类代与代之间伦理关系和伦理规范的总称,是社会伦理关系和伦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1]101家庭代际伦理与环境伦理中的代际正义是代际伦理的重要内容。廖小平将代际伦理的一些重要的问题概括为:“道德价值观的代沟问题、家庭代际伦理、可持续发展的代际伦理支持与代际公平、传统伦理文化的代际传承与异域伦理文化的代际整合以及科学技术所带来的新的代际问题。”[2]98代际伦理一直被隐藏在复杂的社会伦理关系中,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伦理文化相对于经济基础有一定的滞后,造成伦理结构与价值的断裂。旧的伦理文化已不适应社会发展,而新的伦理文化又没有完全形成。新旧文化衔接过程中所带来的问题在代与代之间关系的代际伦理中有更为显著的体现。

代际伦理的主要内容是代际差异、代际传承、代际正义、代际责任与义务,其中最为核心的内容是对代际正义与责任的探讨。对正义的追求是伦理的永恒话题,代际正义问题的解决主要取决于代际责任与义务的正确划分、承担与践行。代际差异是代际间产生矛盾冲突的重要原因,也是代际正义实现的重大障碍。为突破代际差异的障碍实现代际正义就必须加强代际交流,代际间的交流与传承是缩小代际差异的重要路径。代际伦理的一个突出的特点就是其以历时态的、纵向的角度去反思社会伦理关系,并将公平问题放入代际间进行思考。[3]90

我国传统代际伦理主要是以“孝”为核心的互惠式的代际关系,强调下对上的责任,主要以敬爱为特征;要求上对下的爱护,主要以教养为方式,是一种双向的代际责任关系。改革开放以来,全国上下皆以经济建设为核心,并渗透到伦理规范之中。目前我们处理代际关系的依据是利益准则,利益无关乎年龄,一个社会人现在以及将来不能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很快就会被社会遗忘甚至抛弃。社会对下一代的关注远远大于上一代,体现在家庭中则是一种不公平的家庭代际伦理关系。在家庭中,父对子的代际责任被加强,子对父的代际责任则逐渐被削减,表现出较为严重的代际失衡,代际间的责任呈现出一边倒的发展趋向。

2.空巢老人代际伦理的裂变

根据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农村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中,共有空巢家庭1 495.79万户,占农村家庭总户数的68%,空巢老年人口有2 179.39万人,占农村65岁及以上人口数的69%;‘空巢家庭’正逐渐成为我国农村地区老年人家庭的主要生活模式。”[4]97从代际的角度来看,农村空巢老人主要分为三类:第一类是子女距离父母比较近,但是由于一些矛盾导致互相往来很少的老人;第二类是子女外出务工,因为距离较远不能在一起生活,不得已独居的老人;第三类是没有生育子女以及失独的老人。人口从农村转移到城市是我国现代化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人口流动趋势,这一趋势还将继续,而农村空巢老人群体也将继续扩大。

这三类空巢老人的形成原因虽然不同,但是都面临着同样的生活困境。就第一类而言,虽然子女与父母居住地比较近,但是双方往来并不密切,甚至多年不来往,子女对父母不管不问,或提供少量的物质支持甚至不提供,对老人缺乏生活照顾。处于这种情况下的空巢老人不仅在物质上是缺乏的,在精神上更是遭受极大的伤害。辛苦养育成人的子女,不知感恩与回馈父母。在传统代际伦理思想的影响下,没有培养出优秀的子女是对老人整个人生的否定,严重影响老人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就第二类而言,由于市场经济的高速发展,为了追求更多的利益和更高水平的生活,或者迫于生活的压力,农村大量中青年外出务工,老人只得在家独自生活。这些中青年子女大多会给予老人物质上的供养,但有很大一部分人几年都不回家一次,家中的老人们极易产生落寞孤独之感。还有一部分人会将自己的子女留在老人身边,交由老人养育,这样能给予老人精神安慰,但也加重了老人的经济压力和负担。就第三类而言,少数老人可以得到其他亲人的照顾,但大多数老人是独居,在生活上得不到其他亲人的照顾,精神上也是长年孤独寂寞。

3.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的现实困境

我国目前依然以家庭养老为主,赡养老人的义务主要由其子女承担,但是不管是在物质上还是精神上,子女们的赡养都难以完全满足老人们的需求,农村空巢老人的生活没有相应的保障。

(1)经济来源少,生活水平低。农村空巢老人的经济来源大多是依靠养老保险、子女供给。养老保险金额有限,单单依靠养老保险不足以支撑生活,老人们的生活条件好坏更大程度上依靠子女的供给。就子女的供养程度来看,基本可以分为充足、不充足和无供养三类。没有得到供养或者没有得到充足供养的空巢老人,只能自己工作维持生计。而在我国还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即代际剥削,致使农村空巢老人们大多没有很多积蓄供自己养老。因为在抚养子女、帮子女成家立业、贴补子女的家庭开支、抚养孙子孙女之后,老人所有的积蓄几乎被榨干。[5]99

(2)身体多疾病,缺乏照顾。在农村多数老人生病都是由子女照顾,而空巢老人没有子女或子女不在身边,只能由伴侣照顾,或者独自忍受。农村很少有能请得起护工的家庭,农村养老院数量较少,并且由于经济原因或者思想观念,大部分农村老人都不愿意住在养老院里,而是独自生活,生病了无人照料,也得不到很好的治疗。

(3)精神空虚,孤独绝望。空巢老人面对的问题,不仅有物质方面的也有精神方面的,精神的空虚是影响老人幸福感的重要因素。社会需求的年轻化助长了“老年无用论”的思想,使正处于老年的人们产生深深的无力感,感到绝望,对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产生怀疑。老人们没有工作,子女也不在身边,子女和社会也不再需要他们,容易使其产生被遗弃感。事实上,社会给予老年人的关注确实很少,在老龄化日益加深的今天,老人的生活质量问题以及幸福感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和重视。

二、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成因

我国正处于社会的转型期,在此期间产生的许多社会问题都源于社会伦理规范的转变与迷失。对农村空巢老人问题可从家庭结构、代际伦理发展和社会保障三个方面去探究,以加快这一问题的解决。

1.现代家庭结构的变迁

我国传统家庭结构是以主干家庭为主的,即父母、子女、孙辈共同居住的三代同堂或四代同堂的家庭结构,几代人共同居住,相互照顾,联系紧密,同时父母对子女有更多的控制权,是家庭中的权威。我国传统小农经济需要大量的劳动力,以家族为生产单位是最适宜的,加之我国伦理价值观的稳定性,这样的家庭结构一直维持了数千年。近代以来,小农经济逐渐解体,人与人之间的依附关系也逐渐减弱。人们思想的不断解放,对自由的向往与追求,也导致传统的家庭结构开始松动。时代变化的速度越来越快,代与代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主干家庭中的代际差异与矛盾日益凸显。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渐从以前的主干家庭为主转向以核心家庭为主。核心家庭“是指由已婚夫妇和未婚子女或收养子女两代组成的家庭”[6]22,父母与子女组成的核心家庭,在子女成家立业,组建新的核心家庭后,原有的核心家庭便破裂了,子女不再与父母居住在一起,父母便会成为空巢老人。

传统家庭结构的变化也表现在家庭与个人主体地位的转变,在传统的家庭中,人皆以家庭人立足,在人生角色的定位上是以自己在家庭中的角色为中心,人生的价值也是强调自己为家庭带来的荣誉和贡献。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经历过超越家庭的集体主义并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趋向个人主义。人们不再满足于为自己的大家族做贡献,而注重自我,追求自我的享受与自我社会价值的实现。家庭的功能更多的表现为养育年幼的子女,提高人的幸福感受,为社会提供合格人才。家庭作为人进入社会的踏板,给人以物质的和精神的支持,也更倾向于为年轻人服务。

相对于传统的尊老爱幼的双向式的家庭结构,如今我国的家庭结构逐渐走向单向度。单向度家庭的中心和关注点大多都在最年轻的一代的身上。老者不再占居家庭中的最高地位,而被更有力量的年轻人取代,也不再像以前那样得到整个家庭的较多关注。实用主义的思想促使人们更多地关注现在和将来,也影响了家庭结构的单向度发展。如今的家庭中被关注的重点是孙子辈,年老一辈的爷爷奶奶们变成了被遗忘的对象,逐渐脱离主干家庭,成为空巢老人。

2.代际伦理观念的转变

以前人们用礼法规范代际关系,现在人们用利益衡量代际关系,传统的代际伦理规范逐渐瓦解。中国传统文化是伦理文化,传统伦理规范建立在礼法的基础上,几千年来都用严格的礼法制度作为人与人间关系的尺度,为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划定一个标准。[7]48传统代际伦理更重视前代,在代际的责任上更强调子代对父代的“孝”,青年人对老年人的“敬”,并通过利他的形式展现。现代以利益交换为本质的伦理规范容易导致代际责任的不公平,因其强调利己而非利他。我国传统礼法规范逐渐消亡使得人们从约束中解脱出来,去追求利益与更好的物质生活,并以物质利益标准去衡量代际责任,在意识与行动中逐渐缩小自身所承担的代际责任的范围,在履行代际责任时也更注重物质而轻视情感。

在新旧代际伦理的更替中对代际公平的追求产生偏差。传统代际关系中追求代际公平的主体是年轻人,主要追求精神自由与个人意志的独立。空巢老人问题反映出代际伦理中代际公平伦理诉求的主体转变成为老年人,主要强调物质资源分配的公平和地位的平等。年轻人的自我解放,在代际关系中地位的不断上升,逐渐演变成对自身代际责任的过度削减。原来处于强势的一方逐渐成为弱势的一方,我们在追求代际公平的过程中走过了头,代际不公平问题比以前更为严重。

代际责任的不平等,表现在父代在代际关系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而子代在代际关系中所承担的代际责任却越来越少。代际责任不平等的原因主要是家庭与个人的关系中价值主体的转变、父代被传统代际伦理思想所束缚、子代将个人主义的价值观迁移到家庭关系中。以往的人是家庭人,即人的价值与意义取决于自己为家庭做的贡献,如今家庭则是为实现个人幸福而存在的。这一价值主体的转变是父代与子代间代际责任不平等的重要根源。尤其是在农村,老一辈依然践行着传统的伦理道德规范,并且倾向于承担更多的代际责任。他们大多数将全部身心都投入家庭,以养育子女成人成才为自己的人生目标。他们人生的成功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子女的社会地位与生活状况。相比于城市老人,农村老人们对子女存在更强的依赖。父母的过度投入,纵容了子女们的无限索取,代际剥削现象日益严重。经济不断发展,思想不断解放,在农村的年轻一代也拥有了更多选择的机会,有了更多的需求,大批农村中青年离开家乡去追求更好的物质生活。在极端利己主义的驱使下,一些子女漠视道德责任,对年迈的父母进行肆无忌惮的代际剥削。个人主义的盛行、社会对年轻人的青睐和对老年人的轻视甚至是漠视造成代际失衡。[8]237-257代际间不公正日渐加剧。

3.社会保障体系的欠缺

我国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较之于以前的老农保有很大的进步,增加了由国家支付的基础养老金以及集体补助,拓宽了筹资渠道,有助于农村空巢老人生活现状的改善。但是养老保险依然是作为家庭养老的补充而存在的,并且受到家庭养老的限制。养老保险金额太少,不足以支撑老人生活,更不足以提高农村空巢老人生活水平。其中“只有年满60周岁的农村老年人,并且其符合条件的子女参保缴费,才可享受政府发放的基础养老金”[9]141,这表现出养老保险制度在协调代际公平与代际地位的作用上考虑得不够全面,在制度上有待完善。

“我国农村社会救助制度的项目比较多,归纳起来大体包括五保供养制度、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农村自然灾害救助以及医疗救助制度等”[10]21。五保供养制度对无子女或失独老人帮助有重要作用,但其保障力度也是低于农村平均收入水平的,集体供养的质量差,分散供养难落实。[11]55农村最低生活保障金是一些特别贫困地区空巢老人们的主要甚至是唯一的经济来源,这一补助的发放也存在着许多不足。首先最低生活保障能帮助的人数是有限的,在评核机制上也没有统一的标准。我国目前的医疗救助对农村空巢老人的作用也是有限的。例如在慢性疾病上救助力度不足,主要救治大病却又设置救助上限,小病不理大病又无法给予彻底的救助,能起到的作用较为有限。[12]13

我国社会保障体系受到经济条件的限制,在不断改进的过程中还有许多未能得以解决的问题,主要是中央财政的资金投入力度不足,养老保险与社会救济的监督机制缺乏,社会福利不能因地制宜,缺乏灵活性。

三、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生活困境的伦理途径

1.重构个人与家庭的和谐关系

功能主义社会学家塔科特·帕森斯认为,家庭关系就像洋葱一样,洋葱结构的中心是由两个家庭群体组成的,第一个是由个人加上他的父母以及兄弟姐妹组成的群体,也就是个人的起源家庭。第二个群体是由个人及其配偶或许还有他的儿子和女儿组成的,也就是个人的定位家庭,子女在组成自己的定位家庭之后,不应将自己的起源家庭遗忘,应当依旧是起源家庭中的一员,承担一定的责任和义务,给予起源家庭更多的关注,[13]240履行自己应尽的义务。就算不居住在一起,也应当努力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起源家庭给予支持。

家庭与个人的关系虽然在主体上发生了改变,但家庭的美满依然是人生的重要追求,而这一追求也应该包含自己的起源家庭。所以父母与子女之间应当保持一种平等的并且相互给予支撑的亲密融洽的关系,不过分依赖又不冷淡疏离。在这样的代际关系中,家庭对个人才会有更大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一方面应当鼓励农村的老年人积极挖掘自身价值,寻找生活的意义和乐趣,减少对家庭和子女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子女在与父母的交流中应有更多的耐心,应给予父母更多的理解,减少矛盾冲突。

2.坚持代际互惠的伦理原则

树立以感恩之情为依托的伦理观念。传统的“恩情伦理”是一种互惠的反馈模式,即父母为子女付出,子女给予父母反馈,这一反馈不是依据利益标准,而是建立在子女对父母强烈的感恩之情之上的,不是像经济交换那样,付出多,回报多,付出少,回报少。对父母的养育之恩的回报,应是一种无条件的恩情的回报,只有保持一种感恩的态度,对父母的赡养才能更自觉,更具有人性关怀。

拒绝代际剥削,理性进行代际支付与反馈。父母对子女的代际支付应当理性、适度。在父母年老时,子女必须自觉承担自己的代际责任,回报父母的代际支付,双方应在平等的基础上相互给予爱的关照。

3.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

对于完善农村养老保障体系,从伦理角度来讲,首先应当从思想上排除“老年无用论”的思想。教育群众对老年人给予足够的重视,鼓励农村老年人积极投保,鼓励子女为老人投保,并适当设置一些奖励或者优惠的政策。其次应当发挥全社会的力量,即由国家主导,地方落实,私人参与,城乡结合。政府资金的投入应当加大,划定投保层次时,应当因地制宜,针对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最后需要建立监督体系,监管地方权力,让帮扶真正落到实处。中央与地方的连接机制要更加紧密,加大地方自主权的同时要加大对地方权力的监督,要真正落实到村委会的实际工作中去。

在社会福利制度建立与完善的工作中,主要需要处理两个问题:第一是满足老人们的物质需求,第二是愉悦老人们的精神。对生活难以自理的老人们,尽量劝其进入养老院生活,使其得到更好的照顾。对于生活可以自理的老人们,可安排一个护工同时照顾几个老人,陪老人们聊天,并给予生活上的帮助。[14]33-34可以尝试鼓励老人们培养一点兴趣,例如种菜、养花、下棋等等,定期举行一些活动,丰富老人们的精神生活。

针对农村医疗保险救助制度所存在的问题,需要做的首先应当是将医疗保险救助的覆盖面扩大。在制定救助标准时根据当地情况确定可救助的范围以及能承受的程度。在确定救护对象时应当遵从事实,实事求是,对真正需要救助的,以及有大病并且家庭无力承担的老人们给予及时适当的帮助。

4.动员社会力量积极参与

鼓励社会志愿服务,需要重新界定政府、社会组织、企业、志愿者之间的角色定位和职责分工,完善志愿服务机制,为想要帮助农村空巢老人改善生活条件的志愿者们提供更好的平台,使志愿服务发挥更大的作用。志愿者参与养老服务,体现了当代公民对解决身边社会问题的积极性和责任感,政府应该积极地加以引导和扶持。鼓励那些远离父母,因为距离无法经常陪在父母身边的子女们为距离自己较近的老人做些力所能及的志愿服务。

大力发展社会慈善事业。面对老龄化日益严重的趋势,国家对空巢老人的资金帮助是有限的,这就需要发展社会慈善事业,拓宽慈善捐助渠道,鼓励帮扶慈善组织,资助社会志愿服务机构等,引起社会对空巢老人的关注,给予空巢老人们一些资金支持。

利用社会舆论,形成敬老社会风气。我国一年一度的“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的评选中,常有孝子的故事,这些孝子以自己的孝行感动了千万人,因而被评选为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之一,作为全国人民的典范。中国历来重视孝道,魏晋时期以孝为标准选拔官员,促进了社会对孝文化的由外而内的认同和接受。以史为鉴,在当代就需要主流媒体对孝的理念进行弘扬和传递,非主流媒体也要提升自身的社会责任感,对新闻事件的筛选与评论应当坚守自己的职业道德,增强社会责任意识,引导人们重视并践行自己的代际责任,主动履行代际义务,实现代际公正。

改善农村空巢老人的生存现状,必须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新的代际伦理的建构,用制度约束和思想教化并举的方式帮助人们自觉承担代际责任。

[1] 廖小平.论代际伦理及其关涉视域和基本原则[J].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2).

[2] 廖小平.代际伦理:一个新的伦理维度[J].伦理学研究,2003(3).

[3] Terence Ball.New Ethics for Old? Or,How (Not) to Think About Future Generations[J].Environmental Politics,2001(1).

[4] 温凤荣,毕红霞.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方式选择实证研究——山东省例证[J].人口与发展,2016(4).

[5] 张世勇.代际伦理与中国农民的财富追求[J].文化纵横,2010(3).

[6] 王跃生.当代中国家庭结构变动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6(1).

[7] 文贤庆.儒家家庭本位伦理与代际正义[J].南京社会科学,2014(11).

[8] NG Yew-Kwang.Intergenerational Impartiality:Replacing Discounting By Probability Weighting[J].Journal of Agricultural and Environmental Ethics,2005(3).

[9] 曹永红,丁建定.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养老保障制度体系的变迁与评估——以“社会保障制度三体系”为分析框架[J].理论月刊,2016(7).

[10] 刘喜堂.建国60年来我国社会救助发展历程与制度变迁[J].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4).

[11] 符华平,顾海.我国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的现状、问题及对策[J].南京社会科学,2009(1).

[12] 任玙,曾理斌,杨晓胜.城乡医疗救助制度之现状、问题与对策[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13] 方旭东.家庭与社会——一项西方社会思想史的探索[J].学术界,2016(11).

[14] 吴家虎.社会互动与养老代际“责任伦理”重建——社会转型期解决农村养老问题的一个视角[J].山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4).

猜你喜欢

代际空巢伦理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灵长类生物医学前沿探索中的伦理思考
春节,代际弥合好时机
教育扶贫: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这里为什么叫1933?”——铜川“红色基因”代际传承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古巴代际权力交接受世界瞩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