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期规范抗凝治疗的重要性及华法林对胚胎及胎儿的影响
2018-01-29张书文
张书文
(内蒙古包钢医院心胸外科,内蒙古 包头 014010)
最近几年以来,由于心脏外科技术的发展,使得患有心脏瓣膜病变的女性病患得到了有效的治疗,并生存至怀孕,而瓣膜置换术的远期并发症可能会在妊娠期出现,并且可能会导致孕产妇的死亡以及胎儿的丢失[1],由于在进行了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之后为了防止血栓的形成,需要终身服用抗凝药物进行治疗,而抗凝药物会对胎儿产生的影响也是需要进行考虑的,本文对我院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处于孕期的病患的临床资料进行了回顾性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1月~2017年12月我院收治的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处于孕期的病患14例,病患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6.25±2.21)岁。
1.2 方法
术后抗凝治疗: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手术之后,当纵膈、心包引流液量小于每小时20 ml时,采取静脉泵注肝素300~400μ/h,并实施监测病患的凝血常规,将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保持下45~50 s,在手术当天就将气管插管拔除的病患,在手术之后第一天的8点口服2.5~5 mg的华法林(上海信谊药厂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31022123),之后依据国际标准化比率来调整病患每日的华法林剂量当国际标准化比率达到理想值时,停止使用肝素,之后再根据国际标准化比率来对华法林用量进行微调。
2 结 果
在14例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处于孕期的病患中有8例病患在置换术后孕期规范进行抗凝治疗,并且定期在孕期监测,国际标准在1.2~2.2之间,孕妇在孕产期内没有出现血栓形成以及出血的状况,胎儿情况:流产1例,脑积水儿2例,死胎1例;5例病患在孕期自行将华法林用量减少到孕前的一半,并且没有定期在孕期对凝血功能进行监测,其国际标准化比率小于1.2,导致其中1例孕产妇并发心衰、瓣膜血栓,胎儿情况:在孕中期引产脑积水儿1例,华法林儿1例,死胎1例,流产1例;还有1例孕产妇在在孕前就自行停止抗凝药物两年,导致血栓形成心衰,入院治疗时病情非常严重,产妇并发心衰、瓣膜血栓并死亡,胎儿一并丢失。
3 讨 论
香豆素类和肝素类药物是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期经常使用两种抗凝剂,华法林是香豆素类的抗凝药物,华法林可以经胎盘对胎儿造成一定的影响,在怀孕的第6~12周使用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会导致胎儿出现畸形的现象,被称为是华法林综合征,主要包括胎儿视神经萎缩、精神发育迟缓、鼻发育不全、股骨骺脱离以及脑小,除此之外还会出现死胎、自发性流产以及新生儿死亡,但是若不进行规范的抗凝治疗,则会导致病患出现相应的并发症[2]。
①孕期进行规范抗凝的重要性:在进行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对处于孕期的病患采用抗凝剂量的原则应遵循最小量且有效的原则,对华法林抗凝治疗进行监测的金标准是国际化标准比率和PT,我国专家认为在置换术后的最佳国际化标准比率和PT值应该控制在正常范围的1.5~2.0倍,在本次研究中,有5例病患自行将华法林用量减少,还有1例病患停止用药两年,导致部分病患在孕期出现并发症情况,而停止用药病患甚至死亡,因此不规范抗凝治疗大大增加血栓形成的风险,所以孕期病患应该进行规范的治疗。
②华法林对胎儿的影响:国内许多研究学者认为,每天服用小于5mg的华法林,对孕产妇会比较安全,并且不会导致胎儿出现急性,但是在本次研究中,13例病患在孕期每天服用小于5mg的华法林进行抗凝治疗,并且孕期内不存在会导致胎儿发育异常的因素存在,但有死胎3例;流产2例;华法林儿1例;脑积水儿3例。
综上所述,在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孕期不规范进行抗凝治疗的孕产妇,会加大不良妊娠结果以及妊娠并发症出现的几率,并且华法林的使用会对胎儿产生一定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