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绿色金融对我国经济结构转型的影响及政策建议

2018-01-29

上海节能 2018年10期
关键词:转型金融绿色

张 靖

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

引言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构建市场导向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发展绿色金融,壮大节能环保产业、清洁生产产业、清洁能源产业,绿色金融成为中国金融改革的重要方向。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目前我国正处在经济结构、产业结构深度调整、转型升级的关键阶段,如何引导金融系统服务于我国绿色低碳发展的根本要求,赋予金融绿色功能属性,从我国生态文明发展战略上来看意义重大。因此,我国经济的转型升级之路,需要金融体系的支持,尤其需要全面系统的绿色金融体系的支撑。

1 绿色金融的概念

绿色金融是个较新的概念,1998年世界上首家以保护生态为目的银行——德意志联邦共和国金融中心在法兰克福成立,该银行的宗旨是促进生物与生态事业的发展,其主要经营自然和环境保护信贷业务,因此这类生态银行又被外界称为绿色银行[1]曾学文绿色金融悄然兴起来源:经济研究参考2015,2(2346):2095-3151,是以绿色金融为主营的商业银行。

此后,绿色银行的内涵不断扩展,逐渐形成以商业银行为核心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及相关制度规范,通过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绿色股票、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碳金融等金融工具和相关政策支持经济向绿色低碳方向转型。作为绿色金融制度框架的重要指南,自2003年花旗银行等10家银行率先宣布成为赤道银行至今,赤道原则在全球得到了广泛重视和较快推广。截至2017年9月,全球共有来自37个国家和地区的91家金融机构采纳了赤道原则。其中我国兴业银行和江苏银行分别于2008年、2016年加入赤道原则[2]卢树立曹超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现状、困境及路径选择来源:现代管理科学2018(3)42-44。赤道原则的重要意义在于它第一次把项目融资中模糊的环境和社会标准明确化、具体化,为银行评估和管理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操作指南。赤道原则已经成为国际项目融资的一个新标准,包括花旗、渣打、汇丰在内的40余家大型跨国银行已明确实行赤道原则,在贷款和项目资助中强调企业的环境和社会责任[3]代高等低碳经济时代银行业发展对策探析来源:西部论坛2010(12)79-81。

2 我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发展现状

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迅猛,然而高污染、高能耗、高资源投入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却严重损害了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系统,导致环境问题与日俱增,社会问题凸显。为了积极应对环境的挑战,“十二五”以来,我国政府努力推进可持续发展模式,并将生态文明建设提升到国家战略层级,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将重大项目的实施与绿色发展理念进行深度融合,以绿色金融撬动社会资本驱动我国的经济结构重组,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随着2016年8月人民银行等七部委颁布了《关于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指导意见》,进一步提出了发展绿色信贷、绿色证券、绿色发展基金、绿色保险,以及完善环境权益市场、开展地方试点、推动国际合作等八大具体任务,通过2017年的广泛实践,在绿色金融市场的多个领域实现了突破与创新,使其市场规模不断增加,为我国经济转型提供财政支持。

2.1 绿色信贷

绿色信贷是我国当前绿色金融最大的业务板块,其来源于2007年7月,环保总局、人民银行、银监会联合发布的《关于落实环保政策法规防范信贷风险的意见》。之后,2012年2月发布的《绿色信贷指引》,对银行业金融机构有效开展绿色信贷、促进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根据银监会数据显示,我国绿色信贷规模稳步增长,国内21家主要银行绿色信贷规模从2013年末的5.2万亿元,增长至2017年6月末的8.22万亿元,平均每年增加将近8 000亿元。

2.2 绿色债券

其起步虽晚,但是发展迅速。2016年我国绿色债券市场已跃升至世界第一,成为继绿色信贷之后我国绿色金融体系中第二大融资市场。据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数据表明,2017年中国大陆境内贴标绿色债券发行规模达2 083.8亿元,较2016年同比增加1.5%,包括76个发行主体发行的金融债、企业债、公司债、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各类债券113支。其中有68个主体发行了103种共计1 937.75亿元的绿色普通债券;另外,一共发行了10种共计146.05亿元绿色资产支持证券(绿色ABS)[1]中央财经大学绿色金融国际研究院中国绿色债券市场2017年度总结来源:和讯网2018年1月4日http://bond.hexun.com/2018-01-04/192159343.html。目前,我国发行的绿色债券只占到国内全部债券发行量的2%,未来仍有巨大的增长空间[2]雷英杰《2017年中国绿色债券市场发展与未来展望发布》两年发行绿债逾4 700亿元近2/3资金投向清洁能源和环保等领域来源:环境经济2018(1)54-55。

2.3 绿色发展基金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明确部署“建立绿色金融体系,发展绿色信贷、绿色债券、设立绿色发展基金”[3]安国俊我国绿色基金发展广阔来源:金融市场2017(8)72-74。据绿金委统计显示,截至2016年底,全国已设立并在中国基金业协会备案的节能环保、绿色基金共265种,其中约59种由地方政府及地方融资平台公司参与发起设立,占比达到22%。我国绿色基金已经进入发展的快车道,在发展理念、制度规范、政策导向以及市场规模上将利用后发优势,借鉴国内外相关基金发展经验,尤其在绿色产业、PPT环保项目以及生态环境治理上,发挥基金的基础性支撑作用,化解金融创新的资金瓶颈问题,成为中国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

2.4 绿色保险

绿色保险也称生态保险,是绿色金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保险的制度安排,将经济发展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环境风险进行化解[4]文海,杨仁发发展绿色保险,推动绿色经济来源:经贸实践2017(21)122。绿色保险与绿色信贷、绿色债券等并列,被大多学者视为构建绿色金融体系的基础框架。2007年12月我国颁布了《关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环境污染责任保险是企业发生污染事故时的保险补偿机制,开启我国绿色保险制度的试点阶段。2017年6月,环境保护部和保监会联合研究制定了《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其中明确表示,在我国境内从事环境高风险生产经营活动的企业事业单位或其他生产经营者应当投保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这些政策法规的实施及进一步完善,填补了我国绿色保险的法律空白,为我国绿色转型提供了必要的保障。

2.5 碳金融

碳金融是绿色金融最有发展前景的市场,不过目前我国这一业务还处于前端阶段。碳金融的作用机理是依托于清洁发展机制(CDM),运用金融资本去驱动环境权益的改良,以法律法规作支撑,利用金融手段和方式在市场化的平台上,使相关碳金融产品及其衍生品得以交易或者流通,最终实现低碳发展、绿色发展[5]王武祥我国商业银行开展碳金融业务的机遇及挑战来源:贵州商学院学报2018(3)20-24。在《京都议定书》的要求中,相应衍生出诸多与碳排放相关的金融需求,其中碳排放权由于具有一般商品的可流通性和市场价值属性,因此其在市场上交易成为可能。截止2015年我国已在北京、天津、上海等7个城市试点碳排放交易市场,累计交易量突破5 000万t,交易额约15亿元。随着2017年12月全国碳排放交易市场的正式启动以及企业的积极参与,我国的碳金融市场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绿色金融市场体系逐渐完善,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国绿色金融总体上仍然处于起步阶段,还要有效克服不足,加快发展速度,提高服务质效[1]贾兴鹏以绿色金融推动绿色发展来源:人民日报2017年10月12日18版http://www.sohu.com/a/197542525_114731。目前,我国中央及地方政府及相关的各社会机构正试图通过探索和创新,建立具有中国特色、能适应时代潮流的绿色金融体系,以推动我国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并行的双轨发展模式。

3 绿色金融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中作用

绿色金融在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中的基础作用可从以下4个维度进行审视。

3.1 绿色金融具有显著的“引导作用”和“挤出效应”

通过构建绿色金融体系,出台相关政策和开发绿色金融产品等途径,为绿色产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条件[2]迟新荷绿色金融驱动我国经济绿色转型的机理与验证来源:中国集体经济2018(8)107-109。通过资本市场的杠杆作用有效调节资本流向,引导企业重视节能减排,产品升级改造,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3]李月斋绿色金融在我国经济转型中的作用探究来源:当代经济2017(15)94-95。与此同时,由于绿色金融的绿色属性与偏好,可以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的企业通过限贷、停贷等方式有效抑制其污染性项目的生产,达到市场化出清的目的,防范污染企业的环境风险。这样,通过“一引一出”的政府引导与市场化手段的融合方式,有效地解决了环境作为公共物品失灵的问题,推动了企业的绿色投资意愿,提升了我国经济结构中的绿色占比。

3.2 绿色金融促进节能环保技术发展

节能环保产业是我国七大战略性产业之一,近年来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据前瞻产业研究院估算,2018年我国环保行业总产值将达到8.13万亿元。相对环保业产值的逐年递增,环保技术的发展却相对滞后。绿色金融政策的出台将有利地支持绿色创新体系的实施,通过银行的绿色信贷,发行绿色债券等方式筹资,促进企业对环保设备的投入,加大对环保技术的研发力度,从而推动其成为绿色创新的重要力量。此外,绿色金融是政府聚集社会力量服务环保产业的一种有效的市场化手段。由于环保技术的研发具有投入大、周期长、回报慢等特点,因此需要通过融资手段来分担、减轻企业的研发风险,以保持企业和社会力量对环保技术的热情。随着我国的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绿色环保技术必将推动我国产业绿色结构变革。

3.3 绿色金融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调整

能源作为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的重要物质基础行业,始终以满足人民美好生活对能源需求为根本,以解决人民用能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为中心,深入推进能源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能源发展呈现“消费全面回升、供给质量提升、结构持续优化、供需总体平衡”良好格局,为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奠定了坚实基础[4]肖宏伟2017年我国能源形势分析及2018年预测来源:科技促进发展2017(11)902-908。据《中国能源发展报告2017》显示,我国2017年能源消费总量达44.9亿t标煤,同比增长2.9%。能源消费结构不断优化,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为60.4%,同比下降1.6个百分点。清洁能源消费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达到20.8%,同比上升1.3个百分点。随着我国能源结构的转型升级,绿色金融在推动低碳能源转型中将积极推动资源配置的激励机制,引导和鼓励资本市场支持天然气等清洁能源以及再生能源产业的发展,构建我国绿色能源体系。

3.4 绿色金融有效提升第三产业的占比

据国家统计局核算,2017年我国GDP总值为827 122亿元。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65 468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334 62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427 032亿元,占比为51.6%[5]来源:中华人民共和国2017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新华网2018年2月28日http://www.xinhuanet.com/fortune/2018-02/28/c_1122467973.htm,相较西方发达国家的第三产业70%-80%的占比,仍有较大的上升空间。目前,我国第三产业在稳定经济增长、促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吸纳就业等方面还未充分发挥作用。绿色金融产品能利用资本市场规则,高效、准确地调整资本流向,将更多金融资本配置给低消耗、低污染、低资源依赖的第三产业,从而提高第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优化中国经济结构[1]程实绿色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发力点来源:上海证券报2016年7月15日。

4 绿色金融在经济转型中的突出问题

为了向我国经济结构转型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绿色金融体系的建设与发展,在建立风险防范机制、完善信贷管理制度、推进金融创新等方面取得了显著进步,但仍有一些突出的问题,需要予以重视。

4.1 绿色金融法律法规体系不健全

我国绿色金融建设起步较晚,尚未形成健全有效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我国环保意识的加强及经济结构转型的需要,我国已出台了一些推动绿色金融发展的政策法规文件。但目前我国仍没有制定专门的绿色金融法,虽然出台了《环境保护法》,但是层次较低,权威性不足。

4.2 绿色金融激励机制相对滞后

绿色金融的激励机制建设涉及四个方面:监督管理、财税激励、社会责任和信息传导[2]陈鹏,逯元堂等我国绿色金融体系构建及推进机制研究来源:环境保护科学2016(1)52-56。我国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是制约当前及未来一段时间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企业作为微观层次的投资主体,从长远发展角度看其适应低碳经济发展,就要增加适应节能环保要求的新设备、新技术,而我国企业的绿色投资的意愿普遍偏低。我国绿色金融激励机制设置上的不完备,导致企业实现低碳发展在财政激励、企业社会责任感及定期完整、系统、准确的上报环保信息的机制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特别是对市场主体的激励机制明显不足,导致企业很难主动地适应绿色发展的要求。

4.3 绿色金融对实体经济支撑不足

实体经济是我国立国之本,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改革的重要抓手。绿色金融要避免资金的“自转空转”,就要把促进实体经济的绿色发展视为金融创新发展的基础。而目前我国整体绿色金融的产品创新尤为不足,种类仍较单一,特别在碳金融、绿色资产抵押债券及绿色基金发展上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仍较为落后,难以满足我国市场主体对不同品类的绿色金融产品的投融资需求,进而影响我国推动供给侧改革。

4.4 银行业的绿色转型缺乏长远规划

在创新环境下,银行业的发展面临着巨大的机遇和挑战,而绿色金融则是引领行业突破的一个核心发力点。由于缺乏对银行业绿色转型的长远思考,必将会影响我国经济转型的效率,不利于我国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并削弱我国未来参与全球治理的竞争力。

5 政策建议

绿色金融的发展是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为此我国需要从构建法律体系、完善激励机制、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加快银行业绿色转型四个方面做出努力,推动我国绿色金融体系的建立。

5.1 构建法制体系

在法制建设方面,我国应逐步完善立法层级,坚持以国家主导立法,各地区以此为基准,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地制定相应的促进条例,促进本地区绿色金融发展[3]陈凯绿色金融政策的变迁分析与对策建议来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17(10)93-97,112。

5.1.1 我国应加快制定绿色金融基本法,并通过修改和增加现有的《商业银行法》、《证券法》、《保险法》的相关条款,加入绿色金融的内容,对其业务进行相应的约束和引导,在更多领域和行业推行强制性的绿色保险制度,构建绿色信贷与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联动机制。

5.1.2 明确金融机构和相关责任主体的环境法律责任和义务,完善绿色金融基本法律制度及监管制度,规定金融机构的绿色投资使命以及企业的绿色发展机制。

5.1.3 建立企业环境信息强制披露制度。通过修订《公司法》对企业的环境信息披露做出强制性规定,设定标准,促使企业建立和完善绿色信息披露标准体系。

5.2 完善激励机制

当前,我国绿色金融的发展主要靠国家政策倾斜和公共资金的支持,但从长期看,需要通过综合运用财政税收政策、信用担保机制等激励手段,提高绿色投资收益,降低绿色融资成本,赋予绿色投资主体社会声誉,激励市场主体从事绿色金融活动。

5.2.1 完善货币政策对绿色金融活动的引导和激励机制,将存款准备金率及利率、公开市场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SLO)和常备借贷便利(SLF)等常规货币政策工具与绿色金融激励挂钩,制定“支绿”的再贷款、再贴现等政策安排。通过激励机制设计与“促绿”支持手段的结合,引导社会资本投向绿色产业、绿色项目,扩大绿色金融供给[1]詹小颖我国绿色金融发展的现实困境与制度创新来源:南方金融2017(12)69-75。

5.2.2 对于企业的外部激励机制,除了包括效益补偿、税收优惠和直接财政补贴、投资风险补偿基金支持等正向激励,也应涵盖环境违法类项目的责任追究等负向激励,将企业应承担的负外部性责任以及强制环保信息披露机制与财税激励相结合,形成一个统一的正负激励机制体系。

5.2.3 政府作为市场秩序的维护者,在加大监管力度,执法力度的同时,应加快制定绿色认证制度、风险评估机制、发布绿色债券指数、敦促上市公司清洁化生产、建立绿色融资优先通道等事项的步伐,激励金融市场积极从事绿色金融活动。

5.3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金融机构要不断创新绿色金融产品和服务,切实服务实体经济,进而推动我国经济结构的转型升级。

5.3.1 在风险可控、商业可持续的原则下,积极探索新型的绿色经济融资模式,通过融资租赁、并购贷款、股权融资、财务顾问、银团贷款、碳金融等多种综合化金融服务方式,积极支持优质客户在技术改造升级、研发能力提高、绿色低碳发展等方面的业务需求,促进企业技术升级[2]殷红绿色金融战略与实施来源:中国金融2015(20)35-37。

5.3.2 要在绿色发展基金和环保基金的产品创新上寻找突破口。目前,我国浙江、新疆、广东、江西等试点的省份在政府和市场化合作的基金方面,利用PPT引导基金,以推动和各地方政府的合作,实现绿色基金在生态环保、绿色交通、资源循环、水污染、土壤、雾霾治理等绿色金融方面的应用。

5.3.3 不断延展绿色金融的发展空间,扩展绿色金融的覆盖面,积极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中小企业,有效解决绿色企业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融资贵融资难的问题。支持实体经济必须要借助绿色金融的融资属性,在创新融资模式的同时,建立健全财政支持的长效机制,进而提高绿色金融政策支持实体经济绿色发展的稳定性和持久性。

5.4 推动银行业绿色转型

银行业作为现代经济体系中重要的资源配置中枢,在引导社会资金流向绿色产业方面应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推进银行业的绿色转型,对提高我国绿色金融供给、推动我国经济向绿色低碳转型具有重大意义。

5.4.1 依托赤道原则(EPs)实现绿色转型。赤道原则为银行判断、评估和管理项目融资中有关的环境与社会风险提供了一个行业准则。我国银行业的绿色转型需根据赤道原则的要求,将经营模式由单一的经济效益目标向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兼顾的复合目标转变。

5.4.2 提升绿色发展战略高度。理念是行动的先导,为将绿色金融理念贯穿于今后的长期发展,建议商业银行将绿色发展提升到战略高度,制订相应的发展目标、产品体系、关键举措和机制保障,从而形成完整的绿色金融发展规划[1]连平武雯加快发展绿色金融推动商业银行转型来源:中国证券报2016年9月12日,将绿色融入到银行所有的战略决策范围。

5.4.3 强调绿色运营管理。银行业在提供产品服务的同时,通过明确设立总体绿色运营目标并采取内部环境管理手段与引进先进技术减少自身日常经营中温室气体排放及能源消耗[2]周月秋等商业银行构建绿色金融战略体系研究来源:金融论坛2017年第1期3-16。

5.4.4 加强绿色转型中的风险控制。目前,我国银行业还存在风险管理体系不健全,风险量化管理落后,风险管理工具缺乏等诸多问题,过去粗放的风险管理模式难以为继。为此,以引入赤道原则实现绿色转型为切入点,有助于提高我国银行业风险管理能力和防范在经济转型中出现系统性危机的能力。

猜你喜欢

转型金融绿色
绿色低碳
转型发展开新局 乘风破浪向未来
航天器在轨管理模式转型与实践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何方平:我与金融相伴25年
聚焦转型发展 实现“四个转变”
央企金融权力榜
民营金融权力榜
多元金融Ⅱ个股表现
再造绿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