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孩子学会独处

2018-01-29◎黎

养生月刊 2018年1期
关键词:恐惧感小敏恐惧症

◎黎 明

开学已经好几个月了,刚上小学一年级的外甥女小敏仍旧每天下午做完作业后就哭着给她妈妈打电话。电话接通后,她什么也不说,就是一个劲儿地哭,似乎很委屈的样子。平时,身体健康的小敏,每天高高兴兴地去上学,放学回家的路上,还神采飞扬地给前去接她的妹夫讲当天班上发生的各种有趣的事儿,吃完晚饭后也按时写作业,根本看不出有何异样。

刚开始,妹妹夫妻俩还以为她只是刚上一年级,进入一个完全陌生的环境并不太适应造成的。可是好几个月过去了,情况仍不见好转。夫妻俩追问她到底怎么了,可孩子太小,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他俩莫名其妙,百思不得其解。时间长了,他俩就开始觉得紧张了,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可是又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

其实这是典型的儿童心理孤独恐惧症。即当儿童离开大人,单身独处时对自身所处的环境产生强烈的恐惧感,并伴有回避行为,如尖叫或者号啕大哭。但小敏这种情况还谈不上是一种病,只能说是由于年幼,心理机制尚不健全,在独处时无法正确、理性地判断周边事物或环境是否会对自己造成伤害,从而产生的不必要的恐惧感。这种情况可以随着年龄的增长,以及教育、引导和锻炼等方式,逐渐得到改善甚至完全克服。但是,这得依赖于一种人生必不可少的能力建立,那就是独处的能力。

人们往往只是把交往看作是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甚至从某种角度讲,独处是一种比交往更为重要的能力。事实上,独处作为一种人生必备的能力,并非人人生来具之。只有极少数人生来就雄心大胆,天不怕地不怕的。绝大部分人的性格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胆怯。这需要靠后天教育、心理疏导、锻炼等方式来逐渐进行克服。

从心理学的角度看,独处是人的一生中不可或缺的阶段性生存方式。人之所以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也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知识、经验才能被自我所消化,并成为自我精神世界或知识结构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因此,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独立的内心世界,以及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甚至关乎一生的幸福。现在的孩子,尤其是城里的独生子女,生来就注定要承受孤独。所以,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指导孩子怎样面对孤独,学会孤独,以及善于在孤独中寻找生活的乐趣。

因此,针对幼儿心理孤独恐惧症,家长应该有意识地为他们多创造安全独处的机会,多安排一些需要单独完成的活动,例如做作业,写字、画画、演算等,并设定任务,要求在特定时间内完成。在任务之下,使他们在心理上产生一种目标感,这种目标感可有效地集中注意力,从而迫使他们没有空闲考虑个人处境,由此回避心理上的孤独感。随着独处体验的逐渐增多,就会自然而然地建立起独处的能力。

要特别强调的是,每当孩子完成任务后,不管结果优劣,都要进行有针对性的鼓励和表扬,并结合一些肢体语言,例如拥抱、亲吻、竖起大拇指等方式对孩子表示热烈的肯定和奖励。这种肯定可有效强化他们刚刚完成的孤独体验,同时让内心产生强烈的成就感。随着成就感的累积,促使他们逐渐建立强烈的自信心。要知道,自信心也是颠覆胆怯和恐惧心理的重要法宝。

猜你喜欢

恐惧感小敏恐惧症
《小敏家》:孩子终将长大
错失恐惧症
犯罪恐惧感对居民健康的影响
一颗珍珠的自述
密集恐惧症
学会与恐惧感共舞
药店认识
一起遛弯
学生经常性迟到的问题研究
我有开学恐惧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