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叙事为起点 促进乡村教师成长
2018-01-29毛家英
/毛家英
乡村学校由于地处偏远,与外界沟通存在极大的局限。久而久之,囿于这方小天地,也拘囿了乡村教师的思想,从而造成乡村教师发展和乡村学校发展的严重滞后。江苏省苏州市相城区望亭中心小学地处苏州相城区最偏远的乡村,以“叙事”作为起点,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实际的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生长的路径。现将我们的做法分享出来,以求教方家,也力图为乡村教师和乡村学校的发展提供我们的“望亭路径”。
一、“叙事”:教师叙写教育成长点滴
由于乡村教师信息闭塞、视野狭窄、思维保守,不可能直接嫁接城市教师的发展路径,而只能走贴近自身的发展路径。作为一线教师,最贴近自己的当然就是发生在自己身上、身边的鲜活事件,这是教师生长最宝贵的资源。通过调研,我们决定以青年教师为突破口,通过青年教师的成长引导更多教师走上自我成长之路。
就在这时,我们遇见了王维审老师创建的“叙事者”教师专业发展共同体。于是,我们选择了11名青年教师组成“叙事者·望亭团队”。团队成员以近一两年新参加工作的青年教师为主,任教学科、所在学段各不相同,并尽可能兼顾到各个层面的青年教师。为了以身示范,笔者也申请加入到团队之中。就这样,11名青年教师加上我这个工作26年的年龄最长者,“叙事者·望亭团队”12名成员走上了网络研修之路。
作为叙事者,每周提交一篇教育叙事到QQ群是基本的成长作业,这将由管理员进行统计考核。叙事内容有的为班级发生的美好情节,有的是教育行为的反思,也有在家庭里、社会上发生的与教育相关联的事件。从叙事出发,教师开始留心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或者说开始有了一颗教育心。
关注教育的心一旦存在了,教育心还会远吗?在不断的叙事中,笔者看到了年轻教师脸上的丰富,以及慢慢衍化出来的内心的丰满。佐藤学教授说:“当教育者灵魂变得温润,教育就会变得美好。”望亭中心小学的叙事者也成了我们学校可以变美好的重要资本。
二、“说事”:开展“教师说事”讲坛活动
与叙事相应的是“说事”。苏州市德育教研员王颖老师说过:“让教师获得发展动力的最重要的手段是让教师获得存在感。”的确,因为成绩会带来喜悦,喜悦就会形成动力,而动力就是可持续发展的源泉。为此,望亭中心小学每两周就会利用网络语音开展“教师说事”讲坛活动,让每个教师都有展示的机会。展示的过程就是对教师的肯定,让展示教师获得存在感。
为了激励教师更好地展示自己,每次的“教师说事”我们会邀请一些教师做评委,邀请一到两位名师做点评指导。更重要的是,我们每次都会从不同角度对教师进行评价,让多维的评价为教师的“说事”注入动力。例如我们会不定期评选出“最佳故事奖”“最佳文笔奖”“最佳教育理念奖”“最佳演说奖”“最有潜质奖”等。我们认为,在共同成长的团队中,评价是促进团队个体发展的最为核心的因素。
三、“定事”:评改教育故事
我们乡村教师写出来的教育故事不可能完美,而且如果只在同一个平面上叙写与讲述,不可能有好的发展,自然也不会达成我们以教师发展带动学校发展的目的。所以,在教师讲述完故事之后,还有一个“定事”的阶段,就是在网络提交“叙事”之后,我们会组织开展“改文”活动,即对全体成员的作业进行三种形式的评改。
一是笔者和小组长对所有成员的文章进行评改。“叙事者·望亭团队”成立仓促,成员基础参差不齐,所以每次提交作业之前,我和小组长要在群里提醒、鼓励,并对上交的文章逐一点评、修改。平时,打开成员们的作业链接后,我们会和大家交流,发现可以修改的地方,我们也会第一时间与成员进行沟通。
二是成员之间互评互改。当成员要参加写作比赛时,当成员文章要进行版面展示时,当成员文章要进行报刊投稿时,团队成员之间会进行互评互改。小组长会把成员们再分成几个小组,随后组员打开作业链接进行定向评改。
三是典型文章集体评改。我们定期从团队成员中挑选出一到两篇典型文章公布在群里,然后在规定的时间里让成员相聚网络,在群中进行集体评改。这主要有两种形式开展活动:其一是邀请名师专家在网上进行点评,其他成员认真聆听,有什么疑问也可以随时在线上发问;其二是自我集体评改,在规定的时间阅读指定的文章,然后成员们在群中对文章进行逐一点评,每次活动既有每人必须完成的点评任务,也有随机的发言机会。
在我们团队中,各种形式的评改已经成了我们的惯例,一个故事、一句话语、一个字词,甚至一个标点,都是我们津津乐道的话题,也都是我们抱团成长的见证。
四、“设事”:开设叙事德育课程
基于以上三个阶段,我们团队教师的业务能力和教育情怀都得到了较大程度的提升。
然而,教师的叙事写作做得再好,如果不能转化为学校的“生长力”都没有多大意义。“设事”就是主动构建故事,让故事促进孩子理性思维的发展,让故事温润孩子的心灵,为人的一生奠基。为此,我们决定开发叙事德育课程。在充分论证后,我们开发了以叙事为主的“我喜欢你”德育课程。“我喜欢你”课程以人、物、事为基本元素,根据年级特征开设“我喜欢你,老师”“我喜欢你,孩子”“我喜欢你,父母”等六大系列特色课程。“叙事者·望亭团队”完成了从实践到研究再到构建课程的蜕变,望亭中心小学也因此有了些许声望,逐渐由一个偏远的乡村小学,成为大家关注、参观和推介的学校。
五、“补事”:开展深度阅读
这里的“补事”是补充叙事。当“叙事”及其相关事宜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我们的发展会进入瓶颈区,而突破瓶颈最好的方式是读书。
为什么到了这个阶段才强调读书?根据我们的经验,若一开始要求教师读书,将会遇到各种阻碍,尤其是乡村教师,这种抗拒力量尤为突出。不可否认,在叙事过程中,会有极少数与教师自发地阅读。而当读书成为一种需要的时候,读书就会变成自觉的行为。在我们的叙事行动不断推进,以及学校声名鹊起的时候,越来越多的教师感觉到自己原有的知识水平已经满足不了专业发展的需要和学校发展的需要。这种内在的觉醒,促使了我校阅读氛围的形成。
王维审老师的叙事者团队倡导每月共读一本书,我们“叙事者·望亭团队”也共读这些书。首先是启动导读,每本书都安排一个领读人,每个月初,领读人启动导读,公众号推出导读有声版;其次是自由阅读,我们可以随时将自己的阅读感悟用文字或者音频发给管理员,管理员会在公众号和博客上择优发布;接着是问题导读,领读人梳理出本书核心问题,引导叙事者进行深度阅读;再次是聚焦阅读,叙事者根据核心问题随时将自己的阅读感悟用文字或者音频发给管理员,管理员择优发布;最后是线上书吧,领读人利用网络,在线上进行问题聚焦式导读和交流。在领读教师的引领下,我们的阅读总有豁然开朗之感。
腹有诗书气自华,最是书香能致远。读书不仅让我们增长了知识,开阔了视野,还滋养了底气,当然,也进一步弥补了我们先前叙事的不足,服务了学校的发展。
六、“展事”:搭建宣传展示叙事的平台
展事,就是把“叙事”在各种平台上展示出来。这个阶段和“说事”时期的展示目的是一样的,都是为了让叙事者获得成就感,促进良性循环的发展。但是,这个阶段的展示平台会更丰富也更广阔。
为了促进叙事行为的进一步发展,促进以叙事为起点的教师发展和学校发展的良性循环,我们积极为“叙事”和叙事者搭建更广阔的展示平台。我们的主要做法有开设“叙事者”微信公众号,为教师的叙事和学校的叙事典型进行宣传;创办《叙事者》校刊,为师生的故事变为铅字提供平台;联络《苏州德育》等杂志,尽力为教师发表文章创设舞台。
2017年9月,我们在学校行政楼大厅精心设计了“叙事者·望亭团队”之家,叙事者写过的所有叙事、读后感都集结刊印,叙事者的活动照片也一一呈现,叙事者的真实感言也一一展示……这也是我们搭建的“望亭分享”舞台。在我们学校,除少数教师因被邀约外出交流经验之外,大多数教师都只能在学校里默默耕耘。为了进一步激发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主动搭建平台,把“观众”请进来。每隔一段时间,我们会向外广发“英雄帖”,邀请各地同仁们到我校进行展示交流。逐渐地,我们的教师就会在我们建构的舞台上获得展示的机会,同时也可以聆听同仁们的“窗外声音”。如此一来,我们学校的教师获得了继续发展的力量,望亭小学的办学品质也得到了一步步提升。
“叙事—说事—定事—设事—补事—展事”以叙事为起点,促进了学校教师的发展,也促进了望亭小学的品位提升。更让我们自豪的是,这种良性循环会促使我们望亭小学向更好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