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及其现实意义
2018-01-29包月强赵王青
包月强,赵王青
(1.湖南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长沙 410006;2.东北石油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黑龙江 大庆 163000)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没有新的时代需求,就不会有新思想的诞生,更不可能有理论的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没有新时代肥沃的实践土壤,就不会产生适应国家、社会各方面发展的科学新理论。新的时代环境必然需要新的科学思想理念,新的社会发展实践更需要新的理论作科学指导。习近平总书记在深刻把握当今世界发展潮流和全局形势的基础上,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生态文明理念、我国传统治理生态环境的积极经验与当前我国发展进入社会主义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的新特征相结合,提出了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思想中国化的理论发展新成果,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必须长期坚持这一新思想,这将对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对建成美丽中国的梦想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望都有着极其丰富的现实价值和时代意义。
一、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产生的理论基础、丰富养料和助推器
任何科学理论的产生都不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纵观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过程中所产生的理论成果,都有其主要的理论来源、丰富养料和特定历史阶段的现实条件,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主要具备了以下三个条件。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理念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普遍认为,人类都是来自于自然界的,他们都是自然界密不可分的一部分,人类社会的所有进步与自然界的发展是互为依赖的统一整体,二者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生态命运共同体,自然界的发展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础,人类社会的进步为自然界的永续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恩格斯在他的《自然辩证法》中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的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竟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1]517这就告诉人们一个深刻道理,人类不能盲目地从自然界中获取一切资源,他们必须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手段呵护和保护自然界,更不能违背自然界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人类必须在尊重这些规律的基础上才可以适当地利用自然界中的资源,但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能竭泽而渔,要切实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永续发展。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也对正确处理发展社会生产力和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恰当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作出了具体论述,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借鉴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取得的这些积极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他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新思想,这些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许多弥足珍贵的重要理论来源。
(二)我国传统优秀的生态智慧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极其丰富的养料
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辉煌灿烂的优秀传统文化,其中必然包含着许多古圣先贤们关于人与自然关系的精辟论述,虽然他们代表着不同的学派,表述方式各异,但他们始终只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倡导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处理好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真正做到二者的和谐永续发展,最终为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提供巨大的精神动力和丰富的精神养料。比如: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荀子在《天论》中明确指出,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管仲认为,山林虽广、草木虽茂,封禁开发必须遵从时令;中国古圣先贤们还提出了发展生产力要注意休养生息的观点,反对急功近利和过度开发;陶渊明眼中的“桃花源”形象地反映了人们对美好生态环境的渴望。以上这些古圣先贤们的观点给了我们许多的启示,即,无论是在古代社会还是经过大力发展的现代社会,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必须尊重自然规律,按照客观规律办事,不能盲目地开发自然资源,不能将人的权利凌驾于自然之上,要真切实际地做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最终促进伟大中华民族的健康永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正是把我国传统优秀的生态文明经验与新时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新时代的生态文明科学思想,这一新思想也赋予了我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一些新特点、新内涵,增强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力和世界影响力,为其他国家生态文明的建设和发展提供了成功经验和中国方案。
(三)历届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对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纵观中国共产党和社会主义中国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集体都非常重视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人类文明的问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毛泽东同志根据当时国家发展的现实状况,提出了大力发展植树造林、绿化美丽祖国的观点,他认为:“南北各地的绿化对农业、工业,各方面都有利。”[2]这不仅有利于生态环境的保护,更有利于社会生产能力的大幅度提高。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结合现实国情,提出了我国正处于要大力发展经济的关键时期,但这并不能说是要以破坏生态为代价来推动经济发展,而是要将二者结合起来,通过发展经济为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物质基础保障,反过来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才能更好地促进经济社会的高质量发展。江泽民同志立足于改革开放发展新阶段出现的新的客观情况提出:“实现可持续发展,核心的问题是实现经济社会和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3]这就告诉我们必须确保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数量、自然资源和社会资源、环境的协同持续发展。胡锦涛同志十分关心人与自然的关系问题,他认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4]由此证明,我们必须正确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建设美丽中国[5]。因此,可以说历届国家领导人对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贡献为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产生起了巨大的助推作用。
二、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的多维解读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内容博大精深,其中包含着极其丰富的内涵实质,这一新思想是对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理论的继承与发展,是对我国传统治理生态环境理念的创新,我们需要深刻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科学内涵,认真把握这一新思想的精神实质。
(一)坚定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
习近平总书记曾深情地指出“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经济生态文明理念[6]230。这段话告诉我们一定要用马克思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眼光看待一切问题,遇到问题时必须要分清主次,抓住重点,不能盲目去解决事情,更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们不仅要注重“金山和银山”发展经济,而且更要关注“绿水和青山”发展生态,从而提升环境质量,不能只是为了追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而破环了生态环境的内在规律,否则最终必将受到自然的惩罚。党和政府高度重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理念,并将此理念贯穿于平时工作的具体行动中。我们所追求的经济发展是高质量的发展,是高效益的发展,要时刻谨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期望,真正将生态文明的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使其与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协同发展、平衡发展,因为只有生态环境得到了保护,才能从整体上提高人民的生活环境质量,满足人民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最终实现把我国建设成为美丽中国、绿色中国的愿望。所以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在经济层面的体现。
(二)通过建立健全生态环保制度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多领域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想要顺利完成这样巨大的事业,必须要具备完备的制度和法律保障。就像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只有实行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才能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可靠保障。”[6]240虽然目前我们国家已经制定了许多生态环境保护建设方面的制度和法律,但是并没有形成严密的系统体系,许多制度的规划和制定经常落后于实践发展的需要,因此习近平总书记2018年5月18日在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上指出,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顶层设计和制度体系建设,加强法治建设,建立并实施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制度,大力推动绿色发展,使生态文明制度更加具有法治性、全面性和程序性。比如,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对于损坏和破坏资源环境的个人和集体必须追究责任;建立健全生态环境管理制度,对于损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突出问题必须全面解决;建立体现生态文明建设具体要求的考核办法、奖惩机制,把生态环境放在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的突出位置。积极发挥法律制度强制性、引导性和教育性的作用,以便约束破坏生态环境的活动,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让生态环境健康永续发展。这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在制度层面的体现。
(三)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总是把让人民群众过上绿色健康的生活和实现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他的奋斗目标,这很明显说明了处理好生态环境保护和人类文明发展之间关系的重要性。习近平总书记曾经指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7]这一论断也阐明了二者的关系,生态环境对于人类文明的发展起着基础性和关键性作用,如果没有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就不可能产生人类社会,更不可能形成由人类创造出来的丰富的文明成果。如果人类想要文明社会继续不断发展,就必须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必须正确处理好保护生态环境和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否则的话,生态兴则文明兴的说法永远属于空谈,永远都是不可能实现的愿望,所以正确处理好生态环境与人类文明之间的关系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在文化层面的深刻体现。
(四)积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命运共同体
人与自然的关系是整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最基本的一对矛盾,它贯穿于人类历史,时刻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生活环境状况,所以我们必须处理好这对关系。人与自然是彼此互相联系、不可分割的关系,自然界是人产生和生存的最基础性条件,人可以通过自身行为对自然界进行利用和改造,但并不是为所欲为的改造,因为人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在利用和改造自然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适度原则,不能搞一刀切,不能过分地开发自然资源,不能破坏自然内部的规律,必须在尊重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相关活动。与此同时我们不仅要利用自然,更要学会保护自然,因为保护自然就是保护人类自身,建设自然就是造福人类本身。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的物质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8]所以,积极推动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科学内涵在社会层面的体现。
(五)自始至终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还指出:“生态文明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和‘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6]233-234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十八大以来5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取得了非常显著的成绩,但是仍然存在雾霾、水土流失、荒漠化、沙漠化等生态环境问题,说到底就是在发展过程中只注重了经济发展的速度,而忽视了发展的质量和效益。现在我国进入了新时代,需要加紧转变以前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及时调整经济结构,积极贯彻绿色发展新理念,使生态环境得到保护。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因为它们二者是彼此依赖的辩证统一体,通过发展经济为保护保生态环境提供最基础的经济保障,反过来正是因为生态环境得到了改善,才提供给人民更多的绿色产品、绿色服务,从而也延长了他们的寿命,提高了他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水平,这样才更有利于调动广大人民建设社会主义美丽中国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正确处理好发展生产力与保护生态环境的关系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在民生层面的体现。
三、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现实指导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对于满足我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人民对建成美丽中国的愿望、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顺利建成、实现我国人民幸福的中国梦、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发展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念
生活在19世纪的马克思认为,在整个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问题始终影响着人们的生存状况和生活质量,他告诫人们要高度重视自然界的强大力量,无论到任何时候都要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将自己的主观想法强加在自然身上,要敬畏自然,真正做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们要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人与自然,我们要在自然能够承受的范围内去开发自然资源,不能过度从自然界中索取物质而不懂得呵护自然,否则就会受到自然的惩罚和报复。正如恩格斯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1]517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提出了许多关于生态文明建设的著名论断,比如,“两山理论”“保护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等,这些精辟论断都成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这也说明习近平总书记是在将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生态文明思想与我国新时代建设生态文明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基础上提出的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的丰富与发展,并为其在中国的发展开辟了更加广阔的舞台。
(二)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
经过改革开放40年的发展,我国社会进入了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转变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这说明经过多年的努力,党和政府解决了人民的温饱问题,满足了人民最基本的物质生活需要。但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不断发展,人们对生活的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在获得更多经济收入、更多社会公平正义、更多精神文化和更多社会满足感的同时,其生活质量和社会幸福指数也能得到不断提高,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与生态环境各方面能够协调发展。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是他根据当前我国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的实际情况而做出的科学判断,针对出现的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在这一新思想的指导下转变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缩小各领域发展不平衡的差距,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深入贯彻绿色发展理念与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生态文明思想,提供给人民更加丰富的绿色产品、更加清洁的空气,推动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全面协调发展,真正实现所有社会成员的共同富裕。这再次证明了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三)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实现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望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经过改革开放后40年的发展,我国生产力取得了巨大发展,社会公平正义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保障,人们的文化自信也不断增强,社会变得更加和谐有序,但生态文明建设则在一定程度上落后于其他领域,这不利于国家“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全面展开。我们要实现中国梦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人民能够过上幸福的生活,我们要建成的小康社会也不是不平衡的小康,而是全面发展的小康。习近平总书记在许多场合强调要在发展经济的同时更加注重保护生态环境,要让人民在享受天蓝、地绿、水清的环境中也享受到平等的机会,要让人民在绿色清洁的环境中享受各种精神文化活动、努力实现参与治理社会的愿望,最终真切实现建成美丽中国的梦想。习近平总书记总是强调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因为它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习近平总书记正是在我国面临生态环境建设的紧迫性的情况下提出了更加全面的新理论,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因此,坚持这一新思想有利于实现顺利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愿望和人民幸福的伟大梦想。
(四)坚持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有利于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取得新胜利
经过历届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和全国各族人民群众的艰苦探索和辛勤努力,尤其是党的十八大以来5年的发展,我国经济社会各领域发展赢得了一个又一个的巨大胜利,取得了许多过去从未有过的新成就,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基础、可靠的政治保障、强大的精神支柱、良好的社会氛围。习近平总书记敏锐分析世界上其他国家和国际组织在处理生态文明建设方面所取得的经验,结合新时代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方面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许多具有建设性意义的措施和方法,我们必须认真学习和领会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的核心要义,必须锲而不舍地坚持这一新理论,以夺取打赢蓝天保卫战的胜利,最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事业不断取得新胜利。
四、结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把握当今世界和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面临的挑战的背景下提出了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要想解决在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引下把握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始终不渝坚持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和低碳发展道路,重视加强节约资源,降低资源消耗,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二是始终将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最突出的位置,使山变得更绿,水变得更清,空气变得更新鲜,提供给人民更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三是加大生态环境保护力度,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不断改善地球环境;四是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之中,建立责任追究制度和奖惩机制;五是大力加强生态文明知识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意识,营造爱护生态环境的良好风气。
总之,坚持和贯彻习近平新时代生态文明思想,不断推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事业健康有序发展,实现建成绿色中国、美丽中国的愿望,争取早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把我国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