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度语文”:在学科课程框架内且歌且行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43期
关键词:文本课文内容

“三度语文”教学主张,简而言之就是“丈量语文的宽度,营造课堂的温度,拓展语文的深度”。其中,宽度,指向具体的课时目标,即“教什么”;温度,指向课堂的活动安排,即“怎么样教”;深度,指向课堂的拓展延伸,即“为什么要教”。

从语文教学的课堂结构而言,语文课的“宽度”“温度”和“深度”,必然建立在对文本编者意义、作者意义、读者意义的有效落实之中。编者意义,影响着一篇课文的具体教学目标;作者意义,制约着一篇课文的意义阐释;读者意义,决定着一篇课文的具体教法与学法,裁定着每一节课的得失成败。要在一节课中将这三方面的意义落实到位,就必须设计出精当的教学流程,形成有效的课堂结构范式。“三度语文”的课堂结构范式就是“五走进”:走进文本—走进作者—走进生活—走进文化—走进心灵。

“五走进”的五个环节,既各自独立,又互为观照。常态化教学中,一般不打乱既有的顺序,但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具体学情的需要,省略掉后四个环节中的某些环节。比如,文学类文本的教学,可能五个环节同时存在;实用类文本的教学,则可能无须关注作者的创作意图,也无须生拉硬拽地进行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

一、走进文本

走进文本,是课堂教学的重中之重。该环节占据课堂教学的绝大多数时间。一节课的好坏,取决于教师引领学生进入文本的深浅度。走进文本的主体,是学生,不是教师。教师对文本的解读,需服务于学生的理解力和接受力。不能用教师的深度,取代学生的深度,更不能硬性灌输。

更为重要的是,走进文本并非全方位解读文本。无论是教师的深度,还是学生的深度,在课堂教学情境中都必须服从于“课程”这一根本。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样的文本,如果每一个细节都引领学生走进去,则一个月大约只能学这一篇课文。事实上,文本中的大量内容,教师并不需要教,学生也并不需要学。真正需要走进的内容,或许只是文本所有内容的十分之一,甚至百分之一。而且,《林黛玉进贾府》这一文本在教材中所属的单元不同,需要“走进”的内容便不同。面对的学生不同,需要“走进”的内容也不同。

在确立了需要“走进”的内容之后,方法反而变得简单。走进文本的路径只有一条,那就是对话。只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反复阅读文本,不断地同文本中的人物对话,同作者对话,同作品对话,同教材编者对话,才能一步步走进文本的内核,感知文本的真实意义。“走进文本”不是一个简单的教学环节。“走进文本”至少需要经过以下三个步骤——

1.自主阅读,整体感知。该过程侧重解决两大问题:第一,了解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已经解决的问题;第二,了解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形成的困惑,为课堂教学确定最贴近学情的教学内容。其中,第一个问题要覆盖到基础知识积累、基本技能提炼、语言感悟、关键内容赏析等多个层面。第二个问题不能脱离课时学习目标随意延伸。所有的困惑,必须来自该文本学习中应该关注的内容。

2.合作赏析,强化重点。每一个文本承载的学习目标,都只是整个课程目标体系中的极为有限的小的单元。课堂教学,就是要紧扣这样的学习目标,有选择地细读某些内容,集中力量合作探究一两个重点内容。比如,《林黛玉进贾府》这篇课文,最具教学价值的内容,无外乎“人物形象刻画”“线索的设置与运用”“环境描写与人物塑造的关系”三大块。这三点,就应成为“走进文本”赏析的重点。至于文本中的其他内容,便可少作或者不作探究。

3.师生共研,突破难点。对具有较大的阅读障碍,但又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师生需作进一步探究。该探究过程,可以紧扣文本语言分析挖掘,也可以利用一些辅助材料对比或映衬。比如,执教《荷塘月色》时,教师可引导学生思考,作者为什么要写江南;教学《沁园春·长沙》时,教师可启发学生关注“怅寥廓”的情感与前面七句景物描写的关系;等等。师生共研文本的核心价值,在于更好地落实学习目标,绝不能脱离了目标,过多纠缠非当下学习需要的问题。

二、走进作者

研读文本当然需要研读作者,文本研读中的作者研究,绝不是户口本上那些内容的简单罗列,而是对作者生命情怀的独特观照。所以,真正意义上的作者介绍,必须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这个“人”,必须引领学生走进作者创作该文本时的特定心境之中,尽量弄明白作者为什么要写这样的内容,又为什么要这样写。走进作者,需注意两方面的问题——

1.读出立体的作者形象。要在文本中读出立体的作者形象,既需要紧扣文本推敲词句,又需要跳出文本,在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背景下感受作者的所作所为。

例如,《指南录后序》这篇课文,连用了22个“死”字,连同那和“死”紧密关联的种种危险与绝境,不但成功描绘出文天祥的形单影只、狼狈不堪、左冲右突,更塑造出一个顶天立地的英雄形象。这个英雄,向来被史家看作忠君爱国的典范。然而,文天祥真的会愚昧到对一个无法挽救的小朝廷效死尽忠的程度吗?倘若他只是一个没有独特思想的愚忠之人,又为何不在第一次受辱时便以死明志?

要让学生弄明白这些,就必须“走进作者”,同作者对话,同特定的历史文化对话。只有在对话中,才能真正读懂《指南录后序》,真正理解文天祥。这样的“走进作者”,关注的重心是“人”的言行的心理基础。借助这样的研读,学生便能够明白,古今中外历史上的所有忠臣良将,其忠于的其实都是自己的良心。将这样的结论推广到学生未来的人生中,便可以发现,无论他们将来如何生活,他们的人生观与价值观,都是决定其一切行动的根本。人生观与价值观的崇高或藐小,也就决定着人生的成就与高度。

2.避免把作者脸谱化。课堂教学实践中,读出文字背后隐藏着的作者这个“人”,还存在着一个不得不探究的问题——将“人”误作为特定的身份标签。

语文教学中,常常会犯将作者视作标签的错误。比如,对鲁迅等众多杰出人物的认知上,就常常会忘记了他们都是具有七情六欲的“人”,而只将其当作思想与主义的象征。这样的认知错位,体现到对他们的文章解读中,就是将他们的每一句话都视作亘古不变的绝对真理,极少从人情人性之美的角度来鉴赏他们的文字。正是这样的人为拔高,最终导致了学生对此类型作者文章的本能拒绝。

三、走进生活

所谓的“走进生活”,并非要求学生脱离了文本的具体内容而空谈当下生活,而是要打通当下生活与文本中呈现的生活间的关联点,在教学活动中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用当下生活为参照,推知作品中人物的行为与情感。

“走进生活”的关键,是宏观的课程目标和具体的课时学习目标。生活无边无际,一旦没有了具体的目标作引导,“走进生活”也就成了“放野马式”的散漫联系。学习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紧扣目标建立关联,也要善于修正关联中出现的偏差,要掌控好推动学生发展的思维路径。走进生活,可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精选事例,类比分析。此方法的重点,在于用生活中的典型事例,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的疑难点。

2.互文性阅读,打通情感。此方法的重心,落在学生的情感体验之上,即用生活中的精短文字,作为课文的互释性材料,既帮助学生更好地感知课文中的情感,也用课文中的情感,滋养学生的心灵。

3.运用文本经验,认知客观生活。此方法的着眼点,在于以课文中传递出的知识经验作为解决问题的钥匙,引导学生利用此类知识,解决生活中遭遇的各种问题。

四、走进文化

“走进文化”中的“文化”,是来自文本的文化,而非脱离文本的随意拓展。任何一篇课文中,都蕴藏着一定量的文化元素。这些文本,或承载了传统的农耕文明的数千年思想积淀,或传递着来自工业文明、信息文明的现代化思考,或彰显着不同地域、不同信仰背景下的人类普世价值。阅读文本时,在对文本中相关的语文元素进行充分探究的基础上,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学生,对隐藏在文本中的文化元素、文化现象进行挖掘。走进文化可采用下列三种方法——

1.以文本相关信息为起点,朝向思维的纵深发展。比如,教学杨绛的《老王》时,教师抓住文本中的“愧怍”,引导学生逐层深入地挖掘其中隐藏着的知识分子的自我反省;再如,教学汪曾祺的《金岳霖先生》时,抓住“西南联大有很多有趣的教授”这一信息深挖,帮助学生理解文本背后隐藏着的民国知识分子的率真个性,进而了解知识分子应有的品质。

2.借助适当的拓展材料,在比较中获取文化信息。比如,教学感性化文本时,可引入理论阐述的材料,以理论的提炼,加深对感性材料的深入理解。教学理性化文本时,则又可以引入感性的材料,用具体的事例验证理论。当然,也可以选用类似文本,借助互文性阅读,从更高层面上加深文本内容的理解,获取更为丰富的文化信息。

3.由教师对文本材料作深度解读,直接告知学生相关信息。不用担心学生不理解,很多时候,直接告知的内容,就如同一粒种子,种下了,总会有发芽生长的那一天。

五、走进心灵

与前四种类型的“走进”不同,“走进心灵”指向学习的结果。走进心灵,追求的是学生的“心动”。这个“心动”,既可体现为感受到了语文之美,也可体现为接受情感的熏陶、获取哲理的启迪、感悟生命的价值意义等。但是,无论是何种形式、何种内容的心动,都必须是建立在深度思考基础之上的情感共振,不可用简单的煽情来收获廉价的瞬间感动,更不能用假大空的话语来诉说灵魂缺位的话语。走进心灵,并无固定的方法,一般而言,需注意下面两点——

1.依文本选内容,顺势而为。走进心灵,并非一成不变的教学模式。其存在与否,由教学内容决定。文本指向哲思,则引领学生走进思想的深度,使灵魂收获丰盈与震撼;文本指向情感,则引领学生透过表象,探究情感形成与维系的丰厚内涵,为学生种植有益的情思之种。

2.讲练结合,力求真实表达。“走进心灵”这一环节,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既可借助写作训练完成,也可借助诵读完成,还可以借助教师的抒情性表述完成。很多名师在展示课的结尾处,善于组织一段既深情又含蓄的话语作为结束语。撇开表演的成分不看,这样的话语,其实也可以看作是“走进心灵”的一种可取的方法。

“三度语文”关注的是学生、教材、课程这三者间的逻辑关联。“三度语文”始终把学生的成长需要放在教学的第一位,以课程目标的落实为抓手,借助丰富的课堂活动形式来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致力于打造自主学习的良好学习环境。我以为,这样的努力,符合语文学科教学的需要,亦符合学生的当下成长和终身发展的需要。

猜你喜欢

文本课文内容
内容回顾温故知新
文本联读学概括 细致观察促写作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作为“文本链”的元电影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背课文
主要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