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学习的付出与收获平衡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43期
关键词:广告语答题理性

我连续多年参加了中考语文的阅卷工作。每一年在紧张忙碌的批阅中,我的内心深处都会有这样一个声音响起:快快回到教室,大声、清楚地告诉我的学生——这一道语言积累运用题应该这样组织要点,那一道文言文句子应该抓住哪一个关键字翻译,这个作文题目应该如此构思更会得到出其不意的效果……每次参加阅卷后,我都有一个真真切切的感触:学生知识点的复习、能力的提高、素养的提升与最终的答题还是存在一定的距离的。作为教师,我们应引领学生找出原因,让付出与收获趋于平衡。

1.书写“老大难”。

书写对于中考每一个学科都很重要,尤其是文科。我曾批过80字左右的语言运用题,也批过40字左右的阅读理解,还批过600多字的作文。8000多份中考试卷,每个小题由1人或几人批阅,一份字迹清晰、工整的试卷是每一个阅卷人最舒心的一眸;而一份字迹潦草、歪斜、字体甚小密集在一起的试卷,在给阅卷教师带来极其不便的同时,也可能为自己丢掉了不少不该丢掉的分数。若学生的能力与才华因书写而被埋没,实在是令人叹息不已的。

2.要点模糊,不着边际。

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山东威海卷)有为推广“城市书房”写一则广告语;针对微信息时代碎片化阅读的利与弊,在辩论会中你将如何陈述观点;等题目。类似这些语言运用题,很多学生觉得这是自由发挥题,只要不离开文本的内容随意写点东西就“万事大吉”了。这种云里雾里的思维模式势必会造成失分。字不在多寡,关键在于是否切中要点。所以,对于这种看似模糊性很强,发挥空间很大的文科题,其实答题时还是需要有明确的科学依据的,文科题同样需要理性思维的支撑。

3.学科知识视野狭隘。

对于语文试题,其实不少学生答起题来步履艰难,难得高分。其中尤以阅读和作文,做起题来很难肆意洒脱。这是为什么?我以为,这是学科知识视野狭隘的缘故,狭隘到中考考哪里,就复习哪里,就抓住语文课本翻来覆去死记硬背。一旦走出课本,势必会战战兢兢,难以从容。例如,2017年中考语文试题(山东威海卷)名著阅读考题中,要求学生写出《水浒传》中能够展现鲁智深嫉恶如仇、侠肝义胆的四件事。很多学生只能够写出“拳打镇关西”这一件,其余三件就无从回答,也有学生写“大闹五台山”“倒拔垂杨柳”,这些虽是鲁智深做的,却无法体现其侠肝义胆的性格。由此题可看出学生读名著不够精细,读到深处者甚少。再例如作文题目“品它千遍也不厌倦”,很大一部分学生对标题中那个“它”的品味、品评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无法深入地玩味、品鉴,为何?因为学生对“它”,知之甚少,皮毛而已,所以无法深入写下去。所以从作文中很容易读出学生的课外学科知识的阅读量和积累量。

以上三个方面的概括总结对于我们的课堂教学实践有何启发与思考呢?作为教师,我们该如何做?

1.该如何书写?

从学生步入中学起,我们为师者就必须严肃庄重地强调书写一定要认真、工整、规范。但我们发现有很大一部分学生的书写并没有太大的改观,甚至有学生是越写越潦草,还要附带理由说学科多,作业多,不得不快写;还有学生认为只要在中考试卷上认真书写就可以了。凡此种种表明,我们不仅要关注学生书写的表面现象,还要看到本质,为什么学生书写潦草?是因为学生自身没有锻炼出“半自动化”书写的能力,即不能很好地做到一边书写,一边思考,书写和思考两者分离。只关注字本身,忽略思考,那答题的正确率会降低;只关注思考,忽略书写,那字迹就不认真。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书写不好的人,总是那些阅读也不好的人。所以,提高书写能力,不仅仅是要端正态度、加强练习,还要有强大的阅读做支柱。我们教师要认识到这一点,有针对性地采取措施,帮助学生提高书写能力。

2.该如何教得更精准?

曾经聆听过语文特级教师程翔的讲座《探索学理观照下的语文教学之路》。讲座中,程翔老师认为教育、教学、课程中都是有特定的原理和法则的,值得教师潜下心来去探索。他甚至提出语文老师在课堂上应该像数学老师那样教得更精准一些,精准的依据便是那些原理和法则。教师如果不深谙教学、课程原理的精髓,那么在课堂上是很难教得精准的。

细细思来,语文教学的确该这样去教,才有实效。例如撰写一则广告语,如果学生不去搜集大量的广告语,教师不引领学生从大量的广告语中去观察、思考、提炼广告语的特点,明确广告语的特定写作要求,那么学生在广告语的撰写中就只能凭着点滴的感性认识去写,犹如盲人摸象,写到哪里就算到哪里。再例如写作文,写作文不是一味地堆砌材料、事件,而是需要理性思维贯穿其中。因为有理性在,所以才能选好切入点;因为有理性在,所以才能有序安排好行文构思;因为有理性在,所以立意才能别致而深邃。所以,语文教学,需要我们教师拨开层层迷雾,引领学生理性思考再前行。唯有这样,学生在答题思索时,才能抓住一个正确、有力的抓手,不断地向前攀登,而不是徘徊左右,无法前行。

3.该以怎样的格局面对语文考试?

对“格局”一词记忆犹新是在2017年高考后看到微信中有一句话:真正好的教育,真的不是只读书,是父母的格局。这里借用“格局”一词是思考学生该以怎样的格局应对语文考试。显而易见,中考考一碗水,但我们不能只备一碗水,应该备更多的水!这水从何来?仅从课本中、课堂中舀取是不够的。

苏霍姆林斯基曾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的“教师的时间从哪里来”这条建议中告诉广大教师:如果你想有更多的空闲时间,不至于把备课变成单调乏味的死抠教科书,那你就要读学术著作。那么,我们是否可以这样告诉学生:如果你想在考试中如鱼得水,不至于让中考变成牵着你的鼻子走,那你就应该到思维的源泉处——大自然中去感受,到浩瀚的书海中去寻觅。作为师者的我们,当学生一头扎进课本中,无法打开自己的格局时,我们应该看得更清晰、更远一些,为他们打开一扇扇窗户,让学生抬起头,行走时步伐更从容一些,步履更稳健一点!

虽然人们常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一分付出一分收获。但耕耘和付出也需要教师的引领,这样才能让付出与收获相平衡。

猜你喜欢

广告语答题理性
“双减”的路向反思与理性审视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邀你来答题
三写广告语
人人都能成为死理性派
改革牛和创新牛都必须在理性中前行
神级广告语
谐音变邪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