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位一体”推进教师研训机构创新发展

2018-01-29丁加旗杨向红

江苏教育 2018年42期
关键词:教培研训四位一体

/丁加旗 杨向红

《江苏省教师教育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就“进一步提升教师职后研训实效”明确指出,“启动教师发展示范基地校建设,形成省、市、县、校四级教师专业发展支持体系”“促进区域内教师培训与教研、科研和电教等部门的整合,发挥集成优势,实现研训一体化”。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是首批江苏省示范性县区级教师发展中心、国家级示范性县区级教师培训机构,在科研、教研、培训、电教等“四位一体”教师研训机构创新建设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走出了一条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区域教育质量的“玄武路径”。

一、整体架构:积极探索“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

南京市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前身为南京市玄武区教师进修学校,始建于1960年6月,2014年4月进行更名。在长期的教师研训实践中,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不断加强职能整体架构,于1991年首创“教育科研为先导,培训教研为主线,信息技术为支撑”的“四位一体”的运作机制。

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以建设“更具有道德力、研究力、引领力的教师发展中心”为愿景,立足“研究、指导、服务、管理”的基本职能,强化“统筹兼顾、一人多任、应需安排”的用人机制,做到资源共享、人才互济、优势互补,凝聚科研、教研、培训、电教深度融合的发展合力,发挥“四位一体”的独特优势,把激活每一位教师内在发展动力作为追求,拓宽发展视野,深化课程建设,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升区域教育质量。“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中得到了不断优化、完善,其运转的高效性和实效性得到了广泛的实践验证。

二、务实精进:探索专业支持的有效途径

1.推进“深耕式”内涵发展课题研究。

区域教育的“高位优质均衡”不仅仅要满足于硬件配置的均衡,更要体现内涵品质发展的优质均衡。科研、教研、培训、电教的深度整合为教育内涵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专业支持,具体范式为:定期调研教育发展的未来走向和主要问题,确立阶段性的区域研究主题,通过“四位一体、区校协同”共谋区域推进研究范式,以“区域统筹、专家指导、试点先行,教研推广、主题培训、全体参与、实践改进、总结推广”为实践路径,对一个主题进行长达数年的“深耕式”研究、实证、推广、改进。10多年来,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围绕教育改革发展的重点、热点问题,确立了课程建设、生态自主育德、质量测查等课题与项目引领全区教育改革;围绕课堂教学的重点、难点问题,确立了“三全”“五优化”“新三学”“学科建设”等研究课题引领全区课堂教学改革;围绕“四位一体”功能整合问题,确立了“研训文化”“资源建设”等课题引领机构自身建设与发展;根据教育改革发展形势,指导学校确立研究课题,引领全区学校走特色发展道路;指导、组织全区教师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确立研究课题,引领教师队伍专业发展。

2.开展“主题式”学科教研培训活动。

研训活动是提升学科教师教学水平的关键,也是学科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载体。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要求每一场学科研训活动都要以问题为导向,强调现场卷入感,通过菜单式、浸泡式、卷入式、体悟式、讲授式等人文化、多样化的研训方式,对教育教学问题、现象进行调查、研究、追问、反思等。如“理解学生、支持学习、提升学力”的“新三学”系列研训活动,由区教科所提供学习材料,学科教培员组织系列主题教培活动,信息中心提供全程技术支持。一个阶段后,教科所组织教培员集体反思,撰写研训案例,总结研训理念、经验、范式及成果,形成研训报告等。每一年度,以“教培员工作手册”的方式集成个性化、理性化的典型报告,形成科研研训系列、学科研训系列、主题培训系列,构成有模块、有案例、有成效分析的玄武研训课程。“四位一体”的工作机制确保研训活动既有扎实的实践根基,又能从经验到理性不断螺旋上升,真正提升了研训活动的针对性、实效性。

3.提供“响应式”现代教育技术全方位支持。

这里的“响应”最初是需求式响应,即根据科研、教研、培训需求,提供及时性技术服务支持,如微格教学、新技术培训、质量数据分析、网站资源建设,建设玄武区教育云学习空间平台,创新教师网络互动研修方式,探索形成有效的区校一体网络培训管理机制等。随着新媒体的快速发展,“响应”更强调课程变革的时代特点,如依托区智慧教育云平台,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分析、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全方位加强智慧教育生态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园网络环境、校园安防、校园物联网环境、校园一卡通、区校政务管理平台、区域在线学习平台、区域大数据管理平台等硬件,提升智慧管理水平;另一方面加强区域直播课堂、智慧教室、STEM课程实验室、数字化实验室、微格教室、移动阅览室等项目研究,提升物化课程实施水平,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

三、多维发展:培育行为自觉的研训文化

1.着力培育多维度的教师发展共同体。

教师发展需要有团队共同的价值认同与专业互助。为此,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特别强调多维度研训共同体建设。在区域层面,以共同的课程与教学研究话题凝聚学校教研组和备课组团队,形成主题研究共同体,以对教育教学进行理性思考与实践,帮助教师形成生长性教育智慧,在研究中发展教师;在校际层面,建立跨校签约的发展共同体,推出青年教师跨校签约、名特优教师跨校签约、教科研管理者跨校签约等项目,在签约结对中共学、共研、共享、共进;在学校内部,开展专家讲座、教师讲坛、学科建设、课例研究等校本研修,构建校内教师成长共同体,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定期深入学校提供“接地气”的专业支持和服务;在学科层面,教科所制订“学科课程建设、学科教学改革、学科团队发展、学科学业保障、学科项目建设”等5个维度构成的学科建设指导意见,由学科教培员领衔调研、规划、实施“学科建设共同体”,科学、有序地推进学科质量的提升和教师的发展。各个层级的教师发展共同体在长期的运作中,形成了一种强大的教育气场,影响着玄武教育中的每一位教师。

2.着力建构双向互动的教师研训基地。

我们倡导开放式“内联外引”的研训基地建设,与大学、教科院所、科教培电业务主管部门连接形成专家智库,依托项目学校建立22个学科研训基地。一方面,我们分期分批组织在职教师高研班,促进专业水平再提升。另一方面,我们主动与师范院校建立师范生培养基地。如南京市玄武区人民政府与江苏省第二师范学院签订了卓越教师的培养协议,具体由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为第二师范学院的师范生提高教学实践指导。这期间,师范生每个星期有一天半的时间在玄武区的学校进行教育实践,参与上课、评课、批改作业、辅导等,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安排导师全程跟踪指导。这样的安排使得师范生能够提前进入课堂,更早地接触学生,为将来的教育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

3.着力提升发展中心的文化建设水平。

一个单位自身的文化直接影响着组成人员的专业发展,教培员的专业素养就是学校文化的代言人。一方面,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强化修好身、引好路、带好队、研好课、命好题、读好书、撰好文、把好关、守好纪、达好标“十好教培员”修炼,鼓励教培员成为研教融合的践行者,加强观课评课、下水示范、教培策划、教育科研、教学评价、课程建设、校本研修等能力提升,以每一位教培员的高尚师德、敬业精业、求实务实及工作创新不断丰富的“精义致用、诚心致化”为中心文化内涵。另一方面,玄武区教师发展中心重视适合教师学习特点的物理环境建设,中心虽空间狭小,但规划有序、功能清晰,力求体现环境育人,将中心建成涵养新时代高素质教师的精神家园和专业能力持续提升的成长基地。

猜你喜欢

教培研训四位一体
教培出版大进军
构建校本研训模式 提升教研活动实效
退费难、找人难 教培机构悄然闭店却留下“烂摊子”
教培转型
被资本颠覆的教培行业大势已去
2020年创新教育实践线上研训系列活动持续开展
推进“四位一体”土地制度改革
学习“四位一体”教学法,全面推行主体教育
浅谈校本研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