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化护理在心脏介入术后患者中的应用
2018-01-29蒋红燕
蒋红燕
(丹阳市人民医院,江苏 丹阳 212300)
心脏介入术是诊断和治疗心血管类疾病的一种新型手术方式,对患者的体表血管行穿刺,在数字剪影技术的辅助下,达到心脏导管,利用特殊的心脏导管技术确诊和治疗心脏疾病。目前,心脏介入术发展快速,属于有创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的方式。精准化护理是心脏介入术的有效护理方式,能够帮助患者减少恢复期间的痛苦,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情,并提高患者对临床护理的满意度。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我院在2016年12月至2017年12月期间收治的122例心脏疾病患者作为本次临床研究资料,患者均采取心脏介入术进行治疗,采用常规护理的61例患者命名为对照组,男性为31例,女性为30例,患者年龄均在26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38±1.3)岁;采用精准化护理的61例患者命名为观察组,男性为33例,女性为28例,患者年龄均在26岁至65岁之间,平均年龄(39±2.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资料具有可比性,且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 法
对照组护理方法:向患者讲述心脏介入术常识、患者所患疾病的基础知识、注意观察患者的情绪,及时进行调节,做好术前、术中以及术后的护理。
观察组护理方法:第一,手术前走访探视患者情况。接到手术通知后,护理人员应在前一天核对患者信息,检查患者身体情况,并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心脏介入术的注意事项,针对患者不理解的专业术语等耐心讲解。第二,手术过程中精准化护理工作。护理人员需陪同患者进入导管室,协助医生进行麻醉,并辅助医生手术;同时,导管室的温度应控制在22℃到25℃之间,湿度应控制在55%左右,通过鼻导管给予患者低流量吸氧[1]。第三,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交流。因心脏介入术采取局部麻醉,患者在手术过程中保持清醒,需要护理人员询问患者是否出现不适,解释患者出现症状并安慰患者;同时,主动提出其他话题,转移患者注意力。术后对患者进行心电监护4~24h,观察患者的血压、血氧饱和度、心率等变化,严密观察有无心律失常、心肌梗死、心肌缺血等急性并发症,并准备好除颤器、急救用品等。术后对观者的观察,主要根据手术方式的不同进行不同的护理,如,桡动脉穿刺手术后护理,需要在术后2h开始给加压伤口减压,并每个2h松一次止血器,松三次,6h后减压结束,观察患者穿刺局部有无出血、渗血。观察指尖皮温、皮色、有无肿胀,术后手部轻度肿胀,如,无特殊可继续观察做好解释工作。股动脉穿刺术后护理,穿刺部位拔出鞘管后加压爆炸,沙袋压迫6h,右下肢制动24h防止出血等。此外,手术结束后,应清理患者皮肤上的血迹,并注意搬运时的力度等问题,使患者安全、舒适的回到病房,并与病房护理人员进行交接。
1.3 临床观察指标
本次临床研究观察指标为非常满意、满意、不满意以及满意度。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5.0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采用均数±标准差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两组患者临床护理效果对比
观察组61例临床护理效果:非常满意52例,满意8例,不满意1例,满意度为98.36%;对照组61例临床护理效果:非常满意42例,满意9例,不满意10例,满意度为83.61%。
两组的X2=1.21332,P值=0.041
3 讨 论
精准化护理是在传统护理的基础上进行改进,不断完善护理内容、创新护理方法,使其满足特殊手术护理的需要,以不断提高患者的配合度为目的,重点在于使护理措施更加系统化以及规范化,并不断改善护理方法、提高护理质量[2]。心脏介入术用于诊断和治疗心脏疾病,且手术过程中会对患者造成创伤。因此,需要采用精准化的护理方式,减少手术创伤带给患者的身心伤害,使患者保持心情愉悦,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本次与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患者接受精准化护理,护理满意度为98.36%,而有1例患者对精准化护理表示不满意,比例仅占1.64%;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护理,护理满意度为83.61%,但有10例患者不满意护理方式,比例达到16.39%。综上所述,证明精准化护理满意度较高,且护理效果较好,能够及时消除患者身体和心理上的不适,有利于患者术后恢复。因此,心脏介入术患者应积极接受精准化护理方式,临床上也应积极推广该护理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