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学校特色文化建设推进课程变革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6期
关键词:理念学校课程

江苏省常州市新北区国英小学在“德泽生命、绿色生长”文化的滋润下,深入回答“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敦促孩子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行,以教师之德,培育孩子善正、宽容、感恩之德;以教师之爱,春风化雨式润泽孩子心田,追求绿色的生态教育,培育“会学习、有担当、爱生活”的国英学子。

一、众里寻他千百度:德泽理念的发现历程

“文化立校”的教育期盼成为国英人共同的梦想,希冀在百年历史的长河和对教育现状的解析中找寻独属于国英小学的教育理念。

(一)国家意志:落实“立德树人”任务

中国古代书院的理念和宗旨是围绕怎样做人、成为怎样的人来展开的,即教育的根本是培养一个真正的人。以人为本是中国文化重要的精神,所谓立人、树人、教人,归根到底是培养和塑造人的道德人格和品性,中国文化中没有一个外在的神或造物主,靠道德的自觉自律,强调人的主体性、独立性、能动性。学校着力构建方向正确、内容完善、学段衔接、载体丰富、常态开展的工作体系,育人为本,德育为先,聚焦立德树人,开创学校工作新局面。

(二)地域影响:传承“德泽”文脉

国英小学坐落于原常州市城北的“德泽乡”,“德泽”二字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蕴。“德”是指直视“所行之路”的方向,遵循本性,在遵从自然、社会和人类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提升自己、发展社会,是智慧法则;“泽”原是水聚集的地方,也表示恩泽、仁慈、润泽等意,教育是泽的过程,是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的关注。自古就有“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等佳句来歌颂人们的仁爱和恩泽,由此,“德泽”二字因其字源本义和善行境界而具有厚重的历史传统和丰富的文化内涵。

(三)学校印迹:推崇“公益”活动

2014年,国英小学钱恂老师创建常州市新北区“益点心程”爱心协会,该协会由一群热爱户外运动、积极向上的年轻人自发组成,旅途中对偏远山区的儿童捐资助学。在学校德泽理念的观照下,2016年学校成立了“萌娃快乐成长营”,开启“三点半课堂”,学校的党员、志愿教师、家长和社会义工担任教师,解决学校外来工子弟放学难问题。师生的需求是学校发展的逻辑起点,教育理念的提出在映照学校办学历史的同时,更要符合本校师生的特点和需求。因此,为了论证“德泽”理念的实施价值,学校通过发放调查问卷、访谈等形式了解学生、教师和家长对学校教育的态度和需求,从而发挥多元力量在德泽理念实践中的作用。此外,学校引进周边资源,拓展师生视野,增强师生的社会责任感,用实践行动来印证德泽理念的科学性。

正是在践行国家意志、剖析教育环境、追溯学校历史、研究“德泽”字源的基础上,国英人把自己当作一个“返乡的陌生人”,以陌生人的视角和态度重新审视学校的一切,逐渐明晰自己的问题、发展机遇和生长点,在传承学校原有“绿色教育”理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号召教育者挖掘每个孩子的优点与特长,促进他们同生共长,确立了“德泽”理念的内涵,即教育要遵循自然生长和生命成长的规律,回归本真,用“德泽生命、绿色生长”的理念润泽身边的人和物,追求自然、自由、自在的生态教育,培育“会学习、有担当、爱生活”的国英人。

二、绝知此事要躬行:德泽理念的实施载体

德泽理念的贯彻实施必须依托于学校课程、教师成长和学校资源的建设,离不开系统性的实施方案作为保障,其中既涵盖精细的顶层设计,又内嵌细化的内容安排,真正培养出具有“德泽”意蕴的国英人。

(一)系统学习研讨,打造德泽课程

1.打造德泽课程。

学校组织教师系统学习学校变革理论和成功案例,梳理当前教育研究者和学校一线课程实践者的研究成果,为德泽课程的构架和实施提供了丰富的、鲜活的经验。基于前期的系统学习,学校以“德泽”理念为观照,聚焦国英人的需求,全力打造“德泽”课程,坚持“德泽生命”培养目标的“三利于”原则,即有利于学生个性化多元成长,有利于教师专业化发展,有利于学校课程持续化生长,明确了培养“会学习、有担当、爱生活”的国英学子的课程目标,厘清了“语言与人文、科学与技术、艺体与审美、实践与公益”四大版块的课程结构。

2.建设特色课程。

德泽课程四大版块的每个领域是一个课程群落,建构自己的特色课程框架,努力追寻课程体系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并在实践中完善,给德泽教育烙上新的文化符号,呈现德泽课程新样态。如实践与公益版块之公益课程,先是每天放学后或节假日针对无人看护的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开展的关爱活动,以“萌娃快乐成长营”的形式呈现,开展学业辅导、友情陪伴、心理辅导、书画艺术、手工编织、民俗手工等一系列趣味课程,学校提供场所,学校教师和社会志愿者加盟。如今,我们进行整体规划,组建了公益团队,打造公益特色课程“爱心益点行”,编写了校本教材,将公益知识学习与实践活动紧密结合,主张在掌握公益知识和技能的基础上,自主地关注我与自然、他人和社会的关系,增强责任感,做“有担当”的德泽人。每个版块在学校省级课题“德泽理念观照下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统领下,因人而异,各展其能,形成合力,凸显实践体验,彰显德泽教育的本真要义。

3.深化课堂教学。

课堂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主阵地,德泽课程中所蕴含的理念最终也要通过教师的教学影响学生的成长。因此,学校在德泽课程建设的同时进行课堂教学的深度变革,围绕“多维互动、尊重差异”等元素,制定了“德泽”课堂的新常规,如保证学生有三分之一以上的自主学习时间,给予学生主动思索、行动的时空,尊重他们的想法,让学习真正发生在课堂上;师生、生生间善于合作、交流,勇于发表自己的见解,通过质疑、争论、补充等方式使他们的观点在课堂上呈现,分享彼此的思维过程和结果,共同提升思辨力;面向绝大多数学生确定教学起点,改变教师备课、上课只关注“教什么、怎么教”和缺乏关注“学情、为什么教”的现象,敦促“以学定教”落地;不同层次学生都有平等参与的机会,强调每堂课至少有三分之一的学困生参与学习交流,他们是课堂的沉默者,久而久之成为“边缘人”,课堂上教师和同伴真诚地关爱他们,给予其创造成功的机会,激发其内驱力,改变学习状态,教师鼓励、赞赏学生的精彩和进步,打造“学为主线、思为核心、情为支撑”的新课堂。

(二)打造教师队伍,浸润德泽文化

1.切换研修视角。

教师的职业状态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学习状态,学校通过切换研修视角来改变教师的职业状态。重点是如何让教师从关注“教”的研究到关注学生“学”的研究,单周备课组以单元为主题设计学生系列学习活动,双周教研组把观课评课的视角聚焦于全体学生有没有深度参与学习活动、学生是否喜欢教师设计的活动以及生生互动交往是否有效等。通过对学生学习活动的观察与研究来调整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组织、教学评价。

2.助推教师发展。

为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和专业素养,学校与高校合作,聘请专家和特级教师来校讲学,引进“12岁以前的阅读”等研究项目,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研修班、工作室学习。承办高级别赛事或研究活动,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参加各级技能大赛。组织“夜读”等丰富多彩的教师学习活动,为教师外出学习培训提供经费支持,从而有力地推进教师的专业化成长。此外,学校还征订各类教学报刊、教育名著等,放置在教师办公室、走廊等处,引导教师课余时间翻阅书刊,拓展知识结构。

3.渗透治理文化。

与传统意义上的“管理”相比,“治理”的内容更丰富,包容性更强,强调多元主体管理,民主式、参与式、互动式管理,而不是单一主体管理。如学校的文化建设,征集多方意见,尊重历史,凝心聚力用了一年多时间找到学校的“德泽”文脉;再如学校发展规划、项目组发展均梳理现状,尊重师生意见,积聚大家的心血和智慧。德泽治理文化是一种超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更高层次的文化追求,是学校灵魂所在。在教师队伍建设中,渗透德泽治理文化,坚持以人为本,树立治理即服务的理念,倡导以人文关怀唤醒情感和尊严,练就一支具有强大凝聚力的教师队伍。

(三)注重资源建设,设计德泽空间

德泽环境文化的打造需借助必要的硬件设施和教育资源。对校内资源而言,为所有教室安装一体机,配备录播专用教室,开发和使用学科软件,为德泽课程指导下的课堂教学提供技术平台;改造阳台上的绿植,传递我的绿植是给大家赏的情怀;开放书吧,自在阅读,让读书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创设师生书画长廊、粉笔字展示栏、心语墙等文化环境,充分展示师生的作品。对校外资源而言,充分发挥家庭教育资源的作用,了解学生家庭成员的爱好和特长,选择聘请为校外辅导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改善学生与家长的关系;聘请校外专家指导学校德泽理念的实践活动,增强德泽文化建设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小荷才露尖尖角:德泽理念的实践成果

由于德泽理念与学校历史、学校环境、学校师生及家长的高度契合,在短短一年半的时间里,学校取得了一些成绩。在特色文化的建设中,学校“德泽理念观照下的特色课程建设的实践研究”“小学低年级立体式绘本阅读的实践研究”等成为省级课题;“爱心益点行”获常州市新北区品格提升工程项目;学校成功承办江苏省“蓝天杯”小学语文赛课、信息化能手大赛等各级赛事。国英学子合唱、舞蹈、乐器等社团在市区艺术比赛中获一等奖,在常州市书画比赛、羽毛球、足球比赛和江苏省金钥匙比赛、常州市创新大赛、常州市机器人等科技创新大赛中成绩优异,亲子活动、小记者活动、公益活动活跃,赢得一片赞誉。对教师而言,近10位教师荣获各级赛事一等奖,近20位获市区优课,2位获市级专业教师称号,7位获区级专业教师称号。

猜你喜欢

理念学校课程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
学校推介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
I’m not going back to school!我不回学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