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教育理念对学校办学行为的衍生路径分析*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66期
关键词:文理理念教育

教育部首届“师生健康中国健康”主题健康教育活动全国启动仪式于2018年4月23日在北京举行,这说明“健康第一”的思想不断深入人心。江苏省宿迁市湖滨新区多年来在健康教育方面有诸多探索,努力将健康教育理念不断渗透到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

一、健康教育理念的内涵分析

健康教育要围绕新时代的健康观而建立健康教育标准,标准的依据为“三符合”原则:一是符合国家的教育方针;二是符合人的身心发展规律;三是符合教育规律。它是对不健康教育现象的纠偏与治疗,对常态教育的诊断和促进,从而让受教育者逐步形成适应个人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与关键能力,达成立德树人目标任务。所以,健康教育是在德智体美方面按照“三符合”原则,追求并最大化地达到新时代健康观状态的教育。

健康教育理念是将健康教育作为各学校的办学方向、方法、路径,进而成为学校制定各种计划、规划、策略的依据,教育教学言行中恪守的标准、规范、原则。其核心是用健康教育标准,立健康之德,树健康之人。因此,新时代赋予健康教育新的内涵,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

1.体现在对“健康”意义的延伸上。

健康一词的寓意既然可以从身体领域延伸到心理、道德、社会适应性等领域,那么,就可以将其延伸到各种意识中去。此处的意识,是对将来开展各种活动前所制定的各种计划、规划、策略等的认识,那么,健康意识则是指在各种计划、规划、策略中所贯穿的客观的、公平的、乐观向上的认识。因此,健康是设计与行动的指导思想。由于人们对健康一词具有一定的认识基础,其健康指导思想必须贯彻到德、智、体、美中,这也是提倡“健康教育”理念的原始初衷。

2.体现在遵循的原则上。

健康教育可直译为健康的教育,它是指时时、事事都追求健康的教育,依据健康的标准去计划、执行、考核、总结校园内的每一个教育事件。这些健康的标准所遵循的原则是什么呢?就是上文中所提及的“三原则”。所以说,健康教育是一种标准、规范、原则,是一种教育价值追求,是一种正确的教育行为,也是一种方法、一种路径,最终凝结为一种思想。将这种符合规律的健康思想植入到教育领域中,改变教育工作者不健康的观点与行为。

二、健康教育理念对学校办学行为路径的衍生

纵观国内外各级各类学校的办学目标,其核心要素是“健康成长,全面发展”。健康是家长、社会、国家各个层面的第一期盼,全面发展既有助于人的健康成长,也是社会长期对人才的要求。科学的教育理念能够支撑一所名校,且理念的核心思想是培育出全面而健康成长的人。理念只有联系教育中的具体事例才会发芽,只有在创造性运用中才会生长,才具有生命活力。

沿着健康教育理念的初衷,并让其经得起家长、学生、专家、教师等不同角色、不同视角的考量,即让家长从中能看到学校对其子女的量体裁衣。让学生从中能感到趣味,让教师从中能悟到方向和方法。因此,需让健康教育理念具备一种表征。这种表征既有指导性的方略,又有一定的实现路径。综合以上观点,健康教育理念可以衍生为“文理并举,外动内静”。现将其内涵分析如下:

(一)文理并举

文理并举既包含文理并重之思想,又强调其思想之落实。文理相当于保证人正常行走的两条腿,是健康教育理念的基础。

从学科内审视,任何学科的教学,不仅要重视学科的教学功能,还要注意挖掘学科的教育功能。从学科外审视,指向学习要跨学科、不偏科,既要注重“理”的思维训练,还要关注“文”的熏陶,文理并举的内涵如下:

1.基于基础教育阶段学科划分上的分析。

在基础教育阶段,按照高考科目划分,文理科的主要区别存在于政史地与理化生的选择上,文科在语数外的基础上选择政史地,理科在语数外的基础上选择理化生。未来学校课程建设要注意跨学科、综合学科的整合,既含有“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博学之意,又含有“全面发展”之图。

2.基于文化基础上的分析。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中的文化基础,包含文化底蕴和科学精神两部分,“文”指文化底蕴,“理”指科学精神。它应该从属于人文与科学技术关系的认识,也应该从属于人们生活中对“艺术与科学”概念的认识,艺术与科学是一枚硬币的两个面。因此,文与理二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3.基于认识上的分析。

人们获取对自身有用的信息,首先经过感知这一初始阶段。它是认识上的起步,虽然理性认识比较客观、精确,但往往费时费力。因为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对于一些不太重要的信息常采取感性认识,“文”偏重于感性认识,“理”偏重于理性认识,二者互补,在趋于综合认识中能够相得益彰。

4.基于智力与非智力因素上的分析。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针对非智力因素进行传道,针对知识进行授业,并运用智力因素予以解惑。“文”倾向于非智力因素中的情感、意志、兴趣、性格、动机、目标、信念等方面,“理”倾向于知识和智力因素中的注意力、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创造力。在学习中,方法比知识重要,而兴趣、信念等隐藏于个体的内因之中。非智力因素所具有的自觉性、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与创造性等品质是优秀人才的必备品质。

(二)外动内静

学习需要静的心理、静的环境,而这种静是相对的,因为教育是生动的,不是机械的过程。动是对静的一种调节,即人们常说的“只工作不玩耍,聪明的孩子也变傻”。外动内静是健康教育理念的具象化,如果文理并举是其第一表征,那么,外动内静则是第二表征。

1.基于内容与形式辩证关系上的分析。

“内”为内容,“外”指形式。内容是规范中的具体要求,是标准中的具体原则;形式指仪表、仪式、氛围、行为习惯等。内容胜过形式则显得粗野,形式胜过内容则会显得浮华,所以只有二者配合适当,方能相得益彰。

2.基于教育中“教”与“育”关系的分析。

“内”是教育中的“育”,内是规则、制度、礼仪、文化,通过硬性规范和正面引导、春风化雨等育人方式,洗涤心灵、启迪心智,进而提升个人品德修养。“外”是教育中的“教”,教人知识、技能和方法。“外动”与“内静”的完美结合,才是真正的教育。

3.基于不同空间、场景上的分析。

内是校园,外是园外;内是社区,外是区外;内是国家认同,外是国际视野。所以,内是圆心,外是圆弧,外是对里的拓展,而不是里的继续。比如,教室里多指课堂教学,教室外则多指课外的社团活动,而不是把课堂没有完成的教学任务再继续加时完成。

4.基于共性与个性辩证关系上的分析。

“内”突出一种共性,“外”彰显一种个性。此处的共性是指目前班级授课制的模式捆绑着教学方式多从共性出发,即把班级的学生视为同样的智力水平、知识储备,然后根据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采用相同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完成同样的教学任务。此处的个性,则是承认并尊重个体之间存在差异,充分利用个体的爱好与特长,实行多向选择,如多种多样的社团建设与选择等,就是因材施教的途径、方法与策略。作为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处理好共性与个性之间的关系,要在合作中分工,在分工中对各自的新发现进行共享。

5.基于个体与群体关系上的分析。

“内”代表着个体的独立思考,是一种自我对话,进而具备客观、公正的鉴别与批判能力,以及自我审视能力。思考对于独立人格形成至关重要,当然,这种思考常是一种深度的思考,即要具有能够保证出色完成使命的思维。“外”代表着共同生活的群体,生活产生智慧,群体会发生智慧碰撞,生活产生组织、规则与仪式,它能留下许多文化遗产。个体再伟大,也永远只是群体中的一员,必须融入群体。

6.基于互联网时代的分析。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处于数字化时代的教育必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适应因科技力量而带来的生活与学习方式的改变。在“互联网+教育”的模式下,“内”指线下学习,是一种真实的面对面的教学;“外”指线上学习,是通过网络等媒介让教与学双方发生互动。有内有外,方能文理并举;文理并举,既符合未来智能化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也是达成全面发展的路径。

“文理并举,外动内静”是健康教育理念的衍生,是学校办学行为围绕健康教育理念所探寻与选择路径的具体化。

猜你喜欢

文理理念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文理生的battle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办好人民满意的首都教育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平淡考查朴素启发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