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灌区灌溉节水之高邮实践
2018-01-29李江安
顾 宏,李江安,孙 勇
(江苏省高邮市水利局,225600,高邮)
江苏省高邮灌区为全国大型灌区,设计灌溉面积63万亩(1亩=1/15 hm2,下同),受益范围、耕地面积及人口均约占高邮市的一半以上。灌区自流引用京杭运河水源,通过渠系输送实现农田灌溉。灌区内水量型缺水与水质型缺水并存,自2000年起,高邮灌区抓住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机遇,在积极实施节水工程的同时,大力推行农业节水,不断优化管理措施,“三管齐下”探索实践节水型灌区建设,形成了灌区节水“高邮模式”,为高邮市节水型社会建设奠定了基础,为南方灌区生态节水提供了样板。
一、灌区用水状况与问题
1.用水状况
高邮灌区初步建成于1958年,设计灌溉总面积63万亩,涉及8个镇区。灌区用水总量由2000年的5.96亿m3下降到 2015年的 4.85亿 m3,其中农业灌溉3.84亿m3,占79.2%;生态用水 0.64亿 m3,占 13.2%;城乡生活用水 0.28亿m3,占5.8%;工业用水0.09亿m3,占1.8%。根据灌区水资源平衡分析结果,现状年灌区可利用水资源总量约0.74亿m3,占用水总量的15.3%,每年缺少水量约4.11亿m3,所缺水量主要依靠南水北调过境的长江水或淮河调水。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水资源供给矛盾日趋突出,迫切需要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推行节水管理,有效缓解水资源紧张状况。
2.主要问题
(1)面临水量水质双重压力
①用水量受南水北调制约。京杭运河作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主通道,同时又是高邮灌区的主水源,每年灌区用水都要受到用水总量和阶段流量的双重控制,尤其是夏栽季节,恰逢北方大量需水,灌区在服从大局的前提下,内部用水局势紧张,灌溉用水矛盾不断。遇到干旱年份,灌区只能釆取从里下河河网提水补给的应急措施,需消耗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财力。
②水质型缺水比较明显。高邮灌区处于经济相对发达的南方地区,工农业生产对灌区水质有较大影响。灌区虽处于里下河河网地区,水系纵横发达,但地势平缓,水流缓慢,水体自净能力弱。5—l0月,既是水稻生长期,也是各类水产养殖高峰期,由此导致灌区内河道富营养化严重,农村饮用水水源得不到保障,面临着水质型缺水危机。
③枯水期缺水矛盾突出。冬春季节降水偏少,河道水位偏低,春季又逢鱼池虾塘提水下苗,水体容量大幅度减小,加上灌区内部河流均起于运河脚下,无活水水源,流动困难,致使灌区内河道水质恶化。每到春季,因水质型缺水、水位低枯,水产养殖户信访上访不断。
(2)农业节水措施不足
高邮灌区当地水资源可用量在15%左右,大部分用水依靠外来水源。灌区内部由于田间工程设施配套不完善,“最后一公里”管理不到位,节水灌溉控制面积约占40%左右,农民种田习惯大水漫灌,加之农药化肥施用需要伴有较大水量,用水浪费现象较为严重。
(3)农业用水效率不高
高邮是传统的农业大市,农业种植以稻麦为主,粮食种植面积占70%以上。近几年,灌区年灌溉用水量一般在4.8亿m3左右,灌溉水利用效率不高。灌区经过上一轮的节水改造投入,灌溉水利用系数由改造前的0.45提高到目前的0.59,与国家要求仍有较大差距。
二、灌溉农业节水措施的探索实践
平原自流灌区的灌溉要点是 “高水远送”,其核心是水位,水位越高,灌溉效率越高,反之,效率越低。高邮灌区节水改造主要针对自流灌溉的特点,紧抓水位这一核心,在工程措施、农艺管理以及灌溉制度等方面进行了实践探索,取得了较好的节水效果。
1.实践探索节水工程技术
(1)围绕“高水位”缩抬渠床
高邮灌区建设之初,大多数干支渠道都是就地挖填,渠道断面大,不仅灌溉水利用率低,而且自灌保证率逐年下降,灌区群众反响强烈。改变过去低水位运行为高水位速灌,极大地改善了灌溉效果。以典型渠道南关干渠为例,干渠全长17.6 km,设计灌溉面积13.76万亩,通过对渠道断面进行改造,变宽为窄,变深为浅,变低为高,断面抬高50 cm左右,过水面积由平均64 m2缩至36 m2,每年干渠减少无效垫水800余万m3,水位抬高25~30 cm,自灌效果大幅度改善。
(2)围绕“快速输”护砌渠坡
高邮灌区土质多为稻壤土,由于多年运行冲刷,管涌塌方时有发生。节水改造主要对渠边坡进行护砌,以适应快速输水。经对比,护砌前后,干渠平均流速由0.4 m/s左右提高到0.85 m/s;支渠由0.45 m/s左右提高到1.0 m/s左右。通过渠道衬砌,水流速度加快,缩短了配水时间,既节水又方便调度。
(3)围绕“低水损”拆除卡阻
灌区处于里下河地区,灌溉与排水河道交叉较多。灌区建设之初,按照续灌制度兴建了较多的倒虹吸,水头损失较大。特别是近10多年来,灌区采取“干支斗大轮灌”,布局高度统一、用水高度集中,该类建筑物已成为行水障碍。在灌区改造过程中,采取拆除“卡脖子”阻水工程,实施倒虹吸小改大或暗改明,畅通水路,减少水损。
(4)围绕“走捷径”优化渠系
高邮灌区多为“干、支、斗、农”渠四级灌溉。由于水源绕道而行,沿途水头损失大,配套建筑物多,无效耗水高。高邮市依托各类田间工程建设,调整渠系布局,减少灌溉级数,促进了区域节水。车八干渠恒丰支渠通过工程改造,将支渠取水口位置上移2.0 km,输水线路缩短近10 km,运行水位抬高30 cm以上,原渠道范围内的农田全部得到有效灌溉。
2.推广应用节水控排技术
与农业部门配合,水稻种植大力推行浅湿调控灌溉技术,提出“薄水栽秧,寸水活棵,浅水促蘖,苗足烤田,浅湿长穗,湿润灌浆,黄熟落干”的思路,控制田间水层,结合试点区的工程状况,分别确定各阶段灌水周期。编印《水稻节水灌溉生产管理概略图》,发放至各用水户协会及农户手中,引导农民节水灌溉,科学种田。在试点区倡导 “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湿地削减”的协同模式,通过节水工程与管理措施相结合,双重控制灌水量,减少排水量,延长排水在沟道的滞留时间,而后通过沟塘湿地削减,减轻农业面源污染物对水体的侵害,为本地区水污染防治出力,为南水北调东线工程“清水走廊”建设作贡献。
3.优化调整用水管理制度
高邮灌区着力进行用水管理制度改革,并在实践中优化调整,研究和探索了“集水期灌”用水管理模式。采取“集约调水、生理配水、定时供水、制度节水”,为灌区灌溉提供最优的用水管理服务。
集约调水是采取集中水权、统一调配、高水猛灌、分组速灌等调度措施,实现灌溉效益最大化,灌溉质量最优化。生理配水主要是根据水稻的不同生育阶段与生理需水特点进行配水。宏观上分为三大期段(栽插期段、返青分蘖期段、黄熟期段)配水,微观上设计灌溉水层的上下限幅度。供水时段及灌停时长的确定,采取实践、理论、再实践的做法,通过与科研院所的合作,逐步形成了现有的配水方案。定时供水是将农业供水实践固定下来,对应于生理配水三大期段制定不同的灌溉用水计划,设计成供水时刻表,每年灌溉前告知用水户,实现农户用水早知道,保证农灌不打乱仗,有序进行。制度节水主要是依据调水配水方案,分层分组制定各级渠道用水计划,保证用水秩序,强化制度执行,全灌区范围内坚决做到“不早用、不拖用、不偷用”。
4.引进运用信息管理技术
高邮灌区作为全国第一批灌区信息化试点建设单位,先后建成水闸遥测遥控站,运用基于灌区长期经验研发的专家决策与管理调度系统,为科学配水、适时调度、高效利用等提供用水管理决策支持,并通过网站等媒介实现信息公开与应用查询,为灌区现代节水管理夯实了基础。
三、灌区今后发展方向
在新一轮灌区节水改造中,高邮灌区将继续按照建设“现代化节水生态型”大型灌区的总体目标,从节水、生态、现代化三个关键点入手,建设具有高邮特色的灌区现代化模式。主要做到:①骨干渠系——节水与生态统筹。在渠系改造工程实施时,满足节水要求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②水工建筑——功能与景观融合。坚持“景观水利、艺术水利”建设理念,努力做到每建一座建筑物就成为一个景点,每改一条渠道就成为一道景观,使渠系建筑物兼具景观性、艺术性。③田间工程——节灌与控排协同。充分利用高邮灌区沟塘水系发达的特点,在发展节水灌溉的同时,更要注重控制排水,通过“节水灌溉—控制排水—湿地处理”协同模式,消减氮、磷及农药污染。④调度运行——人工与智能并举。新一轮灌区节水改造,在原有的系统框架基础上,将进一步运用物联网技术,引入云计算、云存储理念,实现硬件少投入、市场化购买服务理念。⑤管理体制——专管与民管结合。灌区管理机构重点做好干渠级工程的管护,成立灌溉服务合作社,扶持社会化服务组织,市场化招聘管护队伍,实现对工程的长效管理与管护。
[1]江培福,晏清洪,任贺靖.我国大中型灌区用水效率监控体系研究[J].中国水利,201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