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依标 循序 顺理 融趣
——刍议第一学段写字教学应把握的四个原则兼及书法审美教育

2018-01-29

江苏教育 2018年77期
关键词:学段笔画写字

中国古代蒙学教育以识字、书写、诵读为主。其中书写不单单是简单的写字教育,还蕴含着书法审美教育。在蒙学教育阶段中,习字不仅是巩固识字成果的重要途径,也是培养书写能力的基础阶段,而且对儿童的审美意识有着重要的启蒙作用。正如艺术理论家邓以蛰先生所云:“书无形自不能成字,无意则不能成书法。字如纯为言语之符号,其目的止于实用,固粗具形式即可;若云书法,则必于形式之外尚具有美之成分然后可。”《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也明确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第一学段的教学重点,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第一学段写字教学中,儿童的书法审美意识同样可以得到培养,而语文教师则应当承担起这个重任。由此可见,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对学生写字技能、思维发展、审美意识、精神成长等都会产生重要的影响。

一、依标——把握低段写字教学目标

1.合理研制目标。

《课标》对写字教学起到了高屋建瓴的指导作用。对于第一学段的写字目标,《课标》明确指出:“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的形体美……努力养成良好的写字习惯,写字姿势正确,书写规范、端正、整洁。”由此可见,掌握偏旁部首以及笔顺规则等内容是属于实用书写的基本要求,而“规范、端正、整洁”则属于第一学段写字教学的较高要求,涉及基本审美意识。在这二者之间,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升华,其中的过渡桥梁则要落实在“感受”上,让学生去感受“汉字的形体美”。那么,在第一学段就需要合理研制目标,明确每个阶段的基本要求。如果写字伊始,教师就过分着眼于“形体美观”,第一学段学生会因力所不及而产生畏难情绪,从而导致练字兴趣的逐渐流失,得不偿失。反之,如果目标定位过低,缺乏应有的要求,学生写字水平也不会得到真正的提高。因此,教师在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中,就要依标合理设置写字教学目标,让学生明白笔顺与偏旁的意义,领会笔画与结构之中蕴含的审美因素,这些也会为他们掌握美观书写打下坚实的基础。只有本末相顺,有效的教学才会真正开启。

2.有效落实目标。

《课标》规定:要在每天的语文课中安排10分钟,在教师指导下随堂练习,做到天天练习。就笔者所了解的低年段写字教学课例来看,教师们基本都在语文课中努力安排“10分钟”的练字时间,但写字现状还是令人担忧,教师分析过度,剩下的时间,多则多练,少则少练,“10分钟”的随堂练字,异化为“10分钟”随机练字,练字效果难以得到保证。写字是一项技能,需要长期的规范训练。因此,教师在安排写字环节的教学内容时,应当对难写字进行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与感受,避免枯燥的分析,保证给予学生充分的习字时间,从而有效地开展写字教学活动。只有扎实地落实写字要求,学生方能练有所得,从而达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循序——构建低段写字教学体系

1.培养良好书写习惯。

良好的书写习惯是写好字的基础,一般包括正确的双姿、认真的书写态度、保持页面整洁等。汉字的书写,是一项复杂的手部运动,正确的书写习惯能适时地控制好用笔速度和力度,有效地保证书写质量。唐代书法理论家孙过庭《书谱》云:“若思通楷则,少不如老;学成规矩,老不如少。”低年级的小学生接受规则与模仿的能力较强,但是理性思考与辨析的能力偏弱,所以在写字的起步阶段,首先应强调的是良好的书写习惯,而不是急于写“好”字。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妨引进双姿比赛、手指操、书写小明星评比等导向活动,激发学生学习热情,引导学生在快乐中养成习惯。将良好的书写习惯在学生心中扎下根,为其形成稳定的书写能力打下坚实的基础,对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养学生意志品格,也会起到不可估量的奠基作用。

2.扎实练好基本笔画。

邓以蛰先生云:“书法以笔画始,亦以笔画终也。”由此可见,笔画在书法中的地位,而在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中,扎扎实实地练好基本笔画也是至关重要的。可以说,每一个汉字都是由基本笔画构成的,基本笔画堪称汉字美容师,担负着书写美观的重任,如果基本笔画的书写不过关,则无法呈现汉字的形体美。所以要想写好字,就要从写好每一个基本笔画开始。而目前第一学段的语文教材中几乎没有系统的笔画练习,实际的教学现状是,笔画的练习往往被忽略,陷入边缘化的状态。因此,第一学段的写字教学要以练好基本笔画为主,根据第一学段学生具象化思维特点,结合生活实际,帮助学生牢牢记住运笔方法。以基本笔画“撇”为例,“撇”的常见写法有斜撇、平撇、竖撇,教师不妨引导学生先将“斜撇”与生活中的柳叶进行对比,再创设情境:一阵微风吹来,柳叶乍起,“斜撇”变成了“平撇”;嘀嗒嘀嗒下雨了,湿透了的柳叶只好垂下了身子,又变成“竖撇”。通过合适的联想,让初学写字的小学生轻松地领悟笔画书写的运动过程,运用教一个练一串的教学智慧,使基本笔画的教学更为扎实、广阔,为实现汉字的形体美打通前进的道路。那么,这个环节不单单培养了学生书写基本笔画的能力,而且也在他们心中种下了由汉字而书法的审美种子。

3.强化训练间架结构。

在掌握基本笔画写法的基础上,要写出形体美观的汉字,还要在教学过程逐渐渗透“主笔突出”“重心稳定”“疏密匀称”“收放得体”等几大结字规律,并加以反复训练。间架结构是写字的难点,需要学生具备一定的感知、思维、审美能力,针对低段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在间架结构书写训练上的安排应是:一要练有度,教学时可选择从简单字形到复杂字形,从独体字到合体字,为学生搭建进步的台阶。以“木”字家族为例,独体字“木”撇捺舒展,主笔如中轴线,使整个字有一种稳重端庄的美感。在写好“木”的基础上,再教学“木”在不同位置的字。如“梅”字,“木”字在左,捺画变点,字形窄长,就成了纤柔秀美的“梅”;如“梨”字,“木”字在下,竖画变短,字形略扁,与“利”字组合,就成了端庄大方的“梨”。二要练有法,教学时针对书写难点,开展“变一变”“比一比”等游戏活动,调动学生写字的积极性,提高学生观察及欣赏能力。譬如教“透”这个字时,可通过多媒体展示三个半包围结构的“透”字,一个结构分散,一个结构过于拘谨,一个结构合理。教师可引导学生比一比:三个“透”字参加汉字比美大赛,老师想请小朋友做大赛裁判,请你们判断一下哪一个“透”字最好看?另外两个“透”字又不好看在哪里?低年级学生最喜欢有情境的学习活动,特别是比较学习,有效地激发其主动探究的兴趣。学生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最后十分清晰地掌握“秀字不靠左,不靠右,中间稳稳坐”的半包围结构书写小诀窍。

当然,在第一学段写字教学过程中,这三个目标可以分步实施,也可以交替进行。教师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情特点,科学系统地安排教学进程,不可生搬硬套。

三、顺理——优化低段写字教学策略

汉字书写是有法可依、有规可循的,应从专业的、儿童的、实证的视角,探寻既符合汉字本身规律又符合儿童认知规律的教学策略,优化教学方式。

1.善于梳理。

第一学段要求会写800个左右汉字,其主要依据为《课标》中“300基本字表”。这些字构形简单,重现率高,教师只要按照相似性对写字内容进行匹配、重组,就可以帮助学生梳理出“一个”与“一类”之间的联系,通过相似字形的教学组块活动,可以使单独书写发展到规律性批量写字,大幅度提高写字效率。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上册《金木水火土》课后生字为“一、二、三、上”,教师依据汉字构形规律,很容易洞察到四个生字的共同要素为长横“一”,从而指导学生写好不同位置的长横“一”。再比如部编版二年级语文上册《大禹治水》课后生字“治、形、制”,三个生字均为左右结构,但左右比例却各不相同,分别为左窄右宽、左右等宽、左宽右窄,教师首先把左右结构的字聚合为一类,再将单个的知识点组合为系统的知识块,从而指导学生通过一课的学习,系统地掌握了“左右结构”这一类汉字的书写要领。这样的梳理,不仅提高教学效率,还可以让学生清晰地把握汉字的系统性、形象性和文化魅力,巧妙地提升了学生的汉字素养。而汉字的系统性、形象性和文化魅力也是汉字之所以能够从文字上升为书法艺术的重要因素,也就是说,这种梳理是在潜意识里培养了学生初步的书法审美意识。

2.贴合心理。

美国教育家杜威说:“把成人的学科知识简化后直接告诉儿童是无效的。”唯一的出路是把学科知识转化为儿童的经验、儿童的心理过程,遵循着儿童教育逻辑。好的写字教学也应当追求儿童思维观照下的书写,儿童对感性形象充满了兴趣,若以孩子们喜欢的讲故事、游戏等方式展开教学,则势必会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例如“豆”字的教学,教师先出示图片“毛豆、蚕豆、红豆、豇豆”,指导学生认识,然后利用多媒体课件演示“豆子大变身”,巧妙地利用字形特点,在各种豆子形状中融入笔画,组合成汉字“豆”,再加以小儿歌“毛豆短,蚕豆扁,红豆圆圆像两点,豇豆长长托上面。”从而帮助学生记住字形。教者运用有趣的魔术游戏,使“豆”字的笔画产生形象和意义,十分契合儿童心理特征,整个写字过程变得有声有色。

3.运用字理。

汉字的构造有深刻地造字规律与方法,当我们去分析汉字时,就有“理”可循。在实际教学中,由于低年级学生在短时间内大量识写,错别字频频出现。其实每一个汉字都充盈着生命的气息,每一个汉字都有一段动人的故事,仅靠机械的书写的确效率低下,如果借助字理使抽象符号变为形象的联想,就可以明显改善学生识记及书写的效率。教师要把握汉字的字理知识,走进字形演变轨迹的历史长河,让写字教学变得“有情有义”“有理有据”。譬如教学“川”和“州”字,这两个字不仅字形相近,而且意思也有关联。一望无垠的田野上,有一条奔腾不息的长河,那蜿蜒向前的水流就是“川”字最初的模样。缓缓流淌的河道中出现了一块陆地,草木葱茏,生机勃勃,这样的地方,就叫作“州”。“州”比“川”多出的“点”画,就像是一块块陆地。教者在教学中巧妙地渗透了“象形”和“指事”的造字文化,实现了字理教学与生活经验的融合,提升了学生对字形内在的理解。

如果说从造字之“理”来讲解可以提升学生对汉字构造的理解,那么,根据书写之“理”则可以让他们切实地感受到汉字的形象美,进而去感受汉字书写以及书法的意象美。简单说,从汉字形体角度体悟字理,很多合体字中交接的部分要写得靠拢、紧凑,一些笔画要变形、缩短或改变方向,这就是穿插避让,就好比生活中,要学会与身边的人相互谦让,和谐共融。汉字中丰富的文化意蕴,将成为儿童学习汉字的助推器,并且可以萌发儿童的审美意识。

四、融趣——彰显低段写字教学魅力

1.儿歌激趣。

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对学习活动的进程和效率起到重要的推动作用。对于第一学段小学生来说,写字是相对单调乏味的,不妨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儿歌组织教学。教学中,教师可以把正确的双姿要领编成儿歌,引导学生习字时吟诵,强化练字习惯,感悟和体验书法的情趣。在学习基本笔画书写时,可以把笔画造型编成生动有趣的儿歌。如“横”画稳稳像扁担,“竖”画似针又如露,“捺”画就像滑滑梯,“点”画如同瓜子粒……形象的儿歌里蕴藏着起笔收笔的笔法,巧妙地化难为易,激发了学生的写字兴趣,也为写好汉字打下坚实的基础。

2.符号增趣。

由于低年级学生空间认知能力不足,加之汉字结构复杂,仅借助田字格学生难以呈现汉字的形体美。低年级教师可在田字格上增加“色块、点、线、箭头”等符号,进行辅助教学。这些直观明了的符号,有效地刺激了学生的视觉神经,模糊的“宽窄”“收放”概念,都可以借助符号清晰起来。例如部编版一年级语文下册《荷叶圆圆》中的“美”字教学,这个字横画较多,可以在横画中间标注辅助符号“点”,让学生感受强烈的视觉效果,体察汉字细节,从而明白“均匀”的概念,在书写时呈现汉字的均衡之美。

3.评价融趣。

评价环节是写字指导的延续和提高。第一学段的学生活泼好动,意志力不强,因此教师要在引领学生书写的过程中融入评价,让他们看到自己的进步,体验到写字的快乐。写字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依据“姿势正确、字形正确、书写漂亮”,实施书写三星制度,特别好看的笔画还可以用红笔圈出,激发学生写字兴趣。每月进行一次小结性评比,学期末评选出星级作业,举办优秀作业展。平时还可以在班级开展“小小书法家”“写字星级测评员”评选活动,提升每个学生书写技能,鉴字技能。通过有趣的评价方式、评价活动,使静止的汉字符号在评价中也日益化为一种自我价值认知,从而获得自我成长的体验。

总之,在第一学段写字教学中,教师只有立足课标,循序渐进,顺理而行,智趣相融,才能赋予汉字书写应有的价值意义,创生写字教学的新品质,使每一个学生获得积极的书写能力提升、审美意识萌生和生命气象的涵育。

猜你喜欢

学段笔画写字
笔画相同 长短各异
——识记“己”“已”“巳”
有趣的一笔画
我学写字
放缓坡度 因势利导 激发潜能——第二学段自主习作教学的有效尝试
学写字
积累真素材 表达真情感 彰显真性情——第三学段作文指导教学策略探索
写字好看,需从小“练”起
我学写字
找不同
湖州试行普通高中学校学段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