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经验 高于经验 归于经验
——对思想品德课程培养学生体验素养的思考
2018-01-29袁永平
■袁永平
所谓经验,是指从生活实践中得到的知识或技能,或指人的亲身经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经验是在社会实践中产生的,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是认识的开端,有待深化发展。所谓体验,是指通过实践认识周围事物,是人类的一种心理感受。体验是以主体在认识过程和心理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为对象的,是对经验带有感情色彩和主观能动性的回味、反刍、体味。由此可见,体验与经验是有密切联系的,经验是体验的基础,没有经验,或说缺乏可供想象发挥的经验,就谈不上体验。但体验则是对经验的意义的发现与升华,是对经验的一种深化和超越,是经验的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结果。
七年级思想品德课程融合道德、心理健康、法律等相关内容,旨在促进学生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的进一步发展,形成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要达成这一育人功能,离不开学生的自主体验和有效体验,这就要求“教师要善于利用并创设丰富的教育情境,引导和帮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与感悟,在获得情感体验的同时,深化思想认识”,即教师须在学生既有经验的基础上,为学生创设体验场域,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对学习内容进行切身感受、仔细体味、亲身实践,从而把课程标准所要求的道德品质、健康心理、法律意识等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就如何培养学生的体验素养,笔者做了一点尝试。
一、体验基于学生既有经验
体验式学习理论源自美国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经验学习”,在国外的发展源远流长,其研究史可直溯杜威、皮亚杰、勒温、詹姆斯、荣格、罗杰斯等人。大卫·科尔布的体验式学习模型是体验式学习理论的代表。科尔布认为,学习不是内容的获得与传递,而是通过经验的转换从而创造知识的过程。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主张:“我们要用自己的经验做根,以这经验所发生的知识做枝,然后别人的知识方才可以接得上去,别人的知识方法方才成为我们知识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学生的经验往往来自对生活的观察和经历,教师应当学会用学生的眼睛看世界,从学生的生活阅历、话语体系出发,基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采用多种方式,创设学习情境,这对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思考、积极体验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与此相对立的是教师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学生的既有经验。教师在设计学生体验环节时,有时是基于教师自己主观臆测的学生经验,而不是真实的学生经验;有时是基于教材中列出的学生经验,而不是自己所教学生的鲜活经验;有时是基于个别学生的特殊经验,而不是大部分学生的普遍经验。这样做的结果是学生的体验苍白、空洞、无力,甚至流于“伪体验”。
案例:七年级(上)“珍视生命”第二课时“增强生命的韧性”的学习目标是学会辩证地看待挫折,掌握战胜挫折的方法。在课堂学习过程中,教师可以设计一个活动体验环节:请每个学生独立自主地回忆自己所经历的印象最深刻的一次挫折,然后小组内部分享,每组推荐一个代表在全班展示,展示内容不得重复。在学生展示时,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松、自由的空间,尊重学生的个性化表达,放手让学生充分陈述、用心体验,即时给予点评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如A小组代表:昨天体育课不小心摔了一跤,身体疼痛,还被大家嘲笑;B小组代表:这一段时间努力学习数学,但考试成绩不好,对自己的粗心失误很后悔;C小组代表:脸上又长出了一颗青春痘,丑死了;D小组代表:很想买一双自己喜欢的运动鞋,爸爸妈妈总是不同意;E小组代表:放学骑自行车回家途中,与一路人相撞……
案例分析:在学生的生活实践中,一般都会经历各种各样的挫折,如学校生活中考试失利、被老师批评、被好朋友误解,家庭生活中与父母沟通困难带来的烦恼,社会生活中热心助人却遭到嘲讽等。这些对挫折的亲身经历已成为学生的经验。基于这种经验,请学生回忆、分享、展示自身所经历的挫折,可以引导学生再次体验本人或他人当时的心理感受,认识到所谓挫折,就是人们所遇到的失利、失败和阻碍等;意识到每个人都会遇到挫折,挫折是生活的一部分;体验到面对同样的挫折,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感受。如果学生没有关于挫折的经验,回忆、分享、展示的体验活动当然无从谈起。
二、体验高于学生原有经验
体验必须高于经验,高于经验的体验才有价值,才能够调动学生参与体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开动脑筋、激活思维,帮助学生提升原有经验,获得新的感悟。学生才会有“原来如此”“对我有点启发”“这下我知道了”等发自内心的真实感触。如果体验不能高于学生既有经验,只是学生原有经验的简单重复,就会失去价值,学生就会觉得“这个我早就知道了,真是浪费时间”。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上)“珍视生命”第二课时“增强生命的韧性”课堂学习时,可先请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搜集、展示相关名人遭遇挫折、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故事,讨论挫折对这些名人所产生的影响,分析名人面对挫折却取得成功的原因。再进入情感体验环节,提问学生:如果你也像著名乒乓球运动员邓亚萍一样,因个子太矮落选省队,对你会有哪些影响?你会怎么办?有学生回答,会伤心、难过、不安,最终放弃,重新选择其他道路。同样的挫折为什么会导致不同的结果?这样的体验会激发学生新的思考,形成高于原有经验的新认识。
案例分析:对于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来说,对挫折影响的认识往往还比较朴素,只是直观地感觉到挫折对人产生的消极影响,如情绪低落、精神不振、焦虑不安、灰心丧气等,从而使人们前进的步伐受到阻碍。这种既有经验只看到了挫折对人的消极影响,却看不到挫折对人的积极影响。让学生自主搜集、展示、分析名人遭遇挫折、战胜挫折、取得成功的故事,有助于引导学生认识到原先忽视的挫折对人的积极影响,即有利于人们磨炼意志、增长才干和智慧。模拟体验环节又进而引导学生认识到人们对待挫折的不同态度往往决定了挫折对人的不同影响,积极态度往往带来积极影响,消极态度往往带来消极影响。学生获得的这种体验就超越了原先的经验。
三、体验归于学生新的经验
体验可能比经验深刻,但往往因为碎片化而不稳定、难持久、易遗忘,有必要将学生的即时体验沉淀下来、内化进去,成为学生新的经验,完全成为学生“自己的东西”。
案例:在进行七年级(上)“珍视生命”第二课时“增强生命的韧性”课堂学习时,在学生已经明确战胜挫折的方法后,教师可设计一个演练体验环节:请学生结合自身经常遇到的挫折,自主完成“应对挫折的具体方法”,引导学生从虚拟情境走向现实情境,从课堂走向生活的大舞台。学生们写出了不少具有建设性的方法:学会迅速忘记,每天上学前对着镜子说“我将度过愉快充实的一天”,向好朋友倾诉,回忆或畅想令自己高兴的事情,参加自己喜欢的活动,制定一个可以激励自己的小目标,以冷静平和的心态与挫折友好相处……
案例分析:经过相关内容的学习和体验,学生已经懂得了挫折是把双刃剑,对人既有消极影响,又有积极影响。要发挥挫折对人的积极影响,关键是我们面对挫折的态度和采取的方法。在此基础上,请学生自主完成“应对挫折的具体方法”,有助于学生自我诊断、“对症下药”,将本课时获得的体验转化为新的经验,或者升华原有的经验。
美国休斯敦的一家儿童博物馆里有这样一句话:“我听过了,就忘了,我见过了,就记住了,我做过了,就理解了”。这句话要求我们要在基于学生既有、真实、鲜活经验的前提下,想方设法、千方百计地为学生创设、提供体验的时间、空间和机会,着力于培养学生的体验素养,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快乐学习、有效学习,促进学生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
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规划第九期“个人课题”“七年级思想品德学科培养学生体验素养的研究”(编号Df3043)和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初中专项研究”课题“以‘我学·我们研’为核心的初中课堂变革的行动研究”(编号E-c/2016/29)阶段性研究成果之一。
[1]王亚南.思想政治课教学中贯穿体验式学习之我见[J].高教论坛,2003(3).
[2]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方明.陶行知名篇精选[Z].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6:56.
[4]缪晓萍.浅谈体验式学习在思想品德课中的应用[J].中小学教学研究,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