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7年年会综述
2018-01-29李伟霞
李伟霞 肖 尧
(中国科学院大学 人文学院,北京 100049)
2017年11月24—27日,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主办、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承办的“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2017年年会”在中国科学院大学雁栖湖校区召开。来自中国科学院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上海交通大学、西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中国科协创新战略研究院等70余所高校和研究院、所的两百余名专家学者参加了本届年会,学术报告百余场。
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首次以年会的形式举办学术会议,旨在加强科学史领域学者间的学术交流,提升科技史学界的凝聚力,同时安排学会工作。会议期间,举行了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九届常务理事会第四次会议和九届理事会第三次会议。会议审议通过多项议题,并确定2018年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学术年会由清华大学科学史系承办。若干专业委员会,以及国际丝绸之路科学与文明学会第二次筹备会议也同时召开。
25日上午的年会开幕式由中国科学技术史学会理事长、中国科学院大学人文学院常务副院长孙小淳教授主持。开幕式前,为缅怀2017年8月8日逝世的我国材料物理学与科学技术史学家柯俊院士,全体参会人员默哀1分钟。中国科学院大学党委常务副书记、副校长董军社,国际科学史学会前主席、自然科学史研究所刘钝研究员先后在开幕式上致辞。
本次学术年会特邀5位专家做大会报告和主题发言,分别对应医学史、天文学史、农学史、科学史方法和传统工艺史5个方向。北京大学医学部张大庆教授报告《健康主义的兴起及其悖论》,就20世纪后期以来人们过度关注健康而导致不健康的问题进行了论述。西北大学科学史高等研究院曲安京教授的《中国古代的天球投影》,从天球投影的角度,论述了中国古代的星图:圆图和横图两种画法的制作方法。南京农业大学王思明教授的《我们为什么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指出现代农业是在传承传统农业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要想实现农业农村的可持续发展我们需要关注农业文化遗产。北京科技大学科技史与文化遗产研究院潜伟教授做《科学技术史的数字化生存》,针对目前数字化浪潮引起国内科学技术史的生存危机问题,提出如何发挥科学技术史学术优势和特点,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科学技术史研究院李晓岑教授做《中国传统工艺的振兴和相关措施》的报告,从中国传统工艺的现状和前景着手,提出了振兴中国传统工艺的路径,以及国家为振兴中国传统工艺应采取的若干具体措施。
本次学术年会共设7个分会场,主题分别是科学家研究、天文学史、医学史、科学文化、农学史、中国科学院院史和多学科综合史,与会学者充分交流,相互学习,为今后学术年会的举办开了好头。
1 中国科学家研究
科技人物研究专委会举行了成立以来的第一次会员会议,顺利完成第一届理事会选举工作,并由到会会员共同审议了《专委会工作条例》。接下来的学术研讨会由11个报告构成,分为三个单元进行。来自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西南交通大学、国防科技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10余所高校和科研机构的12位学者提交11篇论文,分别从科技史、口述历史、文献分析与社会网络分析、社会学等视角开展科技人物研究,涉及科技人物年谱编纂、科学家传记研究与写作的特点与路径、传记所呈现的科学家公众形象、家庭教育对人才成长影响等综合性分析,以及关于谢家荣学部委员、程开甲院士、刘东生院士等多个精细的案例研究。
近年来,学界和社会对科学家的研究越来越重视,科学人物传记不断面世,但以年谱长编形式编撰的却十分罕见。中国科学院庐山植物园胡宗刚教授在《编撰科技人物年谱之管见》中,认为对于从事科学史研究人员来说,编撰人物年谱应该是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他从个人编写《胡先骕先生年谱长编》的经验出发,同与会者交流探讨作为传记编撰之一的年谱编写体例。西南交通大学田永秀教授做《家庭对创新人才成长的影响分析——以老科学家为例》报告,着重分析了家庭因素对科学家成长的影响。内蒙古师范大学聂馥玲教授在《民国时期物理学家传记研究》中指出,通过研究发现物理学家传记虽然出版的时间、地域具有较差异性,且科学家传记传主的分布有明显不平衡性,但在塑造科学家形象方面却具有显著的同一性。中国科学院大学田田博士在《中国现代科学家传记写作的困境与出路》中,深刻剖析了科学家传记写作的境况。另外,关于某个特定科学家人物研究的报告,还有熊杏林《程开甲院士学术成长的历史考察》,张立生《谢家荣解放后的任职》,牛志民、席焕久《吴新智院士学术成功的影响因素》,李秀辉、程瑜、韩汝玢《柯俊与北京科技大学科学技术史专业》,赵硕、李秀波《一路走来:何以成就今天的童秉纲?》,杜卫华《留学生俞大维与中国兵工技术的发展》,胡晓菁《王大珩与中国光学》和张佳静《口述史视角下的科学家传记写作——以〈刘东生口述自传〉整理为例》8个报告,分别探讨了他们的成长历程、学术生涯和主要贡献以及对新中国科学事业产生的重要影响等。
2 天文学史研究
本次学术年会上关于中国古代传统科技史领域的报告主要围绕天文学、数学以及地学等领域。天文学史分会场,孙小淳教授在《数是什么?——中国古代天文历法中的数》报告中指出,推算天体运动的数字化模型是中国古代历法的本质,他通过探讨汉代历法中的天文常数性质,发现汉代天文历法深受周易象数学的影响。同时点明数学化是中国古代科学与古希腊科学共有的传统,是中国古代科学得以发展的重要基础。上海交通大学钮卫星教授在《唐宋星命术及其数理基础》报告中简要介绍了唐宋时期外来星命术的流行及其本土星占学的融合情况,着重分析了这段时期内星命术的基本推算项目、推算方法和推算精度,并从外来星命术的数理基础出发来阐明其对天文历法之学提出的不同技术要求。
关于明清时期地学史研究,有中国科学院大学汪前进教授《在欧洲新发现的两个中文地球仪》的报告,此文重点研究和分析了收藏于欧洲在清代时期制作的两个中文地球仪:一个为倒立的地球仪——维也纳罗斯托恩地球仪,一个少有地名的地球仪——维也纳地球仪博物馆收藏中文地球仪。浙江大学王淼副教授《邢云路与明末传统历学知识谱系的形成》和上海交通大学董煜宇副教授《桥梁与枷锁:康熙时期东西方测绘技术及知识在测绘朝鲜时的碰撞》等的报告。
针对天文学的宇宙观、测量及其分野,有中央民族大学黄义军教授《东南亚地图中的宇宙图式》、清华大学武廷海教授《‘匠人建国’初探》和国家天文台黎耕副研究员《阆中古城规划中的天文指向线研究》等报告。此外,关于天文学知识的传播,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石云里教授做《从文本知识到实践知识:再论崇祯改历对西方天文学的引进与吸收》的报告。中国科学院大学宁晓玉副教授《20世纪50—60年代中国的授时工作研究》,梳理了这一时期学术界有关授时的研究情况。除此之外,还有探讨中国古代占星术和天文科普展览等的研究报告。
天文学史研究分会场参会人员合影
3 医学史研究
北京大学姜姗、张大庆的报告《宽文针灸铜人脏腑形说》,通过对比日本江户时代其他相似铜人形,以及同时代中国古代脏腑图、《解体新书》等西方脏腑图,分析宽文铜人的脏腑形制所隐含的医学知识发展阶段特点,以及日本在知识传播中的承袭与创造。黑龙江中医药大学王磊在《臌胀病名源流考辨》报告中,通过对臌胀病名的历史源流梳理,可以展现出臌胀病认识的发展脉络,理清臌胀病名内涵演变直至完善的历程。黑龙江中医药唐仁康在《从“中学西”到“西学中”历史现象探析中西医学术差异》一文中,指出由于中西医学术的差异,导致从“中学西”到“西学中”的转变。
针对医学家及其工作研究的报告有中国医学科学院医学信息研究所王宗欣的《力钧与力钧研究》和北京协和医院李乃适的《刘士豪与垂体疾病的早期研究》。首都医科大学顾晓阳和北京大学甑橙的《寻找夷之胰——近代中国医学界对pancreas的认识和命名初考》、北京大学百吉可的《神经衰弱的快速综合治疗方法》、中山大学朱素颖《中国肝切除发展史》和北京大学李宴锋和甑橙的《重组人胰岛素技术开发历程——基于基因泰克公司的研究》报告等,从特定疾病或药物等切入,来深入研究相关的医学史。医学社会学相关的报告有北京协和医院王勇的《中国医学科学院历史溯源》和北京大学苏静静和张大庆的《中国与世界卫生组织的合作:身份与战略》等。
4 科学文化研究
会场邀请刘钝研究员做开场报告,他讲述了近年科学界参与科学文化建设的几件事例,呼吁加强科学史界与科学家的互动。李醒民教授报告《科学文化的定义、特性和未来前景》,在界定科学文化的内涵和外延的基础上,探讨了科学文化的12个特性。上海交通大学李侠教授的《“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认同与冲突》,就“一带一路”的文化建设中存在的一些认知上的误区,提出具体的主张。清华大学刘立教授则报告了《北京公民科学文化素质测评指标体系》。中国科学院大学任定成教授也到场发言。
近十余年来,中国科学院和中国科协相继启动了旨在促进中国科学文化发展的若干重要项目,如中国科学院的创新文化建设工程、中国科学院科学文化研究中心的设立和《科学文化评论》的创刊、中国科协的“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当代中国科学家学术谱系研究”项目、“科学文化译丛”、《科学文化》英文杂志等,袁江洋教授的《科学文化在中国》,回溯了自己亲历的上述事件,总结了目前取得的成就,和仍然面临的问题。
会场设有科学文化的理论研究分论坛,含张增一教授的《“科学文化”概念及结构辨析》黄伯尧的《战争文化与和平文化的分歧初探》、刘萱的《二十世纪60年代以来中外学者研究成果对比研究》等报告。科学文化与“一带一路”倡议分论坛,包括潜伟《“一带一路”文化认同的中国之路》、苏湛副教授的《科学文化与“一带一路”上的文化认同》等报告;科学文化的历史研究分论坛,有潘涛的《竺可桢与李约瑟的互动》等报告;此外还有青年学者专场,邀请3位年轻学者报告。
5 农学史研究
农学史分会报告分古代史与近代史两场进行。古代农学史方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齐文涛的《中国古代农学的理论化问题研究》,对古代的农学原则特别是农学知识作出的理论解释。南京农业大学李昕升的《明代以降南瓜引种的生态适应与协调》运用环境史视野和整体史观的角度考察了南瓜的生命史。华南农业大学余格格的《唐宋时期六甲八卦冢葬法之计算方法初探》将唐宋时期风水书籍的资料记载与相关墓葬的实际数据相结合,对六甲八卦冢葬法的计算方法进行核验,以期明晰当时的选择依据及具体法则。此外还有南京农业大学吴昊的《胡化?汉化?——对比视角下的北周与北齐农业政策探析》和山东农业大学高国金的《陆献〈山左蚕桑考〉述论》报告聚焦。
关于近代农学史的报告,有南京农业大学朱冠楠的《论民国时期的畜禽品种改良》、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朱绯的《中国近代动物防疫机构的创建及发展》、华南农业大学谢萍的《民国时期海南森林变迁及其影响探析》、马伟的《近代东北传农具研究——以犁杖、耲耙为考察中心》、樊汇川的《印锡茶树病虫害学的早期发展及其影响》、陈明的《近代中美农产品的互动与交流——以花生的传播与回流为中心》和耿瑄的《民国早期农业科学传播与本土化的社会因素:金陵大学作物改良项目》等。
6 中国科学院与现代科学
为展现中科院院史研究成果,本次年会特设专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熊卫民教授做了《十三陵水库建设研究》,对十三陵水库的决策、建设、宣传、实际效果以及后续影响进行了具体的描述,深入解剖了将这一历史上著名的水利工程,展示了丰富的图片和资料。黄荣光的《改革开放后的中日科学技术交流》结合档案资料和相关人物的采访,梳理了改革开放前后中日交流的脉络,并通过具体事例,总结了日本因素对我国现代科技发展的影响。刘晓的《李约瑟、克劳瑟与战后国际科学组织的兴起》运用一手文献,挖掘了李约瑟和克劳瑟在战后呼吁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科学工作者协会中的突出作用。刘洋的《陈伯达与1965年中国科学院的“赶超计划”》,梳理并分析了陈伯达为中央起草关于工业问题决定的过程中,引发中国科学院召开科学技术座谈会、制订赶超规划的历史。此外,还有李爽博士《绿色化学研究热点的兴起与演变——基于1999—2016年〈绿色化学〉的载文分析》等报告。
7 多学科研究
这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研讨的分会场,包含20余个报告,囊括了数学史、化学史、传统手工艺史、造纸史、气象史、物理学史等多个学科方向的研究。如上海交通大学纪志刚教授的《“几何之学”何以感动中国——纪念〈几何原本〉翻译410周年》、清华大学鲍鸥副教授的《凯德洛夫的门捷列夫情愫》、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杨凯讲师的《神·器:阿伊努精神世界中的手工艺研究》、李延祥的《中国先秦绿松石产地研究》、上海交通大学孙萌萌的《气候:作为一种文化》、首都师范大学尹晓冬的《物理学家萨拉姆六次访华的初步研究》等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