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式教学

2018-01-28苏雪娥

新课程·下旬 2018年10期

苏雪娥

摘 要: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以情促情;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融情于教;以激励深化情感,强化自信。

關键词:对话融洽;和谐人格;魅力激励

新课程理念将教学的本质定位于交往,把教学过程理解为师生共同参与、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因此,作为体现交往哲学理念的“对话”,更重要的是一种尊重学生的教育思想,更注重师生之间平等的心灵沟通与交流。这种“对话”,要求师生的心灵彼此敞开,并随时接纳对方的心灵,因此,这种双方的“对话”同时也是一种彼此的“倾听”。只要能实现这一“对话”,课堂实效的提高自然水到渠成!

那么,如何实现良好地对话呢?个人认为以下几个因素是必须强调的。

一、师生关系融洽和谐,以情促情

苏霍姆林斯基提出,教育者的使命,就是让孩子各方面和谐地发展,而这种和谐发展的前提是对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尊重。从教的19个年头里,我发现学生的个性越来越鲜明,以前犯了错闯了祸的学生在面对老师的批评教育时,往往是低着头,不敢多看老师一眼,也不敢多说一句话,就只怕无意中火上浇油,让老师的怒火燃烧得更旺盛。而现在的学生却不尽然,有的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却还强词夺理,甚至跟老师怒言相向,怒目而视。每当看到这一幕,作为老师的我总是暗自慨叹:教师不好当啊!但既然选择了教育这条路,哪怕荆棘遍地,也只能披荆斩棘,继续前进!这是教育者的使命!

新的教育环境下,学生在变化,身为老师的我们也只能跟着变化,学生的个性越鲜明,就要求我们要更有耐心与恒心引导教育他们。或许以前的学生个性比较内敛,但不管是什么时代,学生永远都是一个个有尊严、有个性的鲜活的生命,他们的尊严需要老师去呵护,他们的个性需要老师去引导与完善。不仅在德育方面是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同样也是如此。只有关爱、尊重与理解学生,才可能在课堂上实现和谐“对话”。古人云:“亲其师,信其道。”如果学生能从老师那里感受到真诚的关怀和尊重、积极的期待和希望,他们就会有一种受到信赖与激励的内心情感体验,从而从内心升腾起对老师的信任和爱戴,由喜欢老师而喜欢她所任的学科。否则,就算你教学水平再高,但若只顾着教学成绩,忽视了师生间的情感交流,甚至无意中伤害学生的自尊,师生关系紧张甚至不和谐,学生自然对这门学科也就失去了兴趣与积极性。

记得2006年的教师节我的语文科代表发来一条信息,她表示她本来不喜欢语文,却喜欢上我的语文课,也因此慢慢喜欢上了语文,高中时语文成绩在班级也遥遥领先。由此可见,学生对自己喜欢的老师所传授的学科,会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认真投入课堂,提高听课效率,因此,融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促使“对话”实现的重要前提。还记得在上《给女儿的信》这堂公开课后,同事们一致认同的优点中有“教风开放,学生思维活跃,动静皆宜,收放自如;氛围融洽,轻松活泼,有利于学生有创意性的表达”。可以说,在这堂公开课中,师生实现了良好的对话,个人认为这可以归功于在日常授课过程中,我非常注重营造和谐愉悦的氛围,因为这样学生才会敢说、肯说,我们老师也才能从中明白学生掌握的程度,从而知道什么该再强调,什么已经无需多说。如今中考的趋势在于文本解读难度持续在加大,一味地讲解只能是填鸭式的教育,学生根本无从消化,更谈不上吸收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往往注重引导,让学生多思考,畅所欲言,从倾听学生的发言中再进行针对性的引导与补充,这样课堂实效也就相应提高了。

二、以人格魅力感染学生,融情于教

要想实现良好“对话”,教师还必须提高自身修养,以自己的个人魅力感染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热忱。言为心声,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如果教师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讲课时哪来津津乐道的热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教师应敬业为先,不断自我完善,以饱满的、积极向上的热情带领学生去探索学科的奥秘,这样就会对学生学习情感产生巨大的影响。

从教19年来,为人师始终是我最快乐的事,我始终热爱这个岗位。这份热情也在无形中感染了学生,我比较骄傲的一点就是学生在上我的语文课时经常会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眨眼就下课了,这说明学生融入了我的语文课堂,做到了专注与投入,也因此大大提高了课堂实效。

三、以激励深化情感,强化自信

任何人在体验成功愉悦的同时都会产生积极的情感倾向,学生也是如此。如果在学习过程中能给予学生机会,激发自己的潜能,体验到成功,那么学生就会对学习产生新的热情,强化自信与兴趣。因此,教师应因材施教,注意设置教学内容的层次和梯度,创设更多的机会,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比如在上《犟龟》这篇童话时,我注意抓住想象契机,引导学生大胆想象,让他们自由自在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以丰富他们的想象性思维。在提问时,我有意让那些语文水平相对不高的学生来表达他们的想法,一来是因为答案是相对自由的,学生不至于无话可说,二来也是为了给这些学生搭建一个展示的平台,激发他们的信心与积极性。对于学生有创造性的表达,我都给予了正面评价,格莱斯顿曾经说过,最有意义的事情莫过于把一个孩子内心潜藏的热忱激发出来。果不其然,表扬激励发挥了重要作用,不但活跃了课堂气氛,也培养了学生想发言敢发言的良好习惯。这是因为教师的期待与赏识激发了学生内在潜能的发展,这种爱的教育的暗示,会激励学生不断努力,不断要求自己,把教师的期望转变成推动力,最终使学生取得教师所期待的进步。在这种情形下,还需担心课堂实效得不到提高吗?

“风景在远方,而我永远在攀登的路上。”课堂实效的提高是一个没有止境的过程,老师们,让我们一起不懈探索,在教学道路上捕捉更多亮丽的风景吧!

参考文献:

[1]李镇西.教育的智慧[M].青岛出版社,2014.

[2]林华良.新课程下怎样当老师[J].教育,2010(9).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