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创新
2018-01-28代艳梅
代艳梅
摘 要:音乐作为一门艺术类学科,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学生可以通過音乐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情趣。随着新课程改革的进行,流行音乐作为一种人们追捧的主流音乐类型,逐渐开始被音乐教师引入初中音乐教学当中,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提高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主要对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一些引入的手段。
关键词: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一、初中音乐课堂流行音乐教学的现状
在以往的初中音乐教学中,教师都是根据教材上的内容,教授学生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因此流行音乐很难被引入初中音乐的课堂上。并且,大多数音乐教师都从心理上对流行音乐不认可,认为流行音乐不够有艺术性,歌词和旋律都不够正式,难登初中音乐教学的课堂。因为教师对教流行音乐没有经验,因此在教学的时候,教学方法存在偏差,学生在学习的时候觉得无趣,因此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
二、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课堂的重要性
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现在的学生从小时候就开始听流行音乐,因此流行音乐已经被他们所熟知,在这样的背景下,在初中音乐教学中引入流行音乐,会有一个事半功倍的效果。并且现在的流行音乐在社会上受到了广泛认可,学生学习起来比较简单,感到比较有新意。教师在引入流行音乐时,一定要仔细筛选,选择具有正能量的流行音乐,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振奋人心,让学生的学习热情不断高涨。
2.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
由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学生的发展得到了限制,在单一死板的教学模式下,学生的思维也难以得到发展。流行音乐的引入可以很好地解决这一问题,使学生有一个全新的音乐体验,让学生的思维得到发展,创新能力不断提升,学生可以全方位地欣赏音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发表自己的看法,学生的音乐素养得到不断提升,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也得到不断的提升。
3.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在学生的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的形成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在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和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下,我们社会上需要的是具有综合素质的全面型人才,单单有良好的学习成绩已不再是评定一个人优秀与否的唯一标准,音乐在一个人的艺术能力发面有着重要作用。初中音乐教师要为学生提供良好的音乐氛围,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加强音乐熏陶。这样可以让学生的性格更加开朗、更加积极,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综合素质得到不断提升。
三、流行音乐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的策略探讨
1.创新教学内容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课堂中,要注意创新。第一,教师要以学生的特点为基础,因材施教,还要重视学生自己的判断和意见,使教师与学生之间有更好的互动,有更多音乐上的共鸣,这样还可以使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高。第二,音乐教师还要在教学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音乐,培养学生的音乐思维,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对音乐有自己的理解和看法,这样对学生以后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第三,教师在引入流行音乐时,一定要注意选择积极正能量的音乐,因为初中生的这个年龄阶段,对是非的判断能力还不强,消极的音乐容易让学生形成错误的思想。
2.科学设置课程,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
在引入流行音乐的同时,我们还要注意传统音乐教学的进行,古典音乐与民族音乐还应该是教学内容中的一部分,因为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在学生的发展中起着不同的作用。流行音乐代表时代潮流,传统音乐对人的艺术修养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进行课程设置时,要注意流行音乐和传统音乐的穿插进行,两者相辅相成。在流行音乐引入中,要打造高水平的教师队伍,改变教师对流行音乐的传统看法,接受流行音乐的引入,改善教学方法,全面进行教学。
3.结合多媒体进行教学
传统的教学模式比较单一,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在流行音乐引入中,要注意使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先进的多媒体设备会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到音乐的魅力,提升学习效果。
4.选择符合学生心理的流行音乐
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学生的精神需求和成人不同,教师要充分掌握学生的精神需求,选择青春向上的流行音乐曲目,避免消极音乐对他们的叛逆心理造成刺激。教师要发挥流行音乐的作用,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
5.运用形式要注意
教师在流行音乐教学中要注意形式的运用。传统教学形式会让学生感到枯燥和厌倦。一般来说,每一首流行音乐都是作者对一段故事的描述,一段感情的流露。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时,可以为学生讲授背后的故事,让学生理解作者的感情,从而产生共鸣。
将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中,对学生的音乐素养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所以,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选择正确方法进行教学,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将学生打造成全面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蒋沛钘.流行音乐引入初中音乐教学的意义评价[J].黄河之声,2016(18):37.
[2]肖海燕.初中音乐教学的流行音乐引入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4(18):112-113.
编辑 马晓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