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王崧舟先生的课堂看语文“诗意”教学法
2018-01-28袁小雯
袁小雯
摘 要:进入新世纪,中小学教育迎来了创新研究的浪潮。王崧舟以其诗意教学思想和回归文学本质的教育诉求在中小学语文教育界竖起风尚标。从诗意教学法产生的时代及个人背景、诗意教学法的内涵和诗意教学法的实践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总结其思想对当下语文教学的启示。
关键词:王崧舟;诗意教学法;艺术化
在创新的时代精神感召和党中央发展教育的政策引导下,学校日渐摆脱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中心的新型课堂教学得到大力发展。在语文课堂中,王崧舟的诗意教学思想异军突起,敞开了创新与传统、理想与现实对接的大门。研究王崧舟的课堂教学,不仅有利于探究诗意教学法的合理性和实现程度,而且有利于提升中小学语文教师的理论储备和授课技能,促进教师的全面发展。
一、诗意语文教学思想产生的背景
中国古代私塾教学采用背诵教法,用规定的“圣贤”思想对时事发表见解,政治色彩浓厚。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教育界依然存在类似的问题:教材版本老化、意识形态固化、文学艺术性弱、教师教法单一等。语文教学偏离文学本质,不能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呈现出教师不懂教,学生不会学的状态。
20世纪末,全国教育界发起新课改,反对过于重视课本知识,强调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价值观。在语文课改的潮流中,一批善于思考、勇于创新的教师脱颖而出,王崧舟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他自述深受中国孔子、叶圣陶和苏霍姆林斯基的影响,结合多年教学经验,创造性地提出“诗意语文”理念,主张从生命关照的深度进行改革。现如今,“诗意语文”已形成成熟的体系,以其开放性的、多元化的姿态,为广大教育研究者学习。
二、诗意语文的内涵
在注重实用性,忽视艺术性的语文教学大背景下,王崧舟就如何回归语文课堂的文学性做了深入思考。在《荷花》一课教学中,王老师从一个“冒”字切入,把课堂设计成游戏环节,引导学生把自己想象成正在开放的荷花,设身处地深入到课文场景中去,使学生体悟荷花盛开的旺盛生命力。在这样的教学情境中,学生不仅获得了丰富的情感体验,而且激发了想象力,还在潜移默化中学习了言语炼字的基本功,可谓“润物细无声”。
在教学反思中,王崧舟认为这样的课堂达到了审美化、艺术化的效果,从这时起,王崧舟明确提出了“诗意课堂”的理念。
“诗意语文”内容分为主体、本体和载体。主体即儿童。这一主体定位与新课改中将学生作为教学主体的定位相一致。王崧舟认为,儿童是天生的詩人,并且他们在进行游戏的时候,是全然不受外界压力与看法干扰的完全的人。因此,诗意语文课堂首先要求教师根据课文,发散想象,设计一场情节饱满、感情充沛的游戏。在课堂上,全体学生跟随教师的描述,进入教学情景,发挥想象,亲身体验另一个世界的悲欢喜怒,从而获得丰富的生命情感体验。在以儿童为主体的课堂上,儿童是思考的主体、体验的主体,所有认识情感都通过儿童自身生发,教师不设定唯一的标准答案。例如《去年的树》这一课的教学实践中,王崧舟把简单的几句文字扩展成无数种可能,引导学生自行合理想象,成功把课文中“留白”这一难点升华为情感交流。
诗意教学的本体是什么?王崧舟说:“我认为诗意语文的本体是引领学生的言语人生,语文教育的最高境界是唤醒学生的诗意人生,或者说是实现学生的诗意人生。”新课改要求语文教学重视朗读,通过朗读感受文学作品字里行间的韵味,也体现了语文教育的言语性要求。言语的美感在于作品整体,因此教学环节设计应从整体把握,避免一味解读句读而使文章分崩离析,艺术性削弱。
艺术化、审美化是诗意语文的载体。王崧舟认为,教师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作业设计等环节都要尽力追求艺术化与审美化。语文教材中课文类型十分丰富,风格迥异。有的课文语言优美,韵律和谐,这是儿童能够理解的审美;有的课文基调平实淡薄,或者情感悲切,这是儿童难以接受的审美。诗意教学要求语文教师进行教学设计时,深入挖掘、拓展课文的艺术性与审美性,在传达价值观的基础上尽力彰显文学作品不同于现实生活的审美高度。
三、诗意语文的实践
王崧舟的课堂环节一脉相承,融会贯通,主题鲜明而了无痕迹。诗意课堂的理念应如何运用到教学实践中去呢?首先是教师自身文学素养的积累。王崧舟在《长相思》的课后反思中说,其实在走上讲台的时候并没有想好该怎样讲好这一课。但是就在这种顺其自然的状态下,一堂诗意盎然的语文课浑然天成。在走上讲台之前,王崧舟搜集整理了大量有关《长相思》的资料,并把36字的《长相思》解读成千字的分析理解。可以说,大量的课外知识已经内化成王崧舟的知识储备,激发了对文本的深度解读。在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支持下,王崧舟轻而易举地创设了《长相思》的文本情景,实现了诗意教学。
教师在教学设计中创设网状教学目标,重视各目标间的汇通,有助于课堂结构完整、情境圆满。在教学设计中,语文教师所布置的环节、所使用的语言、所营造的氛围都应保持艺术性与审美性,在审美的课堂中指导学生的精神成长。
王崧舟的语文诗意教学理念为中小学语文课堂开辟了新的道路,一扫陈旧的风气,带来了新的面貌。在应试教育大背景下,诗意教学实践的成功无疑为素质教育注射了一针强心剂。结合新课改与《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把学生作为教与学的主体,回归文学本质,强调独立思考与情感体验的教学方式无疑是一线教师努力的方向。教学相长,教育者在创新的时代浪潮下更应终身学习,与时俱进,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乐园。
参考文献:
[1]王崧舟.自赎与拯救:诗意语文的再发现[J].小学语文教学,2011(3).
[2]王崧舟.“见”到一种诗的境界:《长相思》教学实录[J].小学语文教学,2011(3).
[3]林思思.王崧舟“诗意语文”探究[D].福建师范大学,2010.
[4]王崧舟.诗意语文:王崧舟语文教育第七讲[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10.
编辑 张珍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