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例谈
2018-01-28张世娟
张世娟
摘 要:微课作为一种新型教学模式,能够实现对传统教育的有效改革与教学质量提升等目标,将其运用于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能够全面提升教学有效性。通过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对微课展开合理运用,能够全面提升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学习自觉性。基于此,主要针对微课在目前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展开分析。
关键词:微课;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运用策略
相较于传统教学手段而言,微课属于新兴的教学模式,是一种以短视频为呈现方式的教学辅助工具,具备教学时间短、内容少且重点突出、资源容量小的特点。将微课运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能够让原本枯燥乏味的政治课堂变得更加生动,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坚持新课改理念,结合教学内容合理设计微课,确保激发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习质量与效率。
一、精心设计微课课件与教学流程
将微课运用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当中,为保证其作用的充分发挥且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则应当在结合教学内容及其重点,对微课进行精心设计与制作,并且在脑海中规划好教学流程,充分发挥微课教学的实效。
比如,在讲解“当代国际社会”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在微课设计中凸显出内容的新颖性与简要性,采取时政要闻的形式向学生展示近年来国际社会发生的重大事件,让学生在课后学习微课时能够对当今国际社会发展状态有所了解。例如,教师可将“英国脱欧”“韩国萨德事件”以及“中国一带一路”等作为微课内容的制作专题,不仅可在课堂教学中将其作为资料讲解,还可让学生在课后进行深入了解,为学生的政治学习提供必要辅助。在精心设计的微课课件应用之下,教师能够实现与学生平等对话交流,对学生展开更为全面的教育指导,促进其对政治知识的深刻认识。
二、利用微课视频创设教学情境
为了提高高中政治课堂教学质量,教师应当重视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唯有学生认识到政治学习的重要性且产生求知欲望,才会对政治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探析,教学效果自然能得到保证。所以,教师可运用微课结合教学内容创设教学情境,从而让学生在学习情境中深化对相关知识的理解,进而凸显良好的教学效果。
比如,在讲解“生活与消费”中的“金钱问题”相关内容时,教师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价值观,所以可选择生活化的教学方式去创设教学情境,选择学生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场景,将其制作成微课视频,比如路边捡到钱、买东西找钱遇到假币等生活场景。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教师便可将这些内容制作成微课视频,让学生对不同生活情境中的金钱获取方式的正确与否进行分析,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让学生对“金钱取之有道”有所理解。此外,教师还可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关于情境创设的微课视频制作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又如,在讲解“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将学生进行正反方分组,将学生各抒己见的辩论过程进行录制,同时按照辩论过程中双方的观点阐述情况进行表态,能够有效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
三、分层次合理编排微课内容
众所周知,每一位学生都存在个体差异性,原因在于每个人的生长环境、教育背景均有所不同,所以也会导致学生的学习基础、接受能力等因素存在差异。尤其是高中政治学习,由于该门学科存在一定的特殊性,所以会有许多学生感觉枯燥乏味,因此也就导致学生的学习水平容易出现层级分化的情况。因此,在运用微课展开高中政治课堂教学时,教师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能力,结合实际情况去合理编排微课内容,确保不同层次的学生对政治学科的学习都能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习自主性。
比如,在讲解“国际关系的决定性因素”相关内容时,教师便可结合学生能力层次的不同去编排微课内容。针对接受能力较强且对政治基础理论掌握良好的学生,教师便可要求其在自学完微课内容之后,对各国之间关系由国家间集体利益决定的内涵进行理解,并且结合教材中的基础内容展开分析整理;而针对接受能力一般或偏差的学生,教师便可要求其在自学完微课内容之后,能够通过微课中国际时事的呈现去认清当今国际社会关系与典型形式,对教材中的基础知识能够进一步了解,从而促进学生理解更深层次的内容。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课堂教学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思想认识,将微课教学模式运用其中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求知欲望,同时强化学生的学习自主性,这些都是传统教学無可比拟的优势。而在实际运用中,高中政治教师应当充分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及目标,找准内容重点进行微课设计,从而全面提升政治教学效果,发挥微课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1]刘相镇.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西部素质教育,2017,3(13):227-228.
[2]张文翠.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分析[J].考试周刊,2017(91):146.
[3]庞娟.浅析微课在高中政治课堂教学中的运用策略[J]. 社会科学(引文版),2011.
编辑 温雪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