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基于区域认知素养的高中区域地理教学策略
2018-01-28尹良恒
摘 要: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需要重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基于区域认知素养,通过“感知记忆,区域定位与信息获取”“多维思考,综合分析与特性归纳”“拓展提升,区域评价与区域发展”等构建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三步曲,帮助学生掌握学习区域地理的思维方法,提高分析和探究的能力,促进学生区域认知素养乃至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
关键词:区域认知素养;教学策略三步曲;高中区域地理
区域是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是地理学的研究对象之一。高中区域地理的学习从区域地理事物和地理现象出发,运用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分析并解释成因,最终解决区域存在的实际问题并认识人地关系。区域认知素养作为地理核心素养之一,是指人们运用空间—区域的观点认识地理环境的思维方式和能力,是学生在高中区域地理部分的学习中必备的关键能力。因此,在高中区域地理教学中,要重视对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本文基于区域认知能力的培养,从区域定位出发,通过感知记忆、多维思考、拓展提升三个方面,探索并思考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策略。
地理教学需要按“学习进阶”组织推进,使学生加深对地理核心概念的理解,强化课程内容之间的联系,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合,有利于学生建构有效的地理认知结构,有利于知识的迁移和实际问题的解决。区域地理的学习需要循序渐进地开展,通过感知记忆到多维分析,再到拓展提升,让学生一步步学会分析方法和探究思路,从而构建区域的认知能力。
一、感知记忆,区域定位与信息获取
感知是一种通过感觉描绘出具体形状或运动状态的超能力,记忆则是人脑对经历过事物的识记、保持、再现和再认。区域认知素养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培养学生通过感知和记忆及时获取有效信息,从而精确定位的能力。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包含了各种各样的区域,需要根据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行政区划、地理要素等特征进行区域定位。在日常教学中可以发现,学生对区域位置认知的缺乏主要在于地理位置意识不强,无法建立地理事物的空间概念,缺乏区域定位的方法等。
1.通过读图训练进行区域定位
读各类以地理要素为基础的图是区域定位的重要方法,也是高中區域地理教学的重要方法。读图训练可以使学生感知图中的地理信息,将有效信息进行整合,提升对地理要素的观察力,进而明确区域的地理位置。以长江三角洲区域图为例,将教材中的地形图与行政图重叠,可以判断出长江三角洲的行政区划、经纬度位置、河流与湖泊、地形单元、交通线路、城市等有效信息,这为区域定位提供了依据。读图的过程是学生区域认知素养形成的过程,读图的结果让有效信息成为深入学习的基础。
2.通过特征记忆进行区域定位
对某一区域特征的记忆也是区域定位的方法之一。以全年高温多雨的热带雨林气候为例,教材中介绍了其主要分布于非洲刚果河流域、东南亚地区和南美洲亚马孙河流域,除此之外,热带雨林气候还分布于马达加斯加岛东岸、澳大利亚东北岸和巴西东南沿海地区等区域。通过这一区域特征的记忆,可以让学生在提到热带雨林气候的同时,想到这一气候类型的主要分布地区,从而缩小区域定位的范围,有利于最终确定区域的地理位置。
因此,感知记忆是区域定位的基础,区域定位是区域认知的前提,教学中需要加强学生的读图训练和特定区域的特征记忆,让学生达成区域认知的第一步。
二、多维思考,综合分析与特性归纳
区域认知是认识地理环境的一种思维方式和能力,需要学生多维度分析区域并探究其特性,主要分为某一区域的综合分析和多个区域的比较分析等。
1.某一区域的综合分析
区域的综合分析首先是区位条件的分析。区位条件分为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自然条件包含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矿产等区位因素,社会经济条件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等区位因素。在区位分析的过程中,应引导学生从区位因素出发,逐条分析某一区域的区位条件,并着重分析影响较大的区位因素。同时,对于学生容易忽视的区域特色和不利因素也应该提醒学生并分析到位,让学生学会辩证地分析地理问题,进而提高学生综合分析单个区域的能力,最终形成“区位因素—区位条件—区域特性”的综合分析脉络。
2.多个区域的比较分析
某一区域综合分析的能力是多个区域比较分析的基础,多个区域的比较可以将不同地理事物和现象有机整合,使地理知识体系化,加深学生对区域的理解,提高学习效率。在区域认知的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三种常用的多个区域比较分析的方法(见下表)。
在区域对比的过程中,比较方法的选用要结合学生的认知水平,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从一般到特殊。同时,要引导学生利用已有的综合分析能力,理解并比较区域的异同点,归纳区域特性,探索区域的内在联系,从而掌握区域分析的思维方法,学会认知区域。
通过单一区域的综合分析和多个区域的比较分析,可以让学生形成对区域综合分析的脉络,让学生掌握分析区域的思维方法,重视对区域特殊地理事物和现象的归纳,养成多维思考的习惯,学会认知区域的方法。
三、拓展提升,区域评价与区域发展
人类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离不开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区域认知素养要求学生能够简要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通过评价区域找寻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关注区域的个性化发展,这对学生能力的要求较高。通过上述感知记忆和多维思考这两步,学生已经具备了获取信息进行区域定位的能力和多维度分析区域的方法,这将有利于进行区域评价并形成区域发展的新认识。
1.通过区域评价找寻区域发展的对策
评价区域现状和发展需要重视区位条件的分析、现存的问题、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等方面。区位条件的分析是评价区域的基础,而区域现存的问题可以与今后发展的对策和措施相结合,教学中应当针对区域现状和问题,引导学生探究成因并由原因找对策,从而提出符合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措施。例如,区域的生态环境问题:(1)分析区域的区位条件,找出有利条件和不利条件;(2)针对区域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探究自然原因和人为原因;(3)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由原因找对策,提出科学的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通过上述过程,可以帮助学生构建评价区域的基本路径,以实现知识迁移。
2.透过社会热点探究区域的个性化发展
社会热点一般发生在特定的区域,往往会成为区域个性化发展的标志。因此,在区域地理的教学中可以前置社会热点的搜索,让学生发现并关注社会热点,找准热点区域,探究热点区域的个性化发展。例如,重大事件发生地,关注区域特征、区域发展问题或发生原因和重大事件的影响;重要工程建设区,关注建设区内的区际联系,评价工程影响等。
综上所述,通过“感知记忆,区域定位与信息获取”“多维思考,综合分析与特性归纳”“拓展提升,区域评价与区域发展”等可以构建区域认知能力培养的教学策略三步曲。在高中区域地理的教学中,需要重视学生区域认知素养的培养。通过读图训练和特征记忆,培养学生获取信息和区域定位的能力。多维度思考,学会综合分析和比较分析区域的思维方法。结合区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热点,针对区域现状发现区域问题,提出科学的发展对策和措施,促进区域整体发展。教师运用上述教学策略,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区域认知能力,不仅有利于地理学科的学习和核心素养的养成,而且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地观和发展观,有利于终身学习。
参考文献:
李春艳.中学地理课程中的概念建构与学习进阶[J].课程·教材·教法,2016(4):38-43.
注:本文系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个人课题《凸显核心素养,探寻高中区域地理的建模策略》阶段性成果(立项号:“十三五”个十字第Dm1667,主持人:尹良恒)。
作者简介:尹良恒,男,江苏南京人,本科学历,南京师范大学理学学士学位,南京大学教育硕士在读,中学二级教师,研究方向:中学地理教学。
编辑 鲁翠红